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原本是青鱼精,后来为何演变成了青蛇精?原因在此,且听道来

白蛇报恩的传说故事即《白蛇传》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齐名,千百年来在民间传承流传极广,经久不衰。白蛇报恩许仙的故事其起源可以上追至于我国唐宋时期,传播的形式为民间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没有成文记载。

小青原本是青鱼精,后来为何演变成了青蛇精?原因在此,且听道来

白素贞、小青、许仙影视形象(图)

后来,故事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加工、艺术再创作,故事逐渐成熟完善,流传到明朝之时,一位大文豪将久在民间口头相传的白蛇报恩之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定题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收集在此文豪所著的著作《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中。那么该文豪是谁呢?且听悔昔继续道来:

此位文豪乃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也,《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也成为白蛇故事最早的文字记录。说白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便是白蛇故事最早的文字源头,即原型故事。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既然作为原型故事,随着后世的传播与改编,必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白蛇报恩故事里的小青一角色上,在后世不断传播、艺术加工,成书等历程中就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发展到清代,有两本非常有名的白蛇故事小说《雷峰塔传奇》和《白蛇全传》,这两本书也是我们所熟知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创作、编剧的蓝本。在这两本比较有名的古典著作之中,小青的角色形象便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小青原本是青鱼精,后来为何演变成了青蛇精?原因在此,且听道来

小青形象影视剧照(图)

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小青原本是西湖三桥下潭内修炼千年的青鱼,当年,青鱼精涉险,幸得白蛇所救而活命,白蛇思凡来到西湖,那青鱼精为报当年救命之恩,其甘愿化成丫鬟追随白蛇相服侍

随着故事的流传与传播,我们发现,在晚期,无论是在文学著作之中,还是在评书、戏曲之中,小青的面目由青鱼精转变成了青蛇精,《雷峰塔传奇》、《白蛇全传》还是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皆采用了青蛇精一说,那么为何白蛇故事在传承之中,会发生如此的变化呢?且听悔昔道来:

首先,笔者悔昔认为,这样的转变是比较切合实际,比较符合传统文化观念的。我们知道,故事在民间不断传承、传唱,必然会被老百姓、艺术家等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使得故事更具有可读性,让小青的青鱼形象转变成青蛇形象,使情节更加合理、更加贴近生活,符合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

小青原本是青鱼精,后来为何演变成了青蛇精?原因在此,且听道来

白蛇、青蛇影视形象剧照(图)

​第二:符合实际,贴近现实,我们都知道,鱼是水生动物,不管成精也好,没有成精也好,水中就是她的生活主场所,小青既然跟随白蛇到了人间,要长期生活在陆地,那么对于一条鱼来说,长期在没有水的地方生活蹦跶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也远离了生活常识,把小青的青鱼形象转换成青蛇,那么似乎就没有了这么一层关系的考虑了。

第三: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白蛇是一条蛇精,小青若是还是一条青鱼话,两者长期相处似乎有些不伦不类,蛇性与鱼性始终显得不搭配,故而,只有让小青也变成蛇,那么青蛇、白蛇皆为同类,朝夕相处,成为好友似乎显得更加的合理,更加的符合传统观念。

第四:门当户对。何为门当户对,就是指门道相当,比如观念、生活习惯相当。门当户对不仅仅在男友朋友关系上,朋友之间交往也离不开这个法则。蛇与鱼,两种不同的物类,其种族观念,生活习惯显示是不搭的,故而为了能让故事更加合理性,艺术家们自然会发挥想象,通过艺术加工,使得小青的青鱼变成青蛇,白蛇与青蛇交往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生活习惯上也就搭调了。

故而,综上所述,笔者悔昔认为小青鱼的形象转变成蛇的形象是比较切合实际,比较符合传统文化观念,使得故事更加合理,更加易于人接受的!

悔昔言语道:正是:义妖唤小青,报恩随素贞,原本青鱼相,演化成蛇精!(文:潘悔昔)(文:潘悔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