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認爲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不少中國學者也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對嗎?

國產第一艘航空母艦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層次來分析。


先說黑格爾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確實評價過中國哲學,包括孔子、周易、老子等。我個人認為,他的觀點不足為據,可以忽略不計。

黑格爾全名是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1831),從1830年起短暫擔任過柏林大學(現在的柏林洪堡大學)校長。他在自己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的東方哲學部分,把中國哲學作為第一章,講述了三節的內容——孔子、周易、老子。第二章是印度哲學。

關於孔子思想,黑格爾總體上是一種很不屑的態度。認為孔子的理論,只是一般性的道德要求,而且屬於“國家哲學”——即反映國家治理要求的道德倫理思想。

關於周易,黑格爾倒是表示了驚訝。他說:“第二件(指第二節,編者注)須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國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純粹的範疇。”並認為《周易》是這類思想的基礎。他認為,《易經》的卦爻符號,“是極抽象的範疇,是最純粹的理智規定”,並補充說“中國人不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階段”,“我們必須注意——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層面。”

關於老子和道教。在第三節,黑格爾表現出對老子思想的重視,專門討論了《老子》的“道”和“無”的範疇。他把老子的“道”視為與他所主張的“絕對精神”一致或接近的概念,當然,認為“道”的概念是不清晰、不成熟的。

黑格爾對中國哲學,包括對孔子、周易、老子的上述評價,不足為據——這是因為,他從沒有研究過(更不用說認真研究)中國哲學。我國的學者,曾經當面詢問過德國研究黑格爾的頂級專家,得到的答覆是,黑格爾不懂中文,也沒有直接研究過孔子、周易和老子的著作。

那麼,黑格爾對中國哲學(包括孔子、周易、老子)的瞭解從何而來呢?實際情況是,他只是參考了法國漢學家雷慕沙(又譯雷繆薩)的相關著作。

雷慕沙(1788-1832),法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出版了《孔子著作(四書)》、《中庸》、部分翻譯了《老子》、介紹了周易。僅此而已。

黑格爾對中國哲學的瞭解,對孔子、周易、老子的瞭解,完全來自雷慕沙的上述譯作和介紹——都是“二手”。應該承認,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頂尖人物,他的思想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因為黑格爾的理論兼具了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發展的可能,因此,他的哲學也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但是,黑格爾對於中國哲學的評價,是極不嚴謹的,是違背最基本的治學原則的。

首先,他對於孔子的評價非常之不準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一個在他生活的年代非常不得志的學者,他的主張幾乎沒有被春秋各國的任何君主所重視並接受,把他的思想定位於“國家哲學”純屬胡扯。其實,在當時確有一些可稱得上“國家哲學”的思想,如春秋韓國田齊時期的思想。不過,黑格爾連聽說也沒聽說過。

其次,他對於周易的評價,過於淺薄。雷慕沙對周易只有介紹,沒有譯作。因此,黑格爾只見到了八卦圖形。他的驚歎,仔細琢磨就可以發現,完全是一種酸葡萄心理——除了德國,中國有可能有這麼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哲學思維嗎?所以接著,他就把周易貶低為“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層面”。由於黑格爾的淺嘗輒止,他也根本無法明白,早於他3000年的周易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其中包含的豐富內容,早於了德國任何出名的哲學家有貢獻的思想2000年。周易所使用的象數思維,是一種更能抓住抽象本質同時又能囊括更加豐富博大內涵的方式,直到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尚可同日而語。

再次,他對於老子的評價,完全基於“為我所用”的立場,且把最基本的事實張冠李戴了。黑格爾被稱為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絕對精神”,他把對“絕對精神”從發展,到外化,到否定之否定構建成了一套嚴密的體系。其對老子的讚賞,很可能是發現在遙遠的東方,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人朦朧覷見了他所稱之為的“絕對真理”。當然,他認為老子是小兒科,最終的發現者是黑格爾。他對老子的“道”和“無”的解釋是驢唇不對馬嘴的。最關鍵的是,他認為老子創立了道教,還主張羽化成仙。他把老子學說和道教完全混淆了,這源於他對老子沒有做過任何的研究,僅僅憑道聽途說便信以為真而已。

我們承認黑格爾的成就,但是也不必因為他不遵循學術的最基本的原則而得出的結論而頂禮膜拜(惶且不論他那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對於他對中國哲學的上述評價,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好像還有人在傳,黑格爾對易經是多麼崇拜,後悔沒能仔細研究云云。就此,專家們也向德國權威學者查詢過,最後證明,這隻能算是造謠者的意淫吧。

再來說咱們的某些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哲學

本人仍然認為,這樣的觀點,是在最基本的認識上還拎不清,也可以完全忽略不計。

哲學是什麼?

