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帝國的消亡史,拉丁帝國的統治中,十字軍起到重要作用

在拜占庭滿目瘡痍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的拉丁帝國,按照西歐分封制的原則改造拜占庭社會結構,這是繼十字軍無恥瓜分拜占庭帝國遺產後對拜占庭社會更嚴重的瓦解。拉丁帝國名為帝國,實為各自獨立的西歐封建主的聯合體。作為首都的君士坦丁堡即被一分為二,由鮑德溫一世和恩里科·丹多洛分別佔有,各自管理。作為拉丁帝國皇帝的鮑德溫一世只控制色雷斯和小亞細亞西北部分地區,其他地區則形成了許多獨立小國。這些小國在理論上附屬於帝國皇帝,各個小國的君主均以皇帝為最高封主。

拜占庭帝國的消亡史,拉丁帝國的統治中,十字軍起到重要作用

在愛琴海上,除了萊斯布斯島、薩摩斯島和希俄斯島歸鮑德溫一世佔有外,大部分海域由威尼斯控制,如伯羅奔尼撒半島沿海地區、克里特島、色雷斯沿海和赫勒斯滂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的所有重要商業城市都脫離了拉丁帝國皇帝的管轄。在巴爾幹半島,伯尼法斯所屬的塞薩洛尼基王國的勢力範圍包括馬其頓和塞薩利地區;伯尼法斯的封臣、伯艮底騎士奧托·德·拉·羅奇統治著雅典公國,控制阿提卡半島及其沿海島嶼;伯尼法斯的另一個封臣、法國騎士威廉為首的亞該亞侯國的勢力範圍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在亞洲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存在著安條克王國和耶路撒冷王國。

在各小國內部,各級封建領主又結成以土地分封為基礎、以封建等級義務為紐帶的領主與附庸之間的主從關係。君主和各級封建主將土地分封給自己的下屬,並對附庸的土地財產和人身安全提供保障,而附庸則要向領主宣誓效忠,承擔軍事、司法和其他若干義務。例如塞薩洛尼基王國的伯尼法斯國王封授威廉為亞該亞侯國侯爵,後者又將侯國分封給12個貴族,各個貴族依次再分封騎士。

拜占庭帝國的消亡史,拉丁帝國的統治中,十字軍起到重要作用

西歐大小貴族還在四分五裂的原拜占庭帝國土地上建造起西方式的城堡,例如古代斯巴達遺址附近的米斯特拉斯城堡(Mystras)便因此而聞名,克萊蒙特城堡(the Clement)也建於此期,它們的軍事作用直到希臘獨立戰爭時期仍然沒有消失。這些城堡就成為拜占庭社會分裂進一步加深的標誌。

第四次十字軍騎士建立的拉丁帝國(1204—1261年)實際上是一個內部關係極為鬆散的西歐封建領主的聯合體,在其7任皇帝57年統治期間,它不僅沒能統一內部,也不能完全征服外部,帝國的稱號雖然一直存在到14世紀,但是從一開始拉丁帝國即名存實亡。在拉丁騎士的領地周圍還存在著大量希臘人和斯拉夫人反抗西方入侵者的游擊隊,帝國各地有許多相互獨立的希臘人政權,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尼西亞帝國(Empire of Nicaea,1204—1261年)。

拜占庭帝國的消亡史,拉丁帝國的統治中,十字軍起到重要作用

它以古城尼西亞為中心,控制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岸直至卡帕多西亞地區。此外,在伊庇魯斯山區有末代王朝遠親後裔米海爾一世(Michael I Komnenos Doukas)及其子狄奧多拉(Theodore)建立的伊庇魯斯君主國(Despotate of Epirus),在黑海東南岸有末代皇室血親建立的特拉比仲德帝國(Empire of Trebizond)。

顯而易見,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徹底摧毀了拜占庭統一帝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一方面,它把統一的拜占庭帝國撕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在帝國版圖內分立起各自獨立的帝國、王國、公國、專制君主國、騎士領地和自由城市共和國,它們相互攻擊,矛盾錯綜複雜,很難重新統一起來。另一方面,它把西方封建制度引進拜占庭社會,瓦解了拜占庭國家統一的社會基本結構,使晚期拜占庭帝國長期陷入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再也沒有能力重新發展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強國。

拜占庭帝國的消亡史,拉丁帝國的統治中,十字軍起到重要作用

1204年5月16日,鮑德溫一世在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加冕稱帝,但是他對帝國大部分地區沒有直接控制權,因為他的附庸的附庸並不是他的附庸,他與其封臣的封臣之間的間接關係使他的權力僅限於君士坦丁堡和愛琴海上個別的島嶼。其直接的敵人就是與之隔博斯普魯斯海峽相望的以尼西亞為中心的拜占庭流亡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