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升级:第六章 电子导火索

犯罪升级:第六章 电子导火索

炸弹爆炸

第六章

1月28日夜、曾有人拾到假发,犯罪分子的狡黠不亚于凶残。12年前还有一个“12.8”,六号地区被列为重点。这两天,刘仲义一直带着小余在六号地区转悠,像猎狗一样企图嗅出什么气味。31日正是春节,大街上冷冷清清少有生气,真正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卷起一片片积雪,扬到半空,扑上人脸,刘仲义拉紧了大衣。小余不大说话,刘仲义笑道:“想媳妇了吧?”本来今天是小余大喜的日子,要娶文化局陈局长的闺女。节前请了三天假,乡下来了十几个亲戚,屋里炕上炕下都睡了人,正忙得不亦乐乎,一个电话就被召回刑警队,和全队一起住进六号派出所,到现在还没来得及当面向新娘和亲家解释。十几个亲戚住在家里,是走是留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先让他们回去吧,”刘仲义劝道,“待会儿到居委会打个电话。这案子不是一两天能破的,再说,这么个气氛,也不像办喜事的样子。”城里订在今天结婚的人不少,各家都怎么办谁也不知道,仿佛都在等着破案。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春节,也没有哪一个过得像今年这样萧条。但南山路上开来了一队喜庆彩车,打破四周的沉寂,街道上一下子拥出些看热闹的。

车队很气派,前面五辆摩托开道,摩托车手一律红色帽盔,着褐色的崭新的皮夹克,满脸郑重,架金边防风眼镜。后面五米处是一辆开后盖的夏利,钻出一个穿浑身是兜的导演服,扛有摄像机,镜头对准后边的豪华轿车。轿车以一辆金属色桑塔纳打头,引擎盖上拴有彩结,引起一辆绝对处于注目中心的大型奔驰280,SEL,黑色,车门四周带护门裙围,车头花团锦簇,立着一男一女两个婚服小偶像。这种车据说在此地只有两辆,大约不会有人公开冒充车主。再往后是一辆凌志、一辆丰田、一辆桑塔纳,又是一辆凌志,接着是拉达、奥迪之类,还杂有一辆新式红旗,总共过了二十几辆。

车队自然直奔高级酒店。在鹤岗,这种规模的仪式也算是开天辟地了,难怪观望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穿红挂绿的孩子,在马路两旁前后奔跑,嚷嚷着,以为开始过节了。车队开得很慢,又在路口处稍稍停了一下,原因是两个衣衫褴缕的乞丐不识好歹上前讨钱,立即被人喝开。这怪不得车里人吝啬,要是撒出钱来,就会有更多的人围上去,非乱不可,也不吉利。在这种日子口婚礼照常举行,足以显示主人的财势和雍容大度。“操他娘的!那些人怎么不抢他们?”小余朝车队呸了一声,恨恨说道。“他们不是有咱们保护吗?”刘仲义和他开玩笑。确实,在满城民警的今天,举办大型婚礼最为安全。不过,敢这样招摇过市,也说明有“道”。

刑警中,刘仲义是学历比较高的。高中毕业干了警察,几年以后觉得不够用,又跑去吉大学法律。学成后本来有新的就职机会,可王春林将他一把拉回了分局。

说来说去刘仲义还是热爱刑警这行。当刑警绝对辛苦,尤其是鹤岗的警察,一年四季没有休息日的概念,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七八个案子。生活毫无规律,职业病是短寿,得心肌梗塞的也不少。干刑警又和干别的警种不同,别人求不着什么,求着的事也难办。现在的犯罪分子腰里不是别刀就是别枪,当刑警的也得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只为这个,就有多少刑警跳了槽。刘仲义不是干不了别的。上大学的时候,真觉得这年头不挣钱不行,在股市上转了一个礼拜,找朋友借了5千块钱,押中一宝,不出半个月就翻了番。再往后,刑侦这行别的乐趣没有,就是一个案子一个样,有刺激、悬念迭出、这恰适合刘仲义好冒险、肯动脑筋的性子。王春林看准了他天生就是鹤岗一块干刑警的料,留住他不算毁了他的前程,什么愿没许就打发他去办案。他知道,一上案子刘仲义就顾不上想别的了。