英語的哲學是:Philosophy,其來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基本含義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詞源的含義是“愛智慧”。

最早使用philosophia(愛智慧)和philosophos(愛智者)這兩個詞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他把自己稱作philosophos(愛智者)。他說,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來是名利的獵手,而philosophos(愛智者)生來尋求真理。他認為愛智者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他把自由和真理聯繫在了一起。

後來。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他們奠定了哲學的討論範疇,提出了有關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倫理學的問題。

我們現在所說的“哲學”是日本的外來語。1874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字“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1896年前後康有為等將日本的譯稱介紹到中國,後來漸漸被人們接受並使用。

那麼,哲學到底是什麼?在世界範圍內的學術界裡,到現在為止,對於哲學一詞始終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定義。被普遍接受的有一條,那就是預見不到對哲學定義達成一致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輕易斷言中國沒有哲學豈不可笑?這個判斷所依據的標準是哪個?難道不成僅僅因為聽了黑格爾或別的哪個外國大學者的評判?此種國內“學者”的意見確實可以忽略不計。

討論還要繼續。我們對哲學的通常理解——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另外,我們不妨仍然按黑格爾所說的“抽象”的、“理智”的標準來考量一下中國有無“哲學”。

先說孔子,孔子確實談論了許多倫理的話題。別忘了,倫理自古希臘開始(約與孔子同時代),即把倫理學歸入了哲學範疇。直到現在,不僅中國,還有很多國家,仍然把倫理學歸入高等院校哲學院系(哲學同時包括的還有邏輯學、美學等等)。

再說老子(生卒不詳,應該大於孔子,孔子曾稱其老師並向其問道),他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柔弱勝剛強”等等,這些論述,早於黑格爾2500年已經揭示了他的辯證法的精髓。

然後是周易。產生於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周易博大精深,總結了天文、生產、戰爭、婚姻等等諸多方面的經驗,確立了事物發展是由於內部原因;事物之間普遍聯繫;事物必然發展變化;事物可以觀物取象等等根本的原則,成為後世汲取不盡,也爭論不休的源泉。

還可以說到莊子(約前369-前286),其也是被黑格爾所推崇的(之所以說黑格爾沒對中國哲學做過研究,也因為他對莊子是誰並不瞭解,甚至認為老莊是一個人)。莊子可以談到的很多。他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可以看作是最早對發現分子、原子的預言,也可以看作是對微積分“求無限小”的猜想。莊子最著名的是他的不可知論,即“莊周夢蝶”,說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他比歐洲著名的不可知論哲學家大衛.休謨早了2500年。由勞倫斯.奧利佛和瓊.芳登主演的希區柯克的電影翻譯為《蝴蝶夢》再精妙、恰當不過。

不能不提到孫武的孫子兵法(孫臏的孫子兵法也存在),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等一系列的軍事謀略,不僅包括了戰術、戰役、戰略的精闢見解,而且被世界公認為是卓越的軍事哲學著作。

以上所舉,皆為中國公元前的一些思想家的論述。無疑,其精彩程度絕不遜於當時的古希臘哲學(德國那個時候,基本還處於茹毛飲血階段,這絲毫不是對德國人民的不敬,而僅是對黑格爾莫名其妙傲慢的一點兒回敬)。

後來的中國,還有過東漢的王充,南北朝的範縝,宋代的二程和朱熹、王守仁(字陽明)等等一系列的思想家,不去討論他們具體理論的對錯,他們在中國思想史上是足可以寫上一筆的。他們的思辨程度都不差。

其實,東西方文化確實是有差異的。的確,在近代以來,西方各方面的發展更快。但是,對於哲學,必須要說到東西方語境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以西方的或者以東方的語境作為單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

拉拉雜雜說了許多,概括起來就是,我們尊重黑格爾,但他對中國哲學的評價不足取;我們的學者說中國沒有哲學更是不知所云(如果真有人這麼說的話)。說到底,中國有沒有黑格爾他們認為的哲學很重要麼?沒有又怎樣!中國現在已經走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正確道路上,我們義無反顧地向前大步走比什麼都重要——這其中,也包含著不斷髮展中國曆久傳承的哲學。大家說呢?


