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毁灭我们的,将不会是我们憎恨的东西,而是我们热爱的。”这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论证的预言。这其实完全符合我们的常识——人们就是喜欢好玩的东西,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研究——基因科学和行为经济学都强调了人的非理性。


娱乐至死的时代:抖音为什么成了“杀时间利器”

世界上有两个相反的预言:一是奥威尔的,说人类将毁于强权;二是赫胥黎的,说人类会毁于让我们快乐的东西。 具体说呢,就是: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拿到今天中国这个环境中,似乎是再恰当不过了。从网络文学开始,到最近几年的微电影、网剧、网络综艺、手机游戏、游戏直播,乃至,最能杀时间的短视频“抖音”。

也许,在抖音之后,人们的娱乐期待会越来越高,从此拉开娱乐至上之门。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在短视频中,好看、好玩的内容在不断刺激大脑分泌“快乐激素”,比如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

更重要的是,它只把最富刺激性、最高潮的部分给你看,没有任何缓冲,就像一首歌只听高潮、一部电影只看精彩之处——精准地刺激大脑的兴奋和快乐。

而其中的“佼佼者”抖音,呈现的方式是“上下滑动、个性推荐”,这也让它可以成为“杀时间利器”,也许不知不觉间,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种方式其实和“赌城”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以及早些年的普通电视机有相似之处——就是让人上瘾,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有趣的东西,这刺激着大脑不停地下滑而不能自已。

你能想象吗?以前拿着遥控器,在电视机面前百无聊赖、不知疲倦地看了一下午,这个场景现在重现了,只是换成了竖屏手机。

深处娱乐中的成人:娱乐真的会毁掉我们吗?

早在20世纪初,理查德·泰勒就将“心理学”引入自己的研究,创立了“行为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位学者:一位就是泰勒,另一位是丹尼尔·卡尼曼,先后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行为经济学创始人 理查德·泰勒著作 《错误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打破了“理性人”假设,他们发现,在经济领域的人,就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大量的决策都是非理性的、情绪化的,甚至是容易被操纵的。

人的这种特性毫无疑问也表现在了方方面面,在《自私的基因》中,作者发现,人其实就是基因的生存机器,基因通过“快乐感觉”来驱动人,达到复制、繁殖以至永生的目标,这就和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不谋而合。

所以,情绪、动力都是进化而来的基因程序,有着固定的触发开关。在利用这些“开关”这方面,游戏开发商深谙其道,或者说最会操纵:每一个功能点、激励、反馈,都经过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精心的设计,为的就是让玩家有爽、满足和实现的快感。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人性这一点上自古如此,不说如今,在文娱匮乏的时代,男欢女爱就是重要的娱乐;有了文字和印刷术,读书就成了娱乐,之后的舞台戏剧也是如此;而电视的出现,让人们可以长时间瘫坐在家里打发时间;直到今天,人们花时间、花金钱,所获得的,其实就是大脑所需的快乐。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获得了更多、更强有力的娱乐刺激,哪怕这会让人们对刺激越来越不敏感,但这正是人的大脑所需要的。

那么,长此以往下去,人们真的如《娱乐至死》中所论证的,会在娱乐中走向毁灭吗?

不一定。为什么?对于成人来说,他们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定位或者说“同一性”,明确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完成的使命是什么,娱乐只是一种调剂和放松。如果要说隐忧,那就是托尔斯泰一直关注的——人们会越来越在乎身体欲望,而不是精神的神性。

但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大多还没确立“自我同一性”,那么娱乐的这种影响可能就是另一番图景了。


自我同一性:丘吉尔是如何从问题少年到伟大首相的?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在小的时候,不思进取、调皮捣蛋,父母都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也不觉得他会有什么作为。

但他的爷爷却说:“男孩一旦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么,就会有一番作为。”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爷爷的判断是对的。当他聚焦在一个方向上,就调动了所有的潜能去完成一个目标、一件事,那么,学到的东西、自身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其实,丘吉尔爷爷所说的“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就是确定自己的“自我同一性”。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持续终生,每个阶段都面临不同的冲突需要解决,解决好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而人在青春期需要解决的,就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 埃里克森认为人每个阶段都面临某个心理任务

上面提到的“同一性”,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人们将自己的动力、能力、信仰进行组织,纳入到一个连贯的自我形象中,形成一个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说的通俗点,就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并且,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和价值观。

