樵夫在山洞裡觀看孩童對弈,一盤棋後,回家發現人世間竟已過百年

悔昔言語道:莫道少小離家回,萬事皆變事事非,山中一日觀對弈,人間已過百年秋!列位,在讀筆者此打油詩時是否會讓君想起我國古代的一個十分有名的典故——爛柯人,當然也有許多人並不知曉。

樵夫在山洞裡觀看孩童對弈,一盤棋後,回家發現人世間竟已過百年

樵夫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爛柯人,原指樵夫,後來引申為指那些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爛柯人”這個典故古往今來為人所熟,常被許多文學大家所引用於詩文之中。例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如此引用寫道:“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又如明朝的劉伯溫在其《秋懷》詩之三中引用此典故寫道:“永寤爛柯人,萬事一夢幻。”等等,文人通過這個典故無不在抒懷之間遠離故鄉久遠,家中事事變化無常的感概。

既然知曉了此中典故的含義,那可知曉該典故的出處與詳情呢?知曉與不知曉,沒關係,接下來且聽筆者悔昔繼續道來,講述它的淵源:

樵夫在山洞裡觀看孩童對弈,一盤棋後,回家發現人世間竟已過百年

爛柯人典故雕塑形象(圖)

爛柯人的典故,出於南朝梁任昉的《述異記》之中,同樣該故事也收入在《大宋天宮寶藏》的道教名著《雲笈七籤》“卷一百一十紀傳部·傳八”之中,故事講述的是:西晉時東陽有一位樵夫名叫王質,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砍著砍著,他突然聽到不遠處有孩童的歡歌笑語聲,他應聲尋去,發現山腰之中有個山洞,那孩童的歡歌笑語聲便是從此中傳出來的。王質平時除了膽大之外,而且還是個好奇之人,他放下手中的柴,拿著斧頭進入了洞中,不知道走了多久,王質來到了洞的核心處,裡面可謂別有洞天,寬闊無比,起居之物樣樣俱全。那洞府中間有兩個孩童正在認真的下著圍棋,棋到盡興處便開口而唱,似乎完全沒有注意王質的到來。王質素來愛好下棋,他將斧頭放置於地上,立於一旁觀看兩位孩童的棋藝,他們的精湛的棋藝讓王質肅然起敬,對於兩位孩童的每一步下法皆是嘖嘖稱讚。

樵夫在山洞裡觀看孩童對弈,一盤棋後,回家發現人世間竟已過百年

古裝村落形象劇照(圖)

那兩位孩童也不言語搭理王質,只顧邊下棋邊吃著旁邊的大棗,偶爾也會順手遞個大棗給王質吃,王質吃下那棗,頓感神清氣爽,完全沒有飢渴之感。兩孩童一局圍棋結束,見王質還是立於旁邊,便對王質說:“你都已經來了那麼久了,這個時候也該回去了”,那書中原話如此:“汝來已久,可還。”

既然主人都下逐客令了,王質也不好強留,於是他彎腰去拾起他的斧頭,可沒想到,那斧柄(斧柯)竟然已經腐爛不堪,成了灰燼,只剩下了鐵斧。王質拿著鐵斧出了山洞,回頭看時,那洞口早已不知所蹤,斧頭也壞了,柴是沒法在繼續砍了,於是王質便只好下山回家,等他回到村中時,頓感陌生,村裡的建築物都變了模樣,村裡的人皆不認識,自己的家也找不著了,當他詢問其父母何在之時,人家告訴他那都是百年前之人了,而王質猛然醒悟,原來自己已然成了仙!

後來,這個故事被記錄於多部著作之中,如寥用賓的《尚友錄》、胡翰的《青霞洞天遊記》、留文溟的《爛柯山記》等,故事也越傳越廣,成了十分有名的典故,後世之人也將“爛柯人”一詞用於形容久離家而剛回故鄉的人,亦指飽經世事變幻的人!(文:潘悔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