刘仲义仔细研究过那伙人逃跑的路线。据南山矿北楼调度室里几个人的目击,凶犯是从篮球场上经过奔西而去,无疑是出了机关大院西侧的小门。出西门后,迎面是三股铁道,顺铁道往北走可以上大路,从煤炭包营公司大楼处奔十字路口。但刘仲义怀疑他们不愿经开阔地上大路,那样很容易被人注意,都掖着枪,在路灯下难免暴露。刘仲义认为这几个人应该是横穿铁道,越过一排平房再穿过南山路进入六号地区,六号地区是住宅区,他们在小胡同里行走,遇到情况也好对付。他们为什么弃车而逃?合理的解释是:开着车目标更大,而且,有一个把车扔到哪里的问题。扔得离他们居住地太远,等于没用车、扔得近了,又等于留下标志。当然,钱抢到手是另一回

事。小余同意刘仲义的猜想,说:“这几个家伙不简单,事先肯定勘测过逃跑路线,几种方案。”“现场留下的弹壳也不多,一边打枪一边捡弹壳,不是一般的脑子。我一直都在琢磨,到底是些什么人。”刘仲义停住脚步,忽然问:“你不觉得他们应该经过咱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吗?”两个人正站在27委范围内的一个路口。小余一怔,说:“当然可能,不过没法确定。”“照我看,他们既然敢抛车,第一不像外地人,第二像住在附近。晚上7点多钟,不到8点钟,胡同里还是有人活动的,会看见他们,他们不敢走长路。”刘仲义呶呶嘴,两人又接着往前走。

“现在的人,看见了也不说。”“那倒是,就要勤问。”两个走进第二十七居民委员会,这是临街一排平房中靠尽头的一间。屋子不大,倒摆了四张办公桌,八九把椅子,墙上挂满奖状、花名册、计划生育图表一类东西。七八个老太太正围着火炉聊天,或是开会,袄袖上都戴着红标。见公安来了,忙起身让坐。

居民委员会,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一般由5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组成,成员工资微薄,但热情很高,多数属于平时就爱家长里短管闲事的人。每个人都对自己家附近方园七八十户的情况了若指掌,谁家夫妇不和,谁家男的用套,谁家铺毛地毯,等等,知道得一清二楚。凑到一起,互通有无,整个辖区的情况就了然了。所以,居民委员会里经常来公安,特别是治安警和户籍警。泡杯茶,坐上两个小时,有时比亲自下户还调查得具体。这么忙的时候,刘仲义肯跑到这种地方来聊闲天,无非想得到点意外的收获。从他性格上来讲,与老太太们的趣味是大相径庭的。

但一坐下,他就被老太太们七嘴八舌的问话包围了。迫不得已要回答许多关于南山矿大案的问题,例如到底打死了多少人,罪犯有几名,女的一个还是两个,等等。他耐下心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一一作了答复。之后问老太太们是否发现什么线索,居委会主任郑重其事地翻开本子念了几条,都不合刘仲义的口味,有些还不能不叫小余当场记下来。接着便是委员们自由抒发己见,说什么的都有,总的来讲是感到人心惶惶,对罪犯表示气愤,还有一些随想等等。一位花白头发的妇女认为矿上肯定有内线,说不定就在保卫科,不然罪犯不会摸得那么准。一个戴眼镜的大娘说现在的年轻人真不得了,为了钱亲爹老子都敢砍,还有女的——“听说抢钱的里面有个姑娘挺漂亮”

刘仲义点头。他知道,现在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那个姑娘,有人描述说她是牡丹江那边过来的,如当年“蝴蝶迷”转世,花容月貌、冷若冰霜。有三个丈夫,都听她一人支配,从辽宁抢到黑龙江,很快就要出境。有人说她原本是妓女,杀了一个嫖客后当了抢匪,枪法极准,手下都是复员兵,不抢够一千万不会歇手。刘仲义不解的是这些传说都渲染了罪犯的威力,有的还带了朦胧的性色彩,不知折射出什么类型的社会心理。“不一定是女人,”他故意说。“也许戴着头套。”正往火炉里添煤的一个瘦小老太太回过头问:“你说是戴发套?”“嗯。”

