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兩天前,馬雲現身杭州雲棲小鎮,這次他的露面不是因為阿里巴巴集團的活動,也不是業界峰會,而是為政府站臺,參加杭州市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舉辦的動員大會。

大會上正式啟動了“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五年行動計劃。打個官腔:這意味著杭州市正式向問鼎“數字經濟”城市進軍。

馬雲在動員大會上談到杭州打造數字經濟之城的優勢,畢竟現在“歐洲還在用現金,美國還在用信用卡,而杭州人出門只需要要一部手機,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

他認為大量與數字經濟相關的公司企業和70%的移動支付使用比例是良好的基礎資源。但移動支付滲透率高,並不代表能成就“數字經濟”。因此,“要想做好數字化經濟一定要做數字化的實體經濟”,而這背後又會涉及馬雲最近提到的高頻詞“新制造”。

動員大會的舉辦引來了社會媒體的爭相報道,由此可見,這次關於 “數字經濟”第一城的造勢活動,無論是政府還是馬雲都下足了功夫。

但捧熱杭州“第一城”之後,難免思考這樣的計劃是否現實,畢竟杭州之上還有北上廣深,這個“第一城”或許有一定的泡沫性。

杭州捧出新概念,阿里站臺背後也有“小私心”

其實早在2015年5月,新任阿里巴巴CEO的張勇就在阿里集團內部會上提到了數字經濟。張勇表示,未來是傳統經濟和數字經濟結合的時代,大數據、雲計算將成未來時代的新能源,未來經濟也將會是是現實經濟和數字經濟大融合的時代。


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2017年梅德韋傑夫邀請馬雲參加“開放創新論壇”時,馬雲也提到“未來30年,互聯網將和電力一樣被普遍使用,數據會比石油更加重要。

看來阿里早早地就盯上了“數字經濟”的市場。以阿里目前的業務生態來講,確實是也在做著相應的實驗工作。

這也難免讓我們質疑:此次杭州市的“第一城”的戰略中,馬雲高調為杭州市的城市戰略啟動站臺,僅僅是以一個家鄉人的身份為杭州助力嗎?難道沒有阿里業務要進行城市滲透的私心嗎?

騰訊在前不久調整了組織架構,對2B業務高度重視,但在落地手法上,明顯這次阿里又領先了一步,不得不佩服馬雲,這樣的落地策略實在是高明。

支撐移動支付的阿里雲,9年間覆蓋全球18個地域,用戶數突破230萬,2018財年營收達到133.9億元,同比增長101%。

其實數字經濟的落實一直是阿里的發展目標,將業務常態化:基於阿里雲的基礎設施數字化,基於支付寶的移動支付數字化,是阿里一直在做的事。在動員大會之後,阿里的數字化業務也將依託城市戰略發展,更進一步的滲入到城市。

站在政府的立場,杭州為何會將目光投向數字經濟這一領域,和杭州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密切相關。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在動員大會上提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基於對形勢的客觀判斷和現實的理性思考。


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杭州的電子商務、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安防等產業集群在全國有著較高的影響力,擁有阿里巴巴、網易、海康威視、新華三等1298家與數字經濟相關的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也有近3000家。

而且2017年杭州市的人才淨流入率和海歸人才淨流入率均居全國第一,其中互聯網工程師人才淨流入率也高達12.46%。大量的人才流入和人才的更新速度為杭州的數字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按照現有統計,今年杭州數字經濟線上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將突破1萬億元,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全市經濟總量的1/4以上,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2以上,在全省數字經濟中的比重達到1/2以上。

產業優勢、高額的數字經濟產出佔比為杭州打造數字經濟之城提供依據的同時也提供了經濟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外媒最新統計的榜單中,杭州的風險投資躋身世界前十,僅次於倫敦之後。


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另一方面,杭州在新一線城市中也被大家寄予厚望,新的城市發展戰略和較高的風險投資,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政府想做出更大跨度的成績。數字經濟背後則是科技生產力的體系,營造科技創業氛圍與完善生態設施,這件事上,杭州市政府不能停步。

