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重大主題宣傳如何講故事?

40年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見報,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基本原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這一重大理論也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原則。為了追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實踐軌跡,探尋其深厚的實踐基礎,《人民日報》創新重大主題宣傳,推出系列報道,用故事化的方式,告訴讀者“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的道理。

重大主題宣傳故事化創新的示範之作

本報“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

系列報道評析

在從9月14日至10月7日的24天裡,本報“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專欄陸續刊發13篇系列報道,平均不到兩天一篇,而且大都在頭版頭條、報眼等重要位置見報。在這組系列報道中,本報記者從鄉村到城市、從國內到國外,努力追溯和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實踐軌跡,為廣大讀者特別是領導幹部,全面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思想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並用其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起到了積極而直接的指導作用。

「观察」重大主题宣传如何讲故事?

尤為可貴的是,這一重大主題宣傳在文章寫作和表現形式上大膽創新,勇於變革,突破了以往多是面孔嚴肅、以我為主、說教味濃的窠臼,充分發揮用講故事激發閱讀興趣的魅力、充分使用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增強文章的鮮活生動之感、充分打磨做靚文章大小標題來吸引讀者眼球,從第一篇到最後一篇,篇篇精彩,篇篇轟動,不誇張地說,這組系列報道已經成為本報重大主題宣傳故事化創新的示範之作,為以後做好類似報道提供了學習和借鑑的樣本。

讓見證者還原現場最真實

這組系列報道在策劃方案中即明確要求,要“回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次提出的地點和見證者,還原當時場景,反映發展成效,展望未來發展”。按照以往的思路和慣例,在這種類型的報道中,記者在採訪見證者後往往還是通過自己的敘述來還原當時的場景,記者習以為常地唱主角,見證者的講述只是作為配合,處於輔助性的配角地位。然而,如果我們站在讀者的角度上來看這個問題的話,那就很容易得出讀者普遍會認為見證者的講述才是最客觀、最真實的結論,畢竟彼時彼刻見證者在現場,而記者不一定在現場,或者即便記者在現場也只是在一旁觀看和聆聽,不像見證者那樣是在和總書記進行面對面的近距離交流。因此,這組系列報道堅決貫徹讓當事人和見證者唱主角的要求,是極其高明也是極其巧妙的,這樣做不僅全面、客觀、準確地還原了當時的場景,而且從傳播效果來說既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又能更容易讓人接受。

據不完全統計,在每篇報道中,少的有四五個、多的有十餘個見證者,他們各自從自己現場參與和親身經歷的角度來還原當時的場景,雖然從個體來看是一個個的片斷,但這一個個片斷連接起來就構成了整體和全部。正是因為這些見證者的講述都是站在各自的“點”上,不像記者帶有“全知全能”的視角講述那樣面面俱到,反而更加符合客觀實際,也因為每個人不同的講述風格而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更為多彩。

比如在開篇報道《總書記發出深化改革動員令》一文中,就有時任深圳市蓮花山公園管理處主任楊義標、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羅湖區漁民村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鄧錦輝等五人,分別講述總書記在蓮花山公園栽種高山榕樹並和在場群眾交流的情景、總書記在騰訊公司考察和所作的重要指示、總書記在漁民村社區考察及在村民家中與群眾圍坐親切交談情景等,他們各自的故事如紅線穿珠,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市考察的全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後一篇報道《習近平致力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文中,本報記者採訪到了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等重量級人物,他們講述了與習近平總書記的會見與交往,並對習總書記的這一提議表示了高度肯定與稱讚,這種借重磅外嘴說話的方式更能令人信服。

用群眾語言來表達最生動

眾所周知,做好新聞工作,“吃透兩頭”是具有根本性的一條要求和原則——這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吃透“上頭”,即全面領會黨的方針政策和領導的宣傳意圖;另一方面要吃透“下頭”,即準確把握廣大群眾的呼聲和客觀實際情況。而要做到吃透“下頭”,就必須切實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無論“三貼近”還是“走轉改”,說到底都是要記者真正走出來、沉下去,同人民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這樣做,除了真正瞭解和掌握基層一線的實際情況外,學習群眾語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議題,因為誰都不能否認,群眾語言是我們寫好新聞報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

在“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這組系列報道中,對群眾語言的使用是一大亮點,記者通過認真細緻的遴選,把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群眾語言,恰如其分地用在稿子當中,讓它們最大化地發揮了語言的魅力和作用。

比如,第二篇報道《習近平叮囑我們護好綠水青山》中的“那天我們做的全是普通農家土菜,其中鹹肉燉筍、山木耳燉豆腐、蘿蔔燒肉這3個菜,看得出,他很愛吃。在瞭解到我是下崗工人創業後,他當場提出這3樣菜各加1份。當時聽了這話,我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第七篇報道《總書記要我們對標焦裕祿》中的“‘本來有點緊張,但他進門就說,我是來走親戚的,聽了這話,我一下放鬆了很多。’焦裕祿的二女兒焦守雲說。”;第九篇報道《總書記心裡裝著咱老鄉》中的“我陪同總書記坐電瓶車穿過玫瑰花田,他看著路邊的花田說,‘小楊,這都是鹼性土地,你怎麼種出來的玫瑰?’我當時非常驚訝,他對土壤屬性非常瞭解!”……類似這樣帶露珠、冒熱氣、接地氣的群眾語言,在這組系列報道中比比皆是,極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可讀性、真實性與吸引力。

做好標題吸引眼球最有效

標題對一篇報道的重要性無需贅言。這組系列報道不僅故事性強、文字鮮活生動,而且在大小標題的擬製上下足了功夫,個個標題都是精彩奪目,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有閱讀文章的強烈慾望。

這組系列報道的大標題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善用動詞,讀來擲地有聲,像“發出”“叮囑”“對標”“帶領”“惦記”等詞語,既鏗鏘有力,又使整個標題讀起來朗朗上口;二是富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帶著深厚的人情味,如“幫我們‘挖窮根’”“帶著我們‘馬上就辦’”“心裡裝著咱老鄉”“一直惦記著俺們村”“始終關心‘閩寧合作’”等,充分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理念,讀來令人心裡泛起無比感動的溫暖感。

在小標題製作方面,記者編輯高度重視使用見證者們話語裡的關鍵詞和關鍵句,使得這些標題既準確到位又鮮活靈動,如“總書記種下‘信心樹’”“總書記叮囑我們不搞‘瓜菜代’”“他進門就說是來走親戚的”“他要我們抓‘做’功而不是‘唱’功” “總書記握住老人的手說‘你是大姐’”“總書記讓我娶上‘巧媳婦’”等等。

“新思想從實踐中產生”系列報道反響十分強烈,僅在人民日報客戶端的總瀏覽量就超過1億,其中第二篇《總書記叮囑我們護好綠水青山》,瀏覽量更是超過4500萬。這些驕人的數字,正是對這組系列報道傳播效果最好的褒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