“我倒听柱子他妈说,他们院西屋老邹家捡了个发套。”“什么时候?”“就这两天吧?”“黑色的?”“……说不准。”“长的短的?”“我没细问,就听说他们家刚准备开发廊,就有人白送他发套了,说是吉利。”刘仲义和小余都振作起来,觉得这情况不可放过。开发廊的姓邹的很快找到了,是个白净脸汉子。他谈出的第一条消息就令人兴奋,发套是在1月28日晚上捡到的,黑色的长发套。

据他回忆,那天晚上9点多钟,他从他父亲家出来,走到六号菜市场附近,遇到过去的同学许增达、许增达的哥哥许志达和许志达的孩子三人。许增达背着一只三轮车轮胎,说是修车去。这时许志达的孩子在地上看见个东西,问是谁的头发,许志达叫邹看一看,邹捡起来看、看出是个假发套。许志达就说:“那你留着吧,你们要开发廊,留着给你媳妇烫发用。”邹说不要,许志达还是说给他,邹就拿着了。几个人就此分手,邹把发套带回家里,给媳妇看,他媳妇戴在头上试了试,他也戴在头上试了试,觉得有用、挺高兴。发套上有灰,不干净,他就放在脸盘里洗,洗完了晾上。正这时,许志达找上门来了,说他还想要那个发套,邹只好又把发套摘下来还给了许。就是说现在发套到了许志达手里。侦察员们赶到许家时,许志达一家三口正在吃饭。听说发套与“1.28”案有关,长满络腮胡子的许志达神色立刻紧张起来,吩咐媳妇把发套拿给公安。

他对那晚情况的描述与邹的描述略有出入。据他讲,那晚9点钟左右,他带着儿子去帮弟弟修车,儿子扛着轮胎在前面走。走到小卖店老李家门前的胡同时,儿子的脚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接着他弟弟许增达也被绊了一下。许增达弯腰捡起地上的东西看了一眼,马上扔下,一边往前跑一边喊:“脑袋脱壳了!脑袋脱壳了!”许志达胆子大,捡起来看一看,说:“假发!”就把假发戴在头顶上走路。弟弟和儿子看了直笑。走到路口,前面人多了,许增达要哥哥摘下来,许志达就摘下发套拎在手里。快到公路时遇到姓邹的,许志达问邹要不要,邹说:“要这东西啥用?”许说:“你媳妇烫发,可能用得上。”邹说:“你不要我就拿着了。”于是发套给了邹。

修完三轮车车轮后,许志达回到父亲家中,把捡到假发的事讲了。他的小姝姝一听就说:“你给别人干啥?那东西挺贵的,好几百块钱。我的头发黄,你去要回来,我戴!”这样许志达赶紧带了儿子去邹家,把发套索要回来。他倒没有给姝姝,交媳妇收了。刘仲义拿到了发套,如获至宝。假发约一尺半长,内衬尼龙网络,发丝乌黑乌黑地闪着油光,前有刘海,发梢弯曲,干干净净。许增达证实说水洗之前发套上只有灰尘,没有血迹。1月31日,指挥部确定,发生在三天前的特大杀人抢劫案案犯为3-4人,其中至少有3名男性。拾到发套的地点标志了案犯逃跑的路线,他们曾路过六号地区27委。经检验,发套上的毛发与“212”吉普车靠背上发现的丝状物同一。

罪犯戴假发的目的引起种种猜测。一种说法是罪犯中必然有谁容易被南山矿的人认出来,很可能他本人就曾经在南山矿工作过。一种说法是罪犯有人脸部或头部有明显特征,容易给人留下鲜明印象。即使这两种因素都不存在,戴假发作案也可以迷惑警方的视线,使警方在查杀犯罪团伙时注意女性。这伙人的狡黠一点一点地显露出来,不逊于他们的凶残。