一老沈一


這是一個既有趣又很難的問題,我來試著回答一下,不一定對,但肯定是看得懂的大白話。

首先我要說,黑格爾說得沒錯,他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就像一箇中國人說德國沒有正宗的甜豆花一樣,完全是大實話。因為哲學是古希臘傳下來的一套特殊的思維體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歐洲得以繼承、保存和延續。同樣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套思維體系沒有在中國產生,如果不是外部的衝擊,也不大有產生和發展的可能。

但是,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語氣裡頗有輕蔑的意味,這就有些沒道理了。中國沒有哲學,並不等於中國沒有思想,沒有智慧。黑格爾不假思索地把哲學與思想和智慧劃等號,簡直跟庸人無異。這一點,古希臘人搞得很清楚。他們明白,哲學不是智慧,而是“智慧之友”,是接近智慧的手段和工具。當年蘇格拉底柏拉圖師徒倆拼命用“哲人”的概念反對“智者”,依據就是這個——搞哲學的人必須謙虛,不能像那些智者,老是自詡真理在手捨我其誰。

可是,仍然有些人對黑格爾的話耿耿於懷,偏要爭辯中國有中國哲學,印度有印度哲學,日本有日本哲學,印第安人有印第安哲學,諸如此類。他們中有人說,哲學最講邏輯,而我們古代的“名學”不就是邏輯學嗎?那說明中國哲學古已有之。我覺得有些好笑。邏輯只是哲學的一個特徵,不是整體概括。又有人說,儒家最講倫理,而倫理學正是哲學的一大研究內容,可見儒學就是哲學。我只能說,這些論辯都很片面,不得要領。東方的思想自有它的價值和意義,跟套不套上哲學的假髮沒任何關係。

至於晚近中國的哲學,那不過是依樣畫葫蘆。即便在西方,哲學也不是永恆的,它有中斷,有遺失,也有消亡。尤其是現當代,哲學早已不是各種知識的母親,相反,它正在成為科學的奴婢。請注意,我沒有半點幸災樂禍的意思,事實就是如此。傳統的哲學研究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是本體論,它是形而上學的基礎,研究事物的存在與本質;二是倫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和規範;三是認識論,研究人的感知,包括經驗、直覺、信念以及知識。但是我們會發現,物理學正在取代本體論,認知科學正在取代認識論,只有倫理學這一塊兒還在勉強支撐。

不但如此,現在的哲學家對以往的哲學家也是非常不客氣。比如黑格爾的哲學,在另外一些哲學家,譬如維特根斯坦、伯林、羅蒂等人看來也是垃圾。哲學的前途實在是不妙得很。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如今全世界都沒有真正的哲學——哲學在19世紀乃至18世紀晚期已經蛻變成管理學了。當然,要詳細闡述這一結論,不是幾百字能說清楚的。


西閃


中國哲學始終都存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這方面的討論日本開始的比中國要早,但是結論是同樣的,如果我們限定在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來看,在中國,或者說東亞,確實沒有

西方意義上的哲學

大家通常會說,哲學是愛智之學,這是比較寬泛的字面義。但是如果我們從哲學的成立來看,對於整個西方哲學產生最根本的影響的是蘇格拉底,那麼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的一個最關鍵的行為就是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哲學的生活,而這種哲學的生活又導致他自己主動選擇了死亡。蘇格拉底這一事件並不能完全從悲劇性一面來認識,因為他強調一切美德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當他知道德爾婓的神諭認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後,那麼他就要努力證明這個神諭是錯的,於是他去尋找那些有智慧的人,卻發現他們的智慧都是假的。從這裡蘇格拉底推論出來,他的智慧就在於他知道自己無知。於是最後他導出“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所去的哪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故此後世才有所謂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的說法。因為哲學的確是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但是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是建立在個體存在的基礎上的,然而假如把個體存在作為哲學的先決條件的話,那麼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對哲學家個人而言,就變成第二位的了。第一位將讓位給延續個體的存在,也就是必須使用一切手段來延續個體的生命。所以蘇格拉底不能只受制於肉身的存在與否,而無視哲學本身的使命。所以如果無法理解生死問題在哲學中的矛盾與張力,是沒辦法理解為什麼說哲學是練習死亡。同樣也就無法去看清真正的智慧與代表生存經驗的小聰明之間的分別。

我們回到中國思想。孔子也好,老莊也罷,他們當然也具有智慧,甚至孔子也表達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說法,這一說法與蘇格拉底最後的申辯在一定程度上有內在的一致性,但是我們的確無法感受到那種鮮明的張力。這就決定了東方智慧與西方的哲學從根子上來說就不完全是一回事。這就類似東西方都有宗教,但是基督教就是一神的,而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就會呈現出多神的傾向。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西方有基督教而就要把道教改頭換面成中國基督教。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西哲的概念來理解和分析我們的傳統思想,從現實層面上來看,中國哲學這一學科就是這樣出現的,所以黑格爾說的對與不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哲學以後到底要走哪一條路。究竟是變成為哲學提供中國的素材的一個課題,還是在理解自身與哲學的界限為何的情況下,迴歸文化本位?這是未來每一個關注人文領域的人們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pku小動物


黑格爾認為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不少中國學者也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我認為說的沒錯!

