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夢境」,你在第幾層?

當大多數人都頻頻強調職場有多現實的時候,身在職場的你有沒有意識到,是時候該去查點一下自己的“夢境”了。它會讓你看到,自己可以做的其實有很多,例如考慮如何去打通現實與夢境的道路,並著手開始為之準備。記住,夢境不會一夜之間變成現實,為它需要投入持續努力。

職場“夢境”,你在第幾層?

01

職場夢境之一:我要創業

“就算這是其他所有人的出路,我也可以創造一條我自己的出路。”

在很多從小就夢想著穿白大褂,但最後都坐在了寫字樓裡的公司人眼裡,張楠從一開始的職業發展其實就是在演繹他們的“夢境”。

今年30歲的張楠大學時順利考上醫科,把在校實習期也算上的話,共當了4年多的醫生。但在臨近而立之時,他越發覺得這份承載了小時候樹立的“兼濟天下”的夢想與信念的工作,其實“只是一份工作而已”,尤其對於一個還在各科輪崗、病人家屬口中的“小醫生”來說,職業名號的風光難以抵消日常工作的瑣碎,以及精神壓力給他帶來的困擾。甚至,如果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期待值降到最低,僅僅將之作為一份“養家餬口的差事”,對比已經有著8年工作經驗的昔日同窗,張楠也不甚滿意。

於是,“看看另一條路是什麼樣的”就成為了他的“職場夢境”。他不顧家人反對從醫院辭職,自己成立了一家主營業務是為大公司的醫藥代表提供培訓的公司。從“光桿司令”做起,因為沒有基礎,第一單業務得來很艱難。但將近一年後,公司業務有了很大的起色。

張楠覺得自己“跳出圍城”的舉動既不是一時衝動,也並非勇氣可嘉,而是基於完備思考的決定。當醫生的那幾年裡,他一直沒有荒廢原本擅長的專業知識和英語口語,也常常和不同領域的朋友交流,並有意積累自己所感興趣的商務知識。他說自己與別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沒有接受做醫生時“必須熬個十年八年”的說法,“就算這是其他所有人的出路,我也可以創造一條我自己的出路。”

02

職場夢境之二:我是一個有影響力的人

在業績之外的其他領域施加影響力,成為一些公司人更高層次的“夢境”。

對許多行業內的超級業務員來說,拼出第一名業績並非是一件難事。於是,在業績之外的其它領域施加影響力,對他們而言成為了更高層次的“夢境”。

一位從事地產銷售的女公司人就曾在連續幾個月銷售量排名第一之後,萌生出一個主動去完成“爛單子”的想法,想要以此證明自己並不是只會賣那些本來就熱銷的樓盤;而她的近期目標則是探究更多可以被推廣的經驗,介紹給整個銷售團隊。

保險銷售達人Bruce Etherington就曾表示,他在自己擔任業務主管的父親身上,看到過一種極為單純的動機,就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幫助他人。

Bruce的父親在擔任業務主管時,造就了很多MDRT(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指成為國際壽險業“百萬圓桌會”的會員)。當他協助業務員拿到案子時,他從不收取佣金,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規舉動。Bruce問父親為什麼不抽傭,父親說如果自己想要賺錢,為什麼不做回原來的超級業務員呢?

一位在機械行業擔任管理總監的公司人提到,他會像對自己嚴苛要求那般,對下屬的工作也提很高的要求,同事曾向他指出,他本身就激進的性格容易引起別人的牴觸。現任福田康明斯人力資源總監的李海英建議這類“想對別人產生影響”的公司人,在首先保證自己成為某方面“楷模”而使他人信服的基礎上,不僅需注意溝通方式要靈活,還需注意發揮的是真正能夠“使人受益”的影響力,而非一味想去改變別人。

因為看不清“夢境”而覺得失去了努力方向,李海英自己就曾經歷過。當時她在一家國企從事工作到第七年,非技術背景讓從事設備管理的她碰到了職業天花板。之後她去申請了清華與麻省理工斯隆商學院的IMBA。兩年時間,她明確了方向,發現“有很多事可以去做。”

職場“夢境”,你在第幾層?

