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這幾天,關於阿里逼迫品牌商家在拼多多與天貓之間“二選一”的消息,在整個電商圈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說這是拼多多炒作、碰瓷、惡人先告狀,據說淘集集CEO張正平指出拼多多也曾對淘集集“二選一”過,是“賊喊捉賊”,也有人說這是阿里慌了、心虛、不擇手段,並指出阿里的這種伎倆早已對京東用過,並被劉強東罵過,可謂臭名昭著。


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該事件背後有什麼隱情,到底誰對誰錯,婷克麗不感興趣。婷克麗感興趣的是該事件的意義:這是一個分水嶺,標誌著阿里把打擊的對象從京東挪到了拼多多身上。那麼問題來了?拼多多做了什麼,被阿里當成心腹大患?

阿里為什麼要把拼多多當成心腹大患

拼多多被很多人叫做“小淘寶”、或者“社交淘寶”,為什麼?有數據統計,卸載淘寶的用戶中有50.3%都流向了拼多多,拼多多的卸載用戶中有78.3%流向淘寶。這一數據說明,拼多多和淘寶的用戶高度重疊。其實,拼多多不僅是用戶與淘寶重合,在商品結構、定價範圍、乃至營銷手段,都與淘寶高度重合。

與淘寶重合度高,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並不成為阿里出手的理由,畢竟阿里作為電商霸主的根基已經非常牢固,一般的對手根本看不上。在拼多多之前,也曾出現過不少主打高性價比、以低端市場為目標的電商平臺,比如返利網、楚楚街、蘑菇街等等,並沒有招致阿里的打擊。為什麼唯獨對拼多多“情有獨鍾”呢?婷克麗認為原因還有兩個:

淘寶對拼多多的控制力為零


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拼多多之前的電商,其生存策略無非是淘寶優惠券,或者淘寶商家的站外特賣等等,基本上依附於淘寶的流量而生存。阿里一方面可以收穫他們帶來的新流量與分享收益,另一方面也強化了對他們的掌控力,只要他們敢冒頭,或者有另起爐灶的野心,阿里可隨時一擊必殺。但是拼多多絕對是一個新物種,它依託另一個巨頭騰訊的流量,與阿里系統完全沒有任何交集,既無法為阿里“所用”,也為阿里“所控”。

拼多多發展速度迅猛

拼多多依託於微信去中心化的電商模式,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網狀傳播快速解決四、五線人群觸達和下沉的問題,走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用戶增長速度。一年前拼多多的廣告還是1億人在拼的APP,今年已經是3億人了。按照拼多多的增長速度,一兩年內達到5億人不是神話。淘寶的用戶有多少?答案是5.76億。在如此短時間內,達到幾乎可與阿里比肩的用戶規模,難怪阿里“另眼相看”。

正因為如此,如果說阿里對京東的打擊,有點猶猶豫豫,漫不經心的話,那對拼多多那絕對是下狠手,拼命死磕。為什麼?不妨分析一下阿里的戰略佈局:淘寶收穫流量,然後輸送給天貓變現。京東即便再厲害,那最多隻是影響到天貓的變現能力,無非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拼多多威脅的是淘寶,直接威脅阿里的流量源泉,這是要挖阿里的根基與祖墳。這樣的對手肯定要打!


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阿里的打擊能否收到效果

找到對手是一回事,選擇恰當的打擊策略則是另一回事。如果該事件是阿里所為,那打擊效果如何?婷克麗的觀點是影響不大。有人可能說,2017年阿里曾經逼迫品牌商“二選一”,服裝類目幾個頭部品牌集體撤出,造成京東整個服裝品類由高速增長到停滯的局面。別忘了,拼多多不是京東,拼多多上的用戶強調的是性價比與功能屬性,對品牌屬性要求並不高,走掉幾個品牌沒啥太大影響。只要拼多多繼續保持新增用戶高速增長,商家品牌早晚會進來。