孔子的倫理道德,強調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這些都缺乏辯證思辨。簡單來說就是,過分強調忠君愛國,過分強調道德的作用。雖然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如漢朝等,可以迅速凝聚人心。但是,在封建王朝的後期如明朝等王朝,儒家的思想就變成了很多所謂大儒的工具,他們可以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比如南明時期著名的大儒錢謙益,口頭上一直宣稱要與滿清決戰到底,為明朝獻身。但是事到臨頭,他卻嫌水涼而退縮了。他的出生於青樓的小妾柳如是,實在看不下去,自己跳河自盡了。而此後,錢謙益還接受了滿清的高官厚祿!

所以,回過頭來看,儒家思想不要說與古希臘相比缺乏哲學思辨,甚至與道家學說相比,哲學思辨方面也差遠了。比如儒家一直試圖證明只要認真研讀儒家經典就可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事實上,客觀世界是複雜的,不要說改造它很費勁,就是認識它也沒那麼容易。因此道家才會認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才一種哲學思辨。而很多答主,將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混為一談,甚至以道家思想的哲學思辨來為儒家開脫,這都是毫無意義的行為。知恥而後勇,發揚揚棄精神才能進步!


地震博士


當黑格爾放了一個響屁,便有一群蛆蟲聞風而來!

硩學起源於中國,最有引影力的,是老子的《道德經》,開篇就衝滿硩理: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硩理論證世界萬物,它的深奧與博大精深,豈是黑格爾所能理解的,不僅是《道德經》象《易經》,《論語》等等。

而在當代,中國照樣有硩學成在,

《毛澤東選集》,則是一本衝滿硩理的書,一共五巻,文章以唯物主義的辨證法,對世界與未來進行硩理性的分析,而毛主席也是位偉大的硩學家。

至於有不少中國學者,也說中國沒有硩學,這並不奇怪,糞便雖臭,蛆蟲卻喜歡,在他們眼裡,外國的月亮,永遠比中國圓。


陳老七12


關於第一個問題,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

首先得承認一個事實,中國哲學有個特點,即在過程中缺少思辨和邏輯,比較注重頓悟和靈感,觀點零散結構上缺少體系,很多時候直接給你拋出一個觀點,雖然很多觀點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多觀點非常了不起。

說到前瞻性,比如,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無中生有”是不是和霍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的這個假說不謀而合,再如,孟子曾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似乎是最早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而西方國家的環保概念則是在20世紀的一系列生態災難中才出現的。中國古代像這樣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觀點還非常多,這裡不一一舉例了。

而說到儒家,黑格爾對於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是很看重的,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談到孔子時,認為孔子沒有“思辨哲學”,認為《論語》:

“只有一些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儒家的倫理道德內容十分廣,對中華民族的心理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但是儒家的學說的確結構很零散,更多是一事一議,更沒有形成體系化,也很少涉及到邏輯推論和辯論,更多隻是孔子對學生的說教。孔子告訴人如何做,很少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其中思辨過程很少看到。

而素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則非常注重倫理學的思想體系和辯證哲學,黑格爾的責備也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一是對中國哲學還是知之甚少的。二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倫理學的問題(也就是黑格爾所謂的“常識道德”)自然是備受哲人們關注的。而且,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和形式也不同與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論理”去推導,而是靠感情的打動和突發的感悟,達到既定的目的和結果。同樣的研究道德倫理的荷蘭有一位與黑格爾差不多同時期的哲學家斯賓諾莎著的《倫理學》,他的哲學著作彷彿就是閱讀一本數學著作,因為他的著作,是用數學推理的方法來嚴謹的論述哲學問題的。黑格爾更看好的是這一類的學說。

像孔子這樣的解決回答問題的方式故不能被嚴謹的黑格爾看好,因為,西方哲學即使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運用研究自然的方法,採取邏輯分析的態度,作純粹的理智思辨。比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諸如此類的話,確實是常識,不能算做哲學。尤其是黑格爾所處的時期,哲學有著一種嚴密的邏輯和思辨特點,像是數學做證明題一樣,容不得任何步驟打馬虎眼。當然,說儒學沒有哲學思辨也並沒有貶低其價值,就比如說畢加索不是科學家,這並非貶低,某些國人不必內心不適。

不僅僅是早期的儒家學說確實思辨特點,尤其是到了先秦以後,儒家也很少有大的發展和突破了,後代的大儒們幾乎是在孔孟畫的圈圈裡原地踏步。哪怕是到了2千多年後的今天,國學大師們對《易經》、《道德經》的繼承和發揚也沒有實質性的發展和突破,缺少嚴密的論和邏輯。仍然在原著道德觀點上原地踏步,仍然對原著不敢質疑,不願意批判性的繼承。