借鑑“智慧城市”,數字經濟之城要探索“三化融合”

杭州在提出了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概念之後,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還是這樣的“第一城”計劃要如何落實。

要想操持好“數字經濟”的大盤,有著繁複的因素要去考慮和衡量。杭州似乎也注意到了“智慧城市”這個前車之鑑。畢竟當年IBM的智慧城市也是搞得風生水起,但如今在中國也不談智慧城市了。


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智慧城市,是基於大數據技術、創新科技、信息技術綜合運用於城市建設發展。和杭州的“數字經濟”城市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當年IBM在建設智慧城市時押注認知計算、轉型雲計算,在業績下滑的同時還要應對阿里雲的價格戰,再加上外來企業難贏得政府信任,這些因素都導致了IBM的智慧城市概念在中國行不通。

而打造數字經濟之城,杭州擁有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一批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本土企業;江浙一帶,製造業、物流運輸業發達,阿里在今年也提出了“新制造”的概念,將數字化技術運用於實體經濟將成為“建城”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基於阿里雲的數據系統和杭州本地的數字技術生態,再加之政府的協力打造與政策支持支持,與智慧城市相比,打造數字經濟之城的利好因素會更多。或許,在四年後的杭州亞運會上會有成果展示。

反思之後,在杭州的“行動計劃”中明確了現階段的主要路徑——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城市數字化“三化融合”。

要突破基礎前沿關鍵技術,在數字化製造、數字農業、數字貿易、數字金融、數字政務、數字社會治理和民生服務等領域打造一批自主共性關鍵技術,加快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提升成果轉化能力。

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工業互聯網”專項行動,深化“機器換人”、“工廠物聯網”、“企業上雲”專項計劃;推動服務業數字化升級,培育數字化現代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培育新模式新業態。

“三化融合”的路是否行得通還有待進一步的觀望,但通過對智慧城市的經驗借鑑,在打造“數字經濟”第一城的進程中必定會少走一些彎路,如果不去趟過這坑,那“數字經濟第一城”會是一個永久的幻影。

城市戰略標籤化,“追熱”不是初心

其實打造數字經濟之城不是杭州尋求發展之路的第一個標籤

,縱觀未來科技城的發展戰略就可以明確,杭州最初的野心是打造“中國硅谷”。

2017年是人工智能最關鍵的一年,BAT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將人工智能作為企業級部署。同時,各行各業也越來越感受到“智能”帶來的強勁勢頭,企業間的AI人才爭奪也愈發激烈。

但根據Linkedin發佈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數據,國內70%的AI人才集中於北京和上海,“錯過”人工智能的杭州努力尋找下一個城市標籤,於是“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概念出現了。

展望未來的美好宏圖,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看到未來的“盤子”都會感到亢奮,但冷靜之後,數字經濟之城的建設會不會是一場虛假繁榮?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別忘了,今年年初的區塊鏈

在杭州的數字技術生態環境中,阿里憑藉電商業務和移動支付業務一家獨大,單一的數字化業務很難架起數字經濟城市的大盤。

製造概念也偏向泡沫化,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前兩年的杭州創業大街,開園時被炒得火熱,之後的發展完全是冰火兩重天,當然創業熱潮冷卻背後也跟整體的宏觀環境相關。

另外,杭州雖然在新一線城市中炙手可熱,但畢竟不比一線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城市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房價過高、醫療水平還不夠發達,等等都有所遜色。在政府引進投資和人才的同時,這樣的基礎設施能否支撐得起這些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還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由此看來,杭州要想依靠“五年計劃”攻下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高地,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作為一個“新杭漂”,我也非常期待這個城市變得更好,儘管“數字經濟第一城”如今還是空中樓閣,但我願意先嚥下這口“泡沫”。

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馬雲爆金句:在杭州如果沒有手機,連要飯要錢都要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