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诺奖戳中的是国人的痛点

国庆假期开始收假了,有些不适宜在欢庆的节日气氛里讨论的话题现在貌似可以说道一二了。

在国庆节的第一天,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詹姆斯·艾利森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此表彰他们在肿瘤免疫领域(PD-1 免疫治疗靶点)做出的贡献。

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诺奖戳中的是国人的痛点

癌症,作为医学界迄今为止最难攻克的疾病之一,每年都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人类在大多数时候却只能束手无策。抗击癌症无国界,每一次医疗上取得的进步都是人类共同的进步,应该说这是值得开心庆贺的事情,无关肤色,无关信仰与国籍。

而真正让国人感到沮丧的是:“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

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这个问题我们问自己已经问了几十年了。

虽然华人诺奖得主也并非全无,但无一不是“外国人”:有的虽是中国人,但他们的护照上印的却是他国的国徽,像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丁肇中等;有的干脆就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像诺奖文学奖得主高行健;有的得奖的时候不是中国人,像物理学家杨振宁,等等。

而真正土生土长的中国诺奖得主大概就只有莫言和唐哟哟这两位了!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的事实。

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诺奖戳中的是国人的痛点

诚然,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人才水平如果单单是通过一个诺贝尔奖来进行评价,显然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奖之一,它的获得多寡至少也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与潜力。

相比于日本18年就出了18位诺奖得主的“辉煌成绩”,我们显然显得相形见绌!

纵观我国诺奖得主获奖的成就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些成就要么是在国外搞研究是获得的,要么就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以前获得的,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我们一直都在说诺奖的评选带有政治偏见,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但是,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虽然,这些年国家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空前,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和待遇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以前,我们也许可以说是文化管制窒息了科研创造的生命,但如今百花齐放了我们却依然与诺奖“情深缘浅”何也?这其中固然有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但是,作为百年大计的教育出现的问题却是根本!

如今,在很多科研单位,论文造假,学术造假,骗取科研经费成风,教育腐败案件屡屡见诸报端!在学校里,做教师的只为当官发财,做学生的还没出校门官瘾就犯了,先有“中大学生会任命200名部长副部长事件”,后有写错“学生会领导”的名字被罚抄50遍并开会检讨事件,我们的学生的三观正在被塑造成什么样?而这也只是见诸报端的“个案”,在见不到光的角落里还指不定有多少这样的“官僚主义”!

为什么又没有中国人?诺奖戳中的是国人的痛点

日前,人民日报发文揭露了一些在校大学生浑浑噩噩度日的现象,痛批这些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教的只为当官,学的只为玩乐,这样的学术风气,这样的教育氛围又怎么能出得了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