何局长、李副局长、吕副局长和黄协理员、郝科长每天要碰头三次以上,虽然发现假发是一个显著的进展,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说不定从哪方面又会出现新的契机,但他们还是感到缺少可靠的“抓手”。猎枪一批批收缴上来。说是收缴,大部分不过是“借用”,只要查否,即退还原主。有些属于非法私藏枪支,一经发现便予以没收。几天来各分局的警察已分头到许多人家查看猎枪,加起来有318支,有些从型号上就排除了嫌疑,有些带回来,由刑技人员一一检验。王克立等人忙得腰都直不起来。收缴枪支总是和清查“刀枪炮”团伙联系起来的,于是又查获了7个流氓团伙,有的由人及枪,有的由枪及人。所有的枪支都被证明在南山矿北楼射出过子弹。其它枪支还在调查中。确定北楼保卫科值班室北墙上的炸点如何形成,也是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问题包括案犯使用什么样的炸药、份量,用何种方式引爆等等。得到这些资料,就可能通过细致的寻访找到炸药的来源,以及是谁最后得到了它们。从这一途径追查此案的犯罪分子几乎只有百分之一的成功率,但是谁又敢说根本没必要由此入手呢?

炸药爆炸的一瞬间在墙上留下一处33×32×6CM的炸坑,同时烟飞灰灭,消逝在空气中。墙的硬度取决于建筑它的材料,也取决于它经历的年代,同样的爆炸物在不同的墙上留下的痕迹不尽相同,而炸药安放时离墙的距离也影响到爆炸的效果。等等这些因素都使刑技人员必须具体对待现场的痕迹。王克立很不满意此地的技术设备条件,但工作要无条件地去做的,他迫不得已采用了最原始、是简单的,也是目前最可靠的办法,即实地试验的办法。重复多次后,他得出结论:案犯使用了一管重量为150g的硝酸铵炸药,由0.45安培的雷管引爆,牵有电子导火索。后来知道,他的判断是非常接近实际的。

犯罪升级:第六章 电子导火索

指挥部很快布置下一个新的专项调查任务。要求全面排查重点单位,包括采石场、小煤矿、水利工程部门、化轻部门等及火药销售点,从中发现索要或购买导火索、雷管、炸药的可疑人,同时通知与鹤岗接壤的金山屯、鹤立、鹤北、宝家岭、新华农场和佳木斯等地的公安部门,希望他们在当地予以配合协查。所有这些都需要几个条件:人力、财力和时间。“记住,”局长何文轩再次声色俱厉地强调:“谁查漏谁负责!到了这种时候,不要怪我不客气。不称职、怠慢工作的,允许就地免职!”公安部门是准军事单位,命令之下无民主可言。何文轩已经有两夜未合眼了,眼珠中的血丝透露他内心的焦灼。副局长吕志辊在一旁提醒说:“何局长,你还记得1983年的‘12.8’大案吗?”何文轩猛然感到有所顿悟。所谓无独有偶,12年前,鹤岗发生过一起震惊全省的特大凶杀案件,也被称作“12.8”大案。只不过发生在12月8日午夜。案发地点也在南山区,六号派出所管辖范围。29日7时40分,六号派出所接到峻德矿工人张泽林的报案,说他下夜班回家后,发现妻子和三个女儿被杀。

当时何文轩任市局副局长,他与吴殿祥副局长赶到现场就组织成立了以市局刑警队为主,南山分局刑警队、六号派出所参加的联合侦破组。现在的市局副局长李洪杰、吕志辊那时分别任市局刑警队正副队长。那起“12.8”大案当时也算得头号案件。杀人现场在一处坐北朝南的居民草房内。26岁的张妻杨惠秀头朝里仰卧在炕上南侧,大腿分开,下身裸露,两条衬裤腿一反一正脱落在炕沿下。6岁的长女花花侧卧在炕上北侧;4岁的次女玲玲、2岁的三女梅梅分别倒在炕的中部和底部。被害四人均系钝器攻击头部致死。墙壁、天棚、写字台和衣服等处溅有大量血迹。室内物品无翻动,只有斧子失踪。何文轩很惊讶,这样一次杀多人的场面很少见到,罪犯相当残忍。

当时的办法首先是深入群众走访,很快发现了另一处现场,就在距扬惠秀家30米远的邻院。昨夜28岁的寡妇王玉玲家门玻璃被人起掉,放在门旁,院内留下数枚与杨家发现的同样的足迹。于是联合侦破组认为:

一、两处现场是一名罪犯造成,这名罪犯在夜深人静时先跳墙进入王玉玲家院内,起掉门玻璃后窜到后院,见王家小屋有他人居住,没敢动手。离开王家后又有选择地窜入另一个目标,到杨惠秀家作案。