我們的先賢們很少有告訴人們他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即具體怎麼推導出來的(當然,有的不排除是靈感和頓悟出來的),尤其是孔子的儒家給人感覺是說教,直接叫你應當如何如何做,比如老子《道德經》中的“無中生有”到底是怎麼得出來的,老子沒有講論證推導過程,儒家的著作中更不用說,完全給人一種說教感覺。觀點缺少邏輯和思辨過程,就好比

老師直接告訴你答案,不教你怎麼推導出答案的過程,大家想想這會帶來什麼問題?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裡,讓學生自己思考,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逆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智慧之門;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

與孔子同時期的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之間則特別注重和盛行辯論,往往為了一個觀點反覆切磋和討論,不管是師徒之間還是同伴之間,經常為了和各自觀點爭的不可開交,但是他們並沒有影響師生關係,比如亞里士多德他曾作詩讚美過自己的老師柏拉圖,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亞里士多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他不畏權威和傳統,毫不掩飾他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老師所存在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己的恩師的錯誤。這難免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亞氏是背叛自己恩師的忘恩負義之徒,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響徹歷史長河的一句名言:“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追求真理和尊重老師並不衝突。亞里士多德的做法在孔子看來,哪怕是今天的中國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因為在中國“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品質。

而在整個論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孔子和他的弟子辯論過,質疑過孔子(哪怕是到了今天,由於師生的不平等關係,也很少有哪個大學生敢對老師辯論、質疑,畢竟我們幾千年來更喜歡“聽話”的學生,不喜歡有個性特點的人),論語全篇幾乎都是孔子教他的弟子該如何如何做,有個學生向孔子請教鬼神之事,還被孔子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雖然先秦時期也有公孫龍這樣的名家,當時很已經涉足邏輯學了,可惜這個以辯論擅長的名家後來沒落了,中國的邏輯學基本停止發展了。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哲學或者說中國傳統文化缺少一種質疑和批判精神,更多我們看到的是對前人及其權威的崇拜。

▲ 網友評論“孫家洲事件”,大家自己百度事件詳細過程


權威當道,盲目崇拜,個性打壓,過多的說教,缺少理性、平等、批判、懷疑、思辨特點的孔子的倫理哲學就這樣很難被西方哲學家尤其是黑格爾認同。


第二個關於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問題,其實是個關於哲學的定義問題。

要搞清楚中國有沒有哲學,前提條件我們是不是得弄清楚究竟什麼是哲學,哲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其實,關於哲學的定義,先不說在東方眾說紛紜(不要總提高中課本上的定義),單單就是西方也至今也一直沒有一個明確且公認的標準定義。為什麼哲學的定義不明呢?因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明,哲學按照知識分類的話應當屬於人文科學類,人文科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各種概念定義不是很明確,很容易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況且是哲學研究的不是具體的事物,就更難以有公認的定義了,這也正是哲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有點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學的定義其實就是沒有定義。

哲學各種定義特點沒有自然科學類的中各個學科那麼精確清晰是因為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的對象是客觀的世界,這個客觀世界的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比如,在德國的萊茵河水分子的結構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難道會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長江的水分子的結構就和萊茵河的不一樣嗎?

如果我們退一步講,就算按照近代西方哲學的那一套特點,中國古代也還是有哲學的。老子說:“有”(存在)“無”(思維)同出謂之玄。用今天的話說:老子的玄學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直到19世紀才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所謂中國有沒有哲學的問題,其實翻譯問題也是原因之一。那麼中國的哲學是什麼?——玄學是也。所以,西方的philosophy一詞比較準確的對應的應當是中國的玄學一詞。

不少國人對西方哲學瞭解的甚少,畢竟課堂上我們接觸到的哲學只有馬哲,而且書本把馬哲以外的哲學全部否定掉了,課本上這種搞法我不評論。老馬在哲學上也不過是集大成者,記得高中老師曾經開玩笑的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其實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拼接到一起後搞出來搞出來了一個唯物辯證法。

最後,關於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哲學,不過是個定義問題和翻譯問題罷了。關鍵在於怎麼看,按什麼定義看,也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我想,但凡真正愛好哲學,瞭解哲學的人,是不會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維的)。


哲思之辯


哲學,中國人是祖宗。但是都夭折了,或是胎死腹中,沒有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哲學上的大樹。至今我們都沒有自己的大哲學家,可惜至極!幸虧沒有問為什麼!這一點得謝謝提問者。黑格爾說的沒有錯,孔子倫理道德就是缺乏哲學辯思;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家。

