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里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创意风向标


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写字楼里多少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禁让人疑惑,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儿了?

1. 升职高级管理

35岁的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相对比较成熟,这种年纪和资历往往已经是高级管理等领导层了。

2.创业自己干

如果年纪已经不小,但是在所属的公司,没有获得满意的职位,这样的人群往往会辞职寻找新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自己组建团队做项目,当然不少人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自己做起了一些小生意。

3.回老家过安稳的生活

年轻的时候来大城市里闯一闯,但是年纪大了,如果依然没有明显的收获,大部分人会选择回老家,或者舒服一些的城市,去过比较安稳的生活。

总结:这个问题主要聚焦的是工作到一定年龄的未来选择问题。



北京丰台《李合伟演讲与口才培训学院》

互动式游戏加训练的教学方式让您:3小时解决上台紧张!1天解决思维混乱!3天成为会销大师。

聚会,社交,销售,竞聘,路演,领导演讲……通通侃侃而谈,魅力四射。

更多投资人,企业家人脉等你来结缘。私信我们,即可获得199元当众讲话体验课。


合伟说


我曾经是某欧美外企员工,在一家公司服务八年,年龄跨度从23岁到31岁。期间经历管理层数次更迭,也见惯了职业经理人的流动。

A经理,我的第一任领导,招我进公司。38岁离职。原因是更高级别管理层更换,他也被清洗。之后换了几个公司,大概两年一跳,目前是圈内另一家公司高管。

B经理,第二任领导,离职自主创业。是否成功不得而知,无联系。

C经理,第三任领导,在又一场高层更迭中被清洗,自主创业。

D经理,第四任领导,自主创业。

E经理,空降公司,水土一直不服,离职。换了家公司继续。

F经理,留在原公司继续任职。

这些人,年龄均在35至45岁之间,可以说是人生的黄金年龄。但均未能在事业中取得突破,财务方面也难言自由。我感觉大部分人仍在寻找突破的方向。两大流向:圈子内换公司或自己创业。


悬镜司二档头夏夏


以我个人观察简单回答几点。

一,35岁以上的人,无论男女都很难支持加班,不管是身体还是意愿。35岁以上的人加班,可能明天起不来,家里事情多,就算加班,也心不在焉,还心里抱怨。而加班,不管是白领还是蓝领,都是常态。35岁以下的人,则大多数还能支持。领导自然选择年轻人。

二,35岁以上的人,求稳。工作只要不出错就是最好,因为35岁后输不起。而年轻人求变,希望一定程度的混乱,才有机会。大多数公司需要变化,这是内在需要,跟领导无关。

三,年轻人有十足的挣钱欲望,因为需要买房娶妻生子,内在动力十足,尤其是销售行业,挣钱欲望直接决定你的业绩。35岁以上的人,在大多数服务业销售行业装傻卖萌,不会让人觉得可爱,只有可笑可憎。

四,it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在公司的普及,经验,在职场已经极其弱化,大部分工作,新来大学生根据系统,很快上手,不需要旧人来带,有的甚至按照操作流程,自己看都可以了。还有一些工作条块分割非常细化,变成毫无技术含量,只需要按部就班,35岁45岁25岁去干一个样。

五,人的基本心理原因,作为一个领导,谁都愿意领导年轻人,受绝对尊敬,可以在工作生活身体心理全方位指导年轻人,容易获得成就感,35岁以上的人嘛……

六,知识老化,知识老化,不解释。我自己就是35岁以后群体,必须面对,因为老化的知识不仅不能加分,反而可能在某些时候成为减分。

七,人才市场,并没有媒体渲染的,说人才短缺,相反,在我看来人才充足的很。短缺的是基层岗位,基层人力,工资低,时间长,辛苦而且不那么体面的工作岗位,非常短缺。所谓短缺是结构性短缺,白领岗位永远不缺竞争者,人往高处走,是本能,基层的人通过奋斗都要挤进这个行业,所以白领根本不缺年轻人。真正缺的话,不存在35岁这个坎。

八,最最重要一点,35岁,尤其四十岁以上,工作几年就要面临退休,任何一个公司,人力资源都不愿意办理退休,个中原因我不十分清楚,需要hr专业人员回答。很多时候,部门经理无所谓,只要踏实干活的都行,去人力资源部门,一看70后,直接拒绝,他们怕请神容易送神难,一不小心就干够十年,给公司带来后期风险……好好好,人员退休居然也是公司一项长期风险,未来风险……这需要国家政策配套解决,直接面临的就是70后了,我也在列。