事實上,阿里關注拼多多不是一兩天了。從以前淘寶低價版App低調上線運營,到幾個月前的支付寶提供入口的流量漫灌策略,阿里早就動手了,但效果確實有限。究其原因?這些策略總是機械的模仿拼多多,即便模仿也停留在表面,不信可去體驗下淘寶低價版與拼多多購物體驗,可謂學到了形但沒有學到神,並且某些手段堪稱“七傷拳”,未傷人,先傷己。

為什麼打擊效果有限?沒有探究出拼多多成功的根源,所以阿里也就無法打到其“七寸”。對於拼多多的成功,很多專家有過長篇大論的總結,有的說是採用了C2B定製模式——商業模式先進,有的說黃崢洞察人性,想出低成本裂變的拼團策略——轉化率高,有的說拼多多釋放了“五環外”市場的消費潛力——藍海市場、拉新快……婷克麗覺得這都不是根源,根源在流量。


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社交互聯網時代,最稀缺不是資金,不是品牌,也不是技術,而是流量。微信正是流量的最大源泉,這個時代,你可以不上班,不逛街,但是你不會不上微信。正是背靠騰訊這個流量池,可以低成本收割龐大流量,因此拼多多拉新與成長速度非常快。這一點淘寶低價版難以望其項背。可以說,不打擊拼多多背後的流量,僅憑複製低價與社交難以撼動拼多多。

為什麼某些手段是“七傷拳”?眾所周知,這些年淘寶一直在不斷實施著去爆款的戰略,對於低於19.9元的商品也一直圍追堵截,好不容易清除了山寨假貨,這次會不會讓以前的努力化為烏有?更重要的是,拼多多是從微信上獲取的流量,淘寶低價版從哪裡獲取流量?從微信上獲取騰訊不會答應,全部靠淘寶低價版自己努力肯定不現實,最終還是需要從淘寶上分流。那麼它到底是來幫助淘寶獲取新流量的,還是來消耗淘寶流量的?

阿里如何打到拼多多的“七寸”

馬雲曾言,打敗淘寶的,絕對不會是下一個淘寶。打敗拼多多的,也絕不是下一個拼多多。要打敗拼多多不能簡單複製,而是要找到拼多多的“七寸”,對症下藥。那麼拼多多的“七寸”在哪裡呢?


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從戰略層面兩個角度可供參考:一從拼多多的發展節奏看,拼多多的戰略是先圈用戶再提升價格求盈利,這與阿里的戰略同出一轍。目前拼多多僅停留在圈用戶的第一階段,沒有盈利能力的拼多多是比較脆弱的,是難以打硬仗的;二是從拼多多的流量源泉看,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打擊拼多多的時候,要考慮到它背後的騰訊,要把打擊拼多多放在阿里與騰訊關係中考慮。

對於第一點。當前拼多多最大的優勢是新增用戶快,發展速度驚人,前景無限,但最大的現實問題是盈利能力不強,手上資金不充足。在拼多多這個脆弱階段,阿里可以立足在物流倉儲、支付金融、平臺品控等各方面的優勢,集中資金與拼多多打價格與品質戰,只要做到價格上不高拼多多,品質與體驗上遠超拼多多,拼多多的用戶與流量就會流向淘寶。拼多多會應戰嗎?如果不應戰,那拼多多很有可能為淘寶做嫁衣;如果應戰,僅憑拼多多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騰訊出手相救,這就牽涉到第二點。


阿里的“二選一”大棒打對了對象,但是打錯了方向


對於第二點。儘管騰訊是拼多多的第二大股東,但騰訊對拼多多的支持絕不是無條件的,更不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正如黃崢所言,拼多多死了騰訊不會死,騰訊有千千萬萬個兒子。因此,只要阿里能與騰訊緩和關係,阿里與拼多多這場戰役,騰訊最多在幕後給點錢,一般不會在流量上給拼多多更多的特權,更別說無條件支持。此外,拼多多拉人砍價營銷方式,對微信用戶存在一定的騷擾,再加上山寨與假貨的事情,騰訊與其拉開距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此,這場戰鬥,阿里成功的概率應該比較大一些。

拼多多的強勢崛起,對阿里來說是一場危機。但是,危機、危機,“危險”中往往面臨著“機遇”。如果阿里能立足自身優勢,審時度勢開展變革,找到合適的應對之策,這未嘗不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