孔子是不是哲學家,我們從其主要貢獻談起。孔子作為教育家,其教育觀點是世界級別的,至今為止沒有人可以超越。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和“禮”。這是對人的品德本性與品德行為的主張。孔子的“禮”說,要求人們說話辦事都要合乎禮節,與對錯無關,反正要講“禮”,而不是講理!這些與哲學無關,哲學家往往率性而為,行為藝術極多。而且哲學往往一是一,二是二,冷冰冰沒有什麼仁義道德上的一星半點。其禮數倒是合封建統治者的胃口: 不講道理,只看誰按照禮數排在前面,誰在前面誰就是無比的正確,排在後面的說什麼都是錯誤的,除非排在後面的迎合了排在前面的那個人的意思。女講師,你可好?這種思想離哲學十萬八千里。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法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也叫“ 德治”或“ 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 庶民截然區分治者與被治者。《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看看誰排在前面誰就是尊者,而為尊者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就是說不用講道理,誰尊貴,誰就是對的。所以趙高就指鹿為馬了。那位大紅大紫的女講師,你近況可好?孔子的等級思想消除沒有呢?這依然與直來直去的哲學無關,哲學只認道理,不認人!哪怕你是天王老子,錯了就是錯了!孔子在晚年時期推崇最“ 大同”思想,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人愛天下人。這是和“理想國”“烏邦託”的想法差不多了。這個理論發展到現在就是社會主義的最終階段共產主義。這一點比較柔和一點,畢竟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出自於《論語·衛靈公》,原句為:子曰:“有教無類”意思就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等因素把一些人排除在校外! 不管學生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這個在當時確實比較偉大!到現在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義務教育就是這種思想的延伸。沒有誰會因為貧窮而上不起學吧?所以孔子那麼早就提出這個思想,是偉大的!孔子還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雖然只是講之乎者也,但是老百姓畢竟可以斷文識字了。

因材施教:這個更加可貴,根據學生特長培養學生。就是現在聽起來,也是做夢都能笑醒來的!孔子不主張不分青紅皂白的填鴨式教育。教什麼東西,得看清楚孩子是哪方面的材料,孩子哪方面有特長,孩子喜歡什麼,不可以生搬硬喂,摧殘孩子本來就有的天分。


孔子在學習方法上有:“溫故而知新”,“學而知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主張“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學習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就會畢業就失業。你看看孔子的偉大!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就是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孔子教育思想雖然偉大,但是依然與哲學無關。

我複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說明,供大家參考: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魯迅就在這個時期提出不要看中國書,趕緊看看外國書籍),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19世紀世界三大發現)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誕生了。本段括弧裡面的話是小編加的。


我國在這個時期幹什麼呢?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義和團,亂七糟八的。差點把魯迅氣死,他很可能就是被氣死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聯繫我刪除。


哥不猜想


黑格爾確實覺得中國的思想還處在歷史的低端層次,而歐洲是屬於比較高端的層次。至於他說的孔子的倫理道德是不是缺乏哲學思辨以及中國有沒有真正的哲學,這個很難一言兩語說明。如果從哲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或者哲學的體系化程度來看,中國古代確實很難說存在哲學這樣一門學科。但是要說哲學思辨,中國古代還真不能說沒有。

孔子的倫理道德還是具備哲學思辨的,從恢復禮制,重建綱常應該可以看出來,本立而道生,為政以德,不患寡而患不均都含有這種思辨在裡面。道德經中的這種思辨體現的更為明顯。個人覺得,黑格爾的哲學是從形式上來說的,而中國古代重視行動,並未將體系化作為追求。但是在實質上,哲學思辨是存在的,至於真正的哲學,肯定不應當侷限在認識論之中,也不止是生與死、此在與彼岸的問題,它所解決的問題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而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思想可以說巧妙地避開了這種討論,而更加關注現實問題,關注禮制。孔子思想中很多牽涉到家國天下的問題,像和為政者討論問題時就是這樣。而和學生討論時也多涉及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問題。

當然,這樣強行附會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還是在跟著黑格爾的定義或者馬克思的定義在走。其實,孔子站在自己的時代,克己復禮,他所作的希望是改變現狀。這樣說,我倒是覺得馬克思的一句話還是很適當的:“哲學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其實孔子或者說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或者說有沒有西方那樣的哲學並不重要,我們有自己的聖人、賢人、士君子,他們或許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是思想家,也是行動者,為中國的存亡不遺餘力。