浅染柔香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造成办公楼里35岁很少的原因

企业不喜欢招35岁以上的人,原因也简单,不好忽悠,性格定型,拉家带口,加班不能太晚等等吧

2他们去哪里了

一般自己创业的居多,有各行各业创业的,有跳槽去新单位的,有做一些清洁看门库管你不太容易看见的职业的

3还没有到35岁年轻人咋办

多学习,多存钱,让自己35岁有独自创业或是独门绝技,让企业高薪要你,我还是偏向年轻人重点往移动互联网方向发展,一会一定是网民是公民,流量为王,实体店铺除非是需要肉身体验的,剩下的基本很难存活


另类解读历史


近几天,经常见到35岁以上的人,公司就不聘用的文章,表达总结的意思是35岁一事无成了,怎让企业高薪聘请你呢。如果我是boss,有这种思维的人力资源经理,我马上解聘,因为就你这想法,你已经没资格坐这位置。

我的理解是,35岁一事无成,不聘请,正好相反,一事有成的人你公司要不是请不起就是请不动!

我觉得现在,社会发展,文化的影响,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很多人没经历过什么叫事就可能过35岁了。

我认为,更不能只是用一个数字去定格別人的人生,每个人的阅历、经验、心智、人际、EQ都不一样,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发生变化。怎么能用一个年龄来标准化所以人呢?这个本身就有问题,这些文章请少发些,别误导一些专注人力资源发展的人士。


Kenny君


职场火锅已经35岁以上了,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办公,我没有“35岁以上的人哪儿去了”的感觉,我周围35岁的人都老老实实坐在工位上干活啊。为什么大家觉得写字楼里和地铁里年轻人很多而中年人很少呢?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你只看到了事件的表面现象。

就拿北京举例吧。北京的主要办公区和商务区,有CBD、金融街、东二环一线、望京CBD、中关村、上地等区域。这些区域,扎堆了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扎堆。比如,望京SOHO三块大石头里,扎堆了多少创业公司。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年轻人多。实行大开间办公,一个大屋子,熙熙攘攘上百号人。

这些商务区,又是地铁交通密集区,所以,年轻人每天像涨潮退潮一样做潮汐运动。上下班期间,地铁里挤成罐头,中午吃饭点,从高空看,就是蚂蚁一样水漫金山,涌入各个小饭店。那些送外卖的电瓶车也是乌央乌央的,像沙滩上的沙子。

这些区域本来就是年轻人扎堆的地方,年轻的热血在这里沸腾。公司年轻,员工当然年轻。那么,那些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里了?不用寻找,我来告诉你。

从东二环,向北三环、北四环方向寻找,那些巨型的传统企业总部都在那里。那些楼里,35岁以上的人比较多。这些巨型企业总部,一般不招应届生,只选调那些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成熟人才,所以进到这么总部工作的,大多数都是35岁以上的人。那么,这些人都有一些经济实力,大多数都买车了,他们不愿意去挤公交挤地铁。而且这些人生活已经规律了,上班早点出来,坐在办公室就不爱动弹。下班到点就回家了,也不像年轻人那么到处呼朋引伴。

好了,那么,再从微观角度来看看,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里了吧。我的一些同事就是可以作为样本了。

老张,40岁,中层副职,炒股炒得好,有一定资本积累,辞职,在青岛买了别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老林,39岁,中层副职,正职比他还年轻,心态受不了,跳槽到了另一家企业,当了中层正职。

老程,42岁,技术专家,积累了不少成果,也有理论研究,天津某大学作为人才引进过去了,据说还给了一套房子,待遇比企业里还好。

老赵,44岁,业务主管,一直郁郁不得志,一气之下,辞职,创业,杳无音信。

老钱,52岁,中层正职,工作压力太大,申请了提前退职,拿60%待遇,回家休养去了。

老李,43岁,上司打压,当场撕破脸皮,辞职走人,与几个同学合伙做生意,不知道怎样了?