青少年就处于所谓的“青春期”,也是普通家长可以感觉到的两个“魔鬼期”之一。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体发育引起的独立渴望,更是因为,当他们感到周围的环境,比如父母老师,在剥夺他们“确立自我”所做的努力时,就可能会疯狂抵抗,如同野兽被迫捍卫生命一般,这让家长震惊、不解,乃至措手不及。

比如,电视剧《小别离》中,小女孩的妈妈反对她在网上写原创小说,引发了孩子的反感和抵抗,因为她在探索自我的定位并付诸努力。这可以理解,因为家长这种对孩子“同一性”的剥夺,其实会让她产生类似“危及生存”的感觉,心理抵抗也是正常的。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小别离》中母子间的冲突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体验

(1)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是和别人分离的

(2)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从童年的我到现在的、未来的,但是我还是我

(3)自己设想的“我”,和自己感受到的别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也就是自己是被社会承认的

如果没有完成这种“同一性”,而是“同一性早闭”或“同一性扩散”,就会引起“角色混乱”。

说的简单点,就是他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使命、责任、角色,心理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没法顺利发展,比如在建立亲密关系方面就可能受阻。

同一性早闭。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谁、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过早的把人生非常重要的讨论关闭了,比如很早就接受家人铺好的道路。这些人与其他青少年相比,更容易附合他人,没有主见。

同一性弥散。这样的人没有这方面的思考或讨论,你问他的定位、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回答是这与我没有关系。他就像有翅膀的鸟,却不知道飞去何方。

而相反,如果青少年“同一性”任务能最终达成,那么他在精神上是独立的,不再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而是专注自己的生活目标,按照自我方向度过人生的其余阶段。

就像李小龙一样,他曾经也是一个问题学生,因为常与人争斗导致学习成绩不佳,那个时候他应该是处于“角色混乱”的时期。但等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武术的热爱,甚至选择研究哲学,让中国功夫为世人所知,将“Kung Fu”引入了英文。后阶段的他,在“自我同一性”上做的很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突出的价值观。

娱乐时代的青少年成长:娱乐何以助益“同一性”任务的完成

从人的一生来讲,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任务也许比学习都要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很难想象,一个上了名牌大学却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人,他能有什么作为。甚至,很可能成为家庭的累赘,有时确实能看到一些新闻,说名校毕业生甚至留学生在家啃老,他们也许有才能,但无法将它们注入到一个目标、一件事情上。

所以,知识、才能、资源等等虽然很重要,但如果拥有这些东西的人,不知道如何将它们凝结、组合去完成一个他最想实现的目标或最想做的事情,那么也只是浪费而已。简单说,知识好比珍珠,自我同一性好比线,只有串起来的珍珠,才能为人所用、展现自我。

那么,现在社会中的娱乐应用,会给孩子的“同一性”任务添堵吗?其实,如果应对得当,这些娱乐应用反而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助益材料。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对网络文学,虽然它们大多质量并不高,但里头所涉及的工作、生活场景却是他们未来总要经历的,这些内容会引发他们对自我、未来的一些思考,这其实反而是有好处的。只是出于语文素养的考虑,也要引导他们看一些经典文学,或起码是出版物。

抖音横行的社会,青少年如何完成“自我同一性”?

至于游戏和短视频之流,站在家长的角度,这些东西毫无营养,还容易上瘾。但是,大量的经验告诉我们,强制手段总是无效的,那该怎么办呢?

既然游戏上瘾你管不了,那么就跳出游戏、短视频,引导孩子去思考、研究这个游戏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它背后的算法是怎样的;短视频为什么会火起来、为什么会让人上瘾、别人是怎么拍出惊艳视频的,等等。当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就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的好奇、对自我能力兴趣的探索,这比强制可有用多了。

所以,这个时期如果孩子在“搞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讲,其他任何手段都可以,就是不能盲目地去遏制或剥夺,因为这反而会带来他的疯狂反抗,就算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幼稚的、有问题的,也会和家长反抗到底。

如果孩子是沉迷在游戏或其他一些娱乐中,而遏制的效果又不好,就可以引导他们跳出娱乐,去思考这些产品本身是怎么策划、运营出来的,这为他 “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材料,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的事业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