酒騎風


黑格爾在《哲學演講錄》裡談到孔子時說:《論語》裡沒有思辨哲學,只有一些常識性的道德說教,而這些說教在哪個民族裡都能找到。那麼中國古代真的沒有“思辨哲學”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易經》是我國四千年前一部古典哲學著作,也是我國“思辨哲學”的最早起源。照後世的說法,《易經》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從最早的伏羲畫八卦開始,到周文王,再到孔子,《易經》的思辨哲學是一脈相承的。而根據古籍的記載,《易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夏朝的《易》曰《連山》,商朝的《易》曰《歸藏》,周朝的《易》曰《周易》,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

《易經》有三大理論,三大法則和三大原則。三大理論是陰陽對立統一理論,任何事物都分陰陽兩個方面,相互轉化統一;五行生化制克理論,金木水火土相互制約生成;天人合一理論,人和宇宙是和諧統一的。三大法則既理、象、數。理既易理,探討宇宙及人生的變與不變。象也就是卦象、爻象,用以表示世界生成的現象,並從中尋找出規律。數也就是數理,相當於現在的“大數據”,從中尋找出前因後果以及未來的演化趨勢。三大原則既簡易、不易、變易。世間萬事萬物原本是簡單的,所謂的“大道至簡”是也;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發展和自我否定中;但不管怎樣變化,本質性的東西永遠不變,也就說客觀規律仍然是被人所掌握的!

數千年來,《易經》被中國人推崇備至,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的思辨哲學從一開始出現就已經達到頂峰,所以後世無論怎樣都無法逃出《易經》的範疇。一如孔子所讚歎的那樣:“易與天地準,故能彌倫天地之道。”“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著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樂天知命,故不憂。”因此在這一意義上,作為“天地”之中的“最貴者”——人——就只有積極地推行事業才是正道!

作為中華古國的一部重要經典,《易經》不僅對於儒家影響重大,對於道家乃至諸子百家的影響都很大。毫不誇張地說,諸子百家的學說都發源於《易經》。這同樣也就意味著:《易經》是儒家的形而上學,也就是說,是儒家的思辨哲學!尤其還要看到的一點是,思辨哲學在先秦最重要的發展還要看墨家和名家——當然墨家和名家不屬於儒家,但它們都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名家所討論的是“名”與“實”的關係問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邏輯學”。“離堅白”,“合同異”,“無厚”,“白馬非馬”……“實”是相對的、變化的,“名”是絕對的、不變的,這已經與西方的“理念”和“共相”等概念毫無二致。名家的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孫龍、鄧析等。《墨子》裡的《經上》《經下》《大取》《小取》《經說上》《經說下》等六篇,更具有邏輯學的重要意義。比如墨子把知識的來源分為三類:一是親身體驗所得;二是來自於權威的闡釋;三是來自於推論。推論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邏輯推理”,“故。所得而後成。”一個原因是由另一個原因作用而來的,“故”有“大故”、“小故”之分,“小故”就是現代邏輯學的“必要原因”,“大故”則是現代邏輯學的“必要充足原因”。非但如此,墨子還研究了中國最早的光學理論、物理學理論、機械製造學理論、力學理論、數學理論,小孔成像理論,墨子被稱為“科聖”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首先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準確瞭解。西方人創造的學問我們也開創了,西方人沒有開創的學問我們也開創了。以黑格爾為例,他生活的時代相當於中國清朝,但早在2000年前我們的邏輯學就已經很完備,並且其豐富性不低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尤其是墨家,在春秋時代與儒家並稱為“顯學”,儒墨相爭成為當時一種風氣,有“非儒即墨”之說。

只不過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墨家和名家的學說稱之為一種“詭辯術”,隨後墨子的學說被掩埋2000年。《墨子》大部分篇章隱藏在道家的《道藏》裡才流傳下來,直到清朝才揭開神秘面紗。曾國藩在看過《墨子》後非常佩服,給自己的立身處世定了規矩:“以儒為衣,以道為體,以墨為用!”後來梁啟超胡適等人讀過墨子的著作後,驚為“極具現代化的理論”。隨後,墨家的“辯學”與古希臘的邏輯學,古印度的因明學,並稱為世界三大“思辨哲學”!怎麼能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呢?


雪舞冰藍2014



這其實是個華夏文明有無“話語權”的問題!

反過來想,中國學者難道不是被黑格爾“精神殖民”洗腦了嗎?

一個更“本土化”的敘述是:中國有易道文明,涵蓋哲學科技文化,西方人不懂“大道”,對性命之學根本一無所知!

只能說明,明清自王陽明之後,中國學術思想已“拔本塞源”譭棄了根本。即便馮友蘭等一眾新儒學大家,也難以挽回西方殖民文化對本土華夏文明的“降維打擊”!

整個華夏文明“坍縮”成“二維”,聽任黑格爾等“西方中心主義”大忽悠、洗腦者,隨意品評掐尺等寸衡量“短長”!