03

職場夢境之三:我的創新很了不起

“取得一些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研究成果,並親手把它們轉化成可以讓普通人都能接觸到的產品。”

王梓成還記得自己加入這家半導體芯片公司時,對於選擇做業務顧問還是產品開發舉棋不定。面試時他問:哪個更有發展?面試官回答得很簡潔:“取決於你是想要賺錢,還是想要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王梓成說自己當時就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在他之前所形成的思維方式裡,一份職業能夠帶給自己的發展,無非就是物質報酬和社會地位,以及穩固與平衡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還從未有過“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這類問題。

後來王梓成在進入公司後才得知,當時的面試官是一位大家公認的“技術牛人”,公司的很多產品研發的關鍵技術環節都是他攻破的。他本人倒還是十分低調地整天悶在實驗室裡。

李想在一家跨國醫藥公司從事研究員工作,他的“職場夢境”就屬於王梓成口中那種涉及到成就感的。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博士畢業後,從高校的實驗室,到一家中型上市公司做“沒勁”的外包項目,再到一家性質為家族企業的外資公司,李想覺得寬鬆的環境和豐富的資源支持才是自己最看重的。

他的觀點是:“用自己的技術換一些好的物質回報無可厚非,但我不想讓自己鑽研了那麼多年的知識最終只成為一門手藝。取得一些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研究成果,並親手把它們轉化成可以讓普通人都能接觸到的產品,這樣我才會感覺自己的努力確實有意義。哪怕我現在還在做著很初步的工作,這都不要緊。”

很多具有技術背景的公司人可能都有過這類想有“偉大創新”的夢境,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慮如何為自己儘量爭取更多的資源條件,或是尋找更多社會機構的支持時,有可能出現所花費的個人精力影響到自己的職業發展的問題。另外,個人的“夢境”須與公司的願景基本一致。

職場“夢境”,你在第幾層?

C:職場很現實,但不少公司人也擁有職場“夢境”,這樣可以嗎?

L:所謂職場中的“夢境”,可以定義成“為自己的工作或職業發展設定一些很難達成的目標”。這樣來看,一些公司人擁有清晰的“夢境”,不但與現實不矛盾,而且能夠藉此獲得持續努力的動力。面對一時半會兒不能立即實現的“夢境”,既可以對目標做出必要的調整,也可以去做出其他新的嘗試。雖然結果可能成功或失敗,但至少在為實現目標所努力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幸福感。最不濟的情況其實是沒有“夢境”,即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清楚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公司人就無法明確如何讓自己現在的努力與下一步的發展產生聯繫,於是也就很難取得成就。因此,找到自己的“職場夢境”對未來職業發展會起到幫助。

C:“夢境”和現實該如何平衡?

L:第一步,評估自己將“夢境”轉變為現實需要什麼樣的資源、知識和能力。接著,通過自我省察和聽取周圍人建議來找到實際情況與夢境間的差距。最後,根據前兩步的發現來為自己設計出一條達成的路徑,用前一步的努力為後一步的發展打下基礎,這樣一步一步去實現夢境才是比較現實的做法。即使暫時沒想清楚,或者覺得自己達不成,也應該隨時做好相應的準備。當然,在實現職場“夢境”的過程中都會付出一定的機會成本,我鼓勵年輕人多做嘗試和準?備。

C:有的公司人想把“夢境”轉變為現實,但周圍同事覺得不切實際,該怎麼辦?

L:首先,其他人的評價和看法是否會對你產生阻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決心是否堅定。很多商業上的成功都是創業者抱著堅持自己、一做到底的決心而最終獲得的。其次,你該遠離的其實是一些心態消極的人,而不是那些和你觀點不同、反對你的人。前者會阻擾你、打擊你,而後者則可以幫你找到盲點、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比如用他自己的背景經驗幫助你反思)。雖然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能讓自己更有動力,但一群相似的人在一起也容易忽略一些要點。所以要多和那些有積極心態的人交流,哪怕他們其中有一部分比較實際,但你要學會將表面上衝突的觀點轉化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從中也能夠得到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