那么,其他的35岁的人呢。还能哪里去啊,都老老实实坐在工位上奋斗着呢。当然了,40岁以上的人,大多数都混上了中层,在写字楼里,有了一间小小的独立办公室。这些人,就喜欢坐在屋里办公,不会像年轻人窜来窜去,所以,在楼下走廊里,看到的当然是年轻人多了。

其实,世界还是那样的,眼界不同,看到也不多。年轻人有朝气,看到满街都是年轻人。老年人有定力,如果到广场上,那里都是跳广场舞的老年人。中年人压力大,两头都靠不上,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接送孩子,或者就是在医院陪老人。所以,你看到的就少了。


职场火锅


下面进入正题,拿身边的北漂朋友举例:

第一类,飞黄腾达类。35岁以上的人,一般有至少有12-13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积累和阅历。赶上最晚09年之前买到房子的,甚者有好几套的,基本已经腾飞,创业或者移民。

第二类,不得不类。得意或者失意都是回家乡的理由,但更现实的是父母的衰老或者孩子的上学。独身子女对老人的照顾是需要离开一线,全力以赴的。而孩子的高考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只能回去。

第三类,惨惨惨类。北漂是不容易的,竞争也是激烈的,每年都有大批的新鲜血液供给到一线城市。而用人单位也是现实又现实的,35岁及以上还没有到一定职位就基本丧失了防御性优势,只能另谋出路,也就是社会热炒的35岁现象。

总之,个体优势的胜出还是要靠不断的进取努力,持续保持竞争力。


黑夜的猫喵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35岁还没到管理岗的人都怎么办了?”,下面的回答里关于35岁中年危机的焦虑随处可见。35岁,可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这个年龄的人已经毕业十年有余,当时一起毕业的同学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可以说,这前十年的职业生涯行进到什么程度,基本上确定你后半程的职业发展了。

从华为裁掉35岁以上的员工,再到17年年底中兴管理岗人员坠楼事件,中年危机的焦虑困扰着每一个即将到达那个年龄的人。35岁的人通常已经成家立业,30岁有的人还是单身一个人在打拼,但是到了35岁,大部分人都过上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小孩的教育要有大量的开销,年迈的父母身体也每况愈下,这就意味着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转行、择业都不再是一件低成本的事。35岁之后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加班、熬夜对身体的损害越来越明显,精力和体力都大不如从前。

35岁到了管理岗的人,可能在35岁以后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但如果到了35岁还是一名基层员工,说明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你的能力都不足以让自己升职加薪,很有可能被“后来者居上”:体制内工作尚且能让你保住饭碗平庸过一生,如果在私企的话,可能就会面临被裁员的风险了。

35岁以后的生活怎么样,并不是取决于你35岁那一年怎么过,而是早在35以前的30岁甚至20岁怎么办。学习几种硬通货技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能在危机到来之前未雨绸缪。


贺嘉


陈重山正好在北京CBD的大写字楼工作,今年正好35岁。很多人的观点都是,公司里面没有35岁的员工了,因为这些人都出去创业当老板了。不过我观察我们公司三四十岁,甚至五六十岁的员工都有。这不是特殊现象,在北京很多类似的公司都有这个现象。我们公司是一个上市公司,成立已经十几二十年了,而且类似于国企的风格,所以很多员工一呆就是十几年。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写字楼35岁以上的人都没有,那是因为这些公司成立时间才几年,而且员工都不看好这些公司的前途,都是抱着干几年就跳槽的打算去了。在这里怎么可能找到35岁以上的员工呢?你到大的上市公司,央企去看看,35岁以上比比皆是。

社会上还有一种观点说35岁以上的员工都跟不上形势了,而且上有老下有小,根本没办法拼命工作。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直到我看到所谓90后员工,才发现,90后才跟不上形势。35岁以上员工所积累的经验,哪怕在科技互联网企业,那都是宝贵的。


以本人陈重山为例,我在纸质媒体、出版行业都干过,眼看着报纸一天天没落,而图书也没人看了,但是我现在还混得好好的。因为做新闻也是要积累的,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经验依旧管用,倒是90后没有经过系统的传统媒体历练,写稿连基本的错别字都杜绝不了,更别提所谓的吸引流量了?十万加的公众号文章,我能写,90后反而不能写。那些公众号大号,大都是新闻行业出来的人做的!

(我叫陈重山,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白虎创业志


35岁还没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的,基本(不绝对)就完蛋了。35岁,基本是一个靠职业生存的屌丝向一个靠经验,技术或者资本生存的中产发展的转换点,如果转换不了,那么你一辈子可能就会碌碌无为了!

很多35岁左右的没升上去的人,辞了职工作都很难找到的,我身边几个朋友都这样 ,很难找工作,于是大家就只能凑在一起想想搞点什么小事情了,比如开个餐馆,服装店之类的了,但很多时候创业败家往往会更快,不可否认头条上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有很多成功人士,但其实往往不成功的反而更多,只是他们都不好意思上来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