我不僅想到了“木馬計”,也想到了希臘神話中那個“怪獸的床”,凡過路客比它長或短者,都要被截去肢體。

可怕的是,這不是神話,而是近代百年、文化超限戰中的、一再被“精神殖民”的中國文化土壤的現實!

1.重溫“東學西漸”的歷史增強自信

在西方十八世紀以前,包括文藝復興的語境裡,東方中國的文化是最人道的最先進的,是西方人夢寐以求的文化!

是出產“金羊毛”的人間天堂!是馬可波羅朝拜的“聖地”,助力他們走出暗黑中世紀,是伏爾泰、萊布尼茲、歌德等文化精英的“精神皈依”和對抗神權的強大後盾。

因為之前的中國,是強大的世界東方強國,當然什麼都是好的,正如現在國內某些人巴望米國一樣。

那時孔子就是伏爾泰等人的人間的“上帝”,他的話就是“金科玉律”,崇拜都來不及哪會想到瑣碎、刻板的哲學“思辯性”!

格言警句才是哲學的最高境界(尼采、卡夫卡、維特根斯坦就擅長此道)!

2.瓦德西•黑格爾的譜系

不到一百年,歐西人“鳥槍換炮”後,到處掠奪世界,包括文物典籍,作為列強後起之秀的普魯士軍國主義,更是先後幹掉英、法自己“做老大”,黑格爾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從一名中學校長膨脹為“西方中心主義”始作俑者。

他的學說竊取中國易道“陰陽辯證”,重新用神學思辯講達爾文的“弱肉強食”忽悠思想,以此洗白,“主子民族”對亞非拉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中華民族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

3.華夏易道文明乃當世“中流砥柱”

或許,我們普通人的見識不被接受很正常,可是文化史家湯因比的幾十卷洋洋大作,得出的結論就是:當今世界的問題只有中國文化(新儒學為代表)能有望解決!

而我們一些國人,特別是所謂“博學的公驢”們,陷溺於西方殖民文化的語境裡,繼續幹著本土文化“黑黑嘿”的文化自殘傻事兒,跟中了木馬病毒有什麼區別?

我只說幾句,黑格爾的哲學(準確說是神學)因為祖上三代還是森林牧羊人、守墓人或教堂敲鐘人,史書中的“鬼方”蠻夷之後,文化“捉襟見肘”,急需歷史“包裝”卻沒料,根本沒有一點“乾貨”,只好掠奪他人,與當時的西方列強四處掠奪同步,阿拉伯、印度特別是中國是他重點剽竊的對象,改頭換面包裝還不承認,說是我們從“希臘羅馬”拿來的!變臉鄙視你。

他早年經過系統的神學培訓,其思想是朝中世紀的倒退,而且本質是專門洗腦的經院哲學,地道的“教皇的新裝”,因為需要“詭辯”所以思辯性很強,誕生在書齋、陰溼暗黑的“蜘蛛洞”裡,跟華夏文明“不搭界”,也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華夏易道文明是一個經世致用的系統,從春秋時代就克服了“鬼神崇拜”,注重現實,傳承者不是高官就是能人逸士,她源於高維度的文明,十分成熟無須包裝,甚至可以“不立文字”,不一定非得寫在竹簡或紙上,哪裡需要弱智式的“思辯性”呢!此類中國智慧非西人所能知!


張三丰曾指出孔子的學說有“顯性”的,還有“隱性”的是很深刻的見地!就如冰山一角,所以我們批判的可能只是“空氣”而不是真正的孔子。

試問“你通讀過《論語》嗎?”讀懂了嗎?

我承認自己沒有,所以不敢說或者只是“存而不論”。

至於哲學“思辯性”,論理之精深,在老莊特別是佛學面前,別說黑格爾,就整個西方哲學家“門下牛馬走”都不配!

你可能還不認同,是因為見識視野不足、知識不對等導致了“選擇性盲區”,加之百年“忽悠”催眠而得“失語症”,整個華夏民族群體“失語”已百年,文化上甘當“沉默的大多數”而毫無建樹!所以我說是“華夏文明有無話語權”的問題!

最近有人留言逼問我“儒家哲學到底是什麼?”,可以說連李澤厚、周國平老師以及新儒學大家們都語無倫次。我的結論是:儒學就是生活世界裡的生命倫理!是大道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應用,“百姓日用而不知”。處理的是最繁難、精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此即“格物”本義,“全憑心意用功夫”!是發明心之力的“大學問”!今天到此為止吧!

拆解西方殖民文化,建構中國本土思想!

樂活一家之言!共勉!

關注樂活,聊聊哲學,一起吃茶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