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国庆假期得闲,把原来朋友极力推荐的《海洋天堂》在家刷了一遍。果然是难得的好片子,文章、李连杰两位主演的演绎生动传神,把一个看似充满悲情色彩其实暗含希望的故事讲得真切灵动,感人肺腑。

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剧情其实很简单:李连杰饰演的在海洋馆工作的单身父亲一个人拉扯自闭症儿子大福,而自己不幸罹患肝癌,还是晚期。由于担心儿子今后的生活,父亲抓紧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为儿子寻找归宿并尽全力训练儿子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最终,在各路好心人的帮助下,儿子找到了托管的机构并在父亲工作的海洋馆谋得一个能自食其力的职位,而父亲安心的与世长辞……

个人感觉,故事至此显得有些理想化,但转念想想,艺术作品总要高于生活,给人留下些希望,也就没必要计较了。就算这样,本片也赚取了无数的泪水和同情,达到了让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目的。尤其片中文章饰演的自闭儿大福,表演生动到位,形神兼备,把自闭儿身上比较明显的特征: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兴趣/注意力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都演绎的淋漓尽致,不愧是和自闭儿生活180天后,尽心体会后的真挚表演,让人过目难忘。

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看这个片子,除了被父子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打动,被故事的曲折生动所感染外,对自闭儿康复这个目前愈发紧迫的“社会性”话题,也想和大家聊聊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康复训练的时间问题。我们都知道,自闭症谱系障碍和其他能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干预训练应该尽量提早。一般来说2-6岁是所谓“黄金”康复期,孩子的身体、感知觉、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等诸方面能力都在发展过程中,行为也没有完全固化。这时候切入康复训练,其实是用科学的方式介入孩子的成长,顺势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用高频次、高密度的训练巩固其记忆和操作技巧,让孩子形成习惯,慢慢融入正常的生活。电影中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今的生存环境对自闭儿的挑战。16岁之前,国家有9年义务教育,社会上有相应的康复训练机构或至少是培智学校;60岁后可能会有养老院,但中间这一段,也就是正常人参与社会竞争,自食其力打拼生存的一段时间,对于自闭儿、语言发育迟缓或其他有能力障碍的孩子是没有任何“优惠”的,也没有专门的接纳场所。他们要和普通人一样接受社会的洗礼和竞争的考验,所以前期的能力训练尤为重要。他们的目标一是生存,能够自食其力,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二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生活。

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第二点想说的是,对于自闭儿或其他有能力障碍的孩子,训练是一生的事,内容繁杂细致,包罗万象,对家长和其他的监护者们是一个艰巨的长期任务,十分考验人的毅力、耐心、技巧和态度。在康复训练机构课堂上所训练的对视、安坐、模仿、回应、手脑配合等都是基础中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掌握的,就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让孩子学会煮鸡蛋,给自己做简单的吃食;坐公交车知道到站下车;学会辨认纸币的面值以便自己买东西;掌握一项(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技能,能够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自食其力……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些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自闭儿这些都是需要反复训练夯实才能掌握的独立生活技能。想要让他们掌握这些,不能拔苗助长,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训练和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

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还有一点就是人们对于这些“星星的孩子”的接纳。目前自闭症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在中国,如果按儿童人口计算,据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人口普查,中国15岁以下人口22246万,约占总人口的17%。自闭症儿童约占了儿童总数的千分之6强。而且还有许多自闭症儿童没有被发现、诊断,更说不上治疗。而目前我们的社会对这些孩子接纳程度远远不够,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认识也亟待增强。类似“小区业主联名拒绝有自闭症患儿的家庭入住”的新闻就反映出很多人对这一群体的误解、偏见和因无知造成的恐惧。要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时间,需要科普,需要组织有目的的交流,让大家转变认知,更需要在自闭儿康复训练相关岗位上工作的人们更加努力,让更多孩子更好地康复。

从《海洋天堂》看自闭儿的未来:抓紧干预很重要

好了,先聊这么多。大家有时间都可以看看这部感人的《海洋天堂》,体会天地间的大爱,同时增强对自闭儿及相关弱势群体的关注。当然,家有自闭儿或其他能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宝爸宝妈们,一定不能消沉。孩子未来的幸福生活将是摆在每人面前的一张考卷,怎样积极应对,加强干预训练,让孩子走入阳光的世界,相信每个父母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