二、罪犯实施犯罪时目的不是单纯要杀死杨家母女四人。死者杨惠秀被杀时头里脚外,两腿分开,大腿根处滴有蜡油。犯罪分子作案前没有预备凶器、照明和撬压等工具,只是就地取材。与王玉玲家曾被选择作为第一侵犯目标的情况联系起来看,可确定此案不是报复杀人,不是图财害命,而是一起强奸杀人灭口的案件。

三、从尸体的伤情分析,罪犯是决心致被害人一家于死地,灭口以逃避打击的。不难推测,罪犯与被害人全家相识。也许有一定劣迹。

这样,就确定了侦查范围,即以王、杨两家关系人中有作案可能的对象为重点,以六号派出所管辖区为中心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而当时的老百姓也都愿积极提供线索,公安人员很快发现,曾住在被害人家西院的肖众平在发案当晚去过杨、王两家,打听曾在西院居住的庄钱友是否来过,并在邻居刘XX家一直呆到9点多钟才离去,他有了解杨惠秀爱人上夜班的可能。肖众平打听过的庄钱友曾因盗窃被判刑两年,离婚未娶,也熟悉杨、王两家的情况,杨家的孩子都认识他和肖众平。肖、庄二人平时便流氓成性,有作案可能,警方遂将他们列为重大嫌疑人。后证实肖无作案时间,而庄8日晚一夜未归、9日起动向不明,则集中力量对庄钱友进行追查。

此时庄钱友已知事泄,但没想到逃跑。他和朋友们讲述了杀人经过,向弟弟安排了后事,扬言说还要杀掉派出所民警和仇人后自杀。侦破组利用他讲哥们儿义气的一面,成功动员了他的“铁哥们”出面说和,迫使庄犯弃械自首。庄钱友在受审时供认,“12.8”当晚他饮酒后兽性发作,企图到王玉玲家实施强奸,后又摸到杨家,在杨家仓库里拿了斧子进屋,欲强奸时遭到杨惠秀反抗,将孩子们惊醒。庄犯遂将3个孩子全部砍死,将杨强奸,又将杨砸死,之后携凶器逃离现场。破获这起特大杀人案,仅用了4天。回想起12年前的这起“12.8”大案,对比今天的“1.28”大案,何局长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那时的案子大都因果关系明朗,凶手和被害人之间或存恩怨,或有利害关系,或相知相熟,警方总能从受害人的交往关系入手,逐渐接近嫌疑人,“12.8”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想起来也简单,杀人是件大事,危及自己的性命,没有与被害对象势不两立的重大关系,谁肯轻易下手?而今天不同了,南山矿“1.28”大案中杀人如麻,但很明显凶手与受害者往日无冤、近日无仇,甚至素昧平生,是什么理由使作案方必致另一方于死地呢?

自然是金钱。金钱改变着作案动机,作案方式,作案规模,以及一切与作案有关的思维方式。使90年代大案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超乎常人预料的局面。也正在迫使公安人员改变传统的侦破思路。

何局长真觉得自己老了,跟不上形势了,短短12年,鹤岗的案子一起比一起大,不断登峰造极。是他这个公安局长无能吗?不,12年来他亲自参与破获的案子不计其数,是领导方面重视不够吗?不,无论市里还是省里领导都不遗余力地对公安工作予以支持。那么,是什么原因诱使犯罪日益猛烈难以遏制呢?吕副局长的许愿打断了他的思路:“我局长,我在想,又是南山区,又是六号所,历史是否有那种惊人的相似呢?”“你指什么?”“我去捡到发套的现场看了,那里的胡同很窄,陌生人未必敢往里闯,有人说,犯罪分子就住在方圆五百米以内。?”“你看呢?”“我看有道理。”何局长微微颌首,他很看重这位小老弟。吕志锟白净脸、平素穿戴得干干净净,颇有懦生气度。他刑技出身,懂现场,善分析。何局长觉得将来的警察都要具备这样的素质,用脑子想问题,而不是身体的其它部分。“告诉王春林,对六号地区的摸查要特别过细!”“好。”吕志锟答应。

此时,六号所所长郝亦堂和治安警段崇先等人正像用密齿篦子梳头一样梳理着本辖区各家各户的情况。

犯罪升级:第六章 电子导火索

本文来自于(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之黑龙江省鹤岗市抢劫大案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