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口溜」里話變遷

王金初 口述 胡紫 整理

時間真如電光火石,我自1976年到村裡工作,如今已有42個年頭了,其中,擔任村黨支部書記27年。可以說,我是改革開放40年整個歷程的參與者,見證者,親身參與了改革開放在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的具體實踐,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給百丈河村帶來的滄桑鉅變。從不同時期流傳在百丈河村的“順口溜”就可見一斑。

“走進百丈河,山大石頭多,兜裡沒有錢,缸裡米不多,姑娘往外嫁,小夥愁老婆。”這首順口溜,是改革開放初期百丈河村的真實寫照。1991年,我由村婦聯主任轉任為村黨支部書記。

1992年,改革的春風破山門而入,黨的各項惠農政策不斷出臺,如何抓住機遇改變百丈河村貧窮落後的面貌?按照全縣“農業抓產業,產業抓特色、特色抓茶葉”的總體思路,我和村兩委研究決定調整大田大地連片種植茶葉,依靠政策扶持發展茶葉產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然而,一些習慣於長期種糧的村民卻公開抵制,堅決不幹:“茶葉不能當飯吃,我的口糧田不能動!”“王支書就是武則天,挖稻栽茶葉就是暴政,我們堅決不答應!”……面對重重阻力怎麼辦?我帶領村民到楊柳灣鎮茶葉大戶學習取經,現場瞭解種茶大戶一年收入幾萬元的事實,村民很受啟發,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及時總結編出這樣一段“順口溜”:“一早一壺油,一天一身綢,一月一頭牛,一年一棟樓。”這段“順口溜”充滿泥土芳香,直接反映出茶葉的比較效益,形象生動,好記易懂。大家氣順了,思想通了,種茶積極性高了,全村連片茶園迅速發展到460畝,百丈河村現已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茶葉專業村。

茶葉拓展致富路,村民收入逐年增長。但全村還有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大山深處,一方水土不能養活一方人,不把他們搬出來,脫貧致富就沒有希望。2004年易地搬遷扶貧項目在英山實施,我提出建設中心村、走搬遷扶貧新路的想法,得到了縣、鎮領導的高度重視,發改、規劃、扶貧辦等職能部門迅速到村開展工作,採取國家補一點、親戚借一點、農戶出一點、建材門店賒一點等辦法解決建房資金難題,苦口婆心地動員居住在高山上的140多戶鄉親到山下集中連片建樓房。歷經風雨考驗,命運在手中掌握,兩年艱苦奮鬥,搬遷扶貧結碩果。近百棟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外牆裝修、統一建築風格的兩層別墅在百丈河畔一字排開。房前,是四米寬的水泥路,聯通外面的世界。路旁,是新架的太陽能路燈,新栽的綠化苗木。百丈河上,景觀橋一座,鋼混橋涵四座,河堤重新修葺,溪流潺潺,垂柳依依,好一幅秀美鄉村新畫卷。然而,搬進新居的農民一時沒有適應新生活,仍是柴草亂堆,農具亂放,垃圾亂丟,髒亂差的環境與漂亮美觀的新村極不協調,甚至還出現鄰里鬧糾紛、老人無人養、家庭不和睦等方面的問題。

於是,我們除在村裡添置垃圾箱、環保桶等設施外,還及時把村裡的退休老黨員、老教師、老幹部請出來,組建村思想道德協會。大家在一起又創作出這樣一段“順口溜”:“百丈河,是我家,鄉村建設靠大家。環境衛生第一位,切莫亂丟又亂拉。垃圾丟進垃圾桶,講求美德人人誇。鄰里本是好兄弟,你幫我來我幫他。有事互相多商量,切莫吵嘴又打架……”

40年改革開放,百丈河舊貌變新顏。如今的百丈河,茶場、養豬場、田桂花繡品廠、承慶鞋業等企業生機勃勃,村民成股東,年年有分紅,村民打工、種養、經商等方面收入穩步增長,荷包是越來越鼓,90%以上的農戶住進小洋樓。電話戶戶通,電視家家有,用水龍頭一扭,出門小車一溜。老百姓的日子猶如上樓梯吃甘蔗——步步高,節節甜!這樣一首“順口溜”描述瞭如今百丈河村的喜人景象:“走進百丈村,茶園綠茵茵,樓房遍地起,富裕又文明。姑娘樂進村,小夥選愛人,人人懂法律,乾淨又衛生!”

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我只是履行職責做了一些應該做的事情,但黨和人民卻授予我多項榮譽。2017年3月1日,全國人大十二屆五次全會召開前夕,村民自發到村部為我赴京送行,大家提來雞蛋、拿來茶葉等農特產品,委託我一定要帶到北京,表達百丈河農民對黨的感激之情。大家圍著我說,如今農民過上幸福的日子,是黨的政策好,是黨的恩情大。建檔立卡貧困戶查保蓉緊抓我的手不放,她送上一雙親手納制的繡花鞋墊,囑咐我一定向國家領導人表達她的由衷謝意。我深知有“八項規定”的黨紀黨規,農特產品是不可能帶到大會上去,但怎麼表達鄉親們的感恩情懷呢?大家有感而發,現場創編起了這段“順口溜”:“黨的政策真是好,黨把農民當個寶,吃穿住行都辦到,咱們幸福指數高!”我把這這段“順口溜”融入到大會發言中,在大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

滄桑四十載,流傳在百丈河村不同時期的“順口溜”,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連,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真實地展示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形象地演繹了改革開放的生動歷程與啟示。伴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不斷推進,百丈河村還將不斷湧現新的“順口溜”,歌頌這個偉大的時代,描繪這個偉大時代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