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孩子谈规则,最有效

有位妈妈留言,和孩子一起订了手机规则,但总是执行不了,孩子总是找各种理由延长游戏时间。如果按规则到时候拿掉手机,孩子又非常生气,不知如何做。

身为父母,一方面,我们都希望孩子能释放天性,不用“太听话”。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孩子有“规则感”,能尊重各种社会规则,做个自律的人。

究竟如何在亲子关系中,建立起适用于彼此的规则,安心老师的P.E.T.技术或许能为你带来些思考。

Q1. 如何运用P.E.T.跟孩子谈规则的呢?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大家可能以为P.E.T.不讲规则,讲爱,讲自由,讲空间,可能认为好像一旦爱与自由了,就无法有规则了。

其实不是这样,自由与规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

相反,他们是一致的。

P. E.T.提倡在关系中建立适用于彼此的规则,但是不提倡的是规定。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口中的规则其实是规定。

比如,晚上9点前就得上床睡觉,比如遇到熟人要问好,比如放学后第一时间写作业,IPAD只能玩5分钟等等。

也就是说,由父母说了算的,没有孩子的自由意志参与其中的,其实就是权威,就是规定而已。

这也是平日里,父母们苦恼的,为什么我定了规则没有用呢?

因为你并没有真的在制定规则,你只是在发布规定而已。

规定的话,要么孩子不会遵守,要么孩子就算遵守了。

我们以为做一些规定,强制孩子遵守,这样孩子就知道什么是自律,什么是责任。

但其实,这种不是自律,这种是他律,不是来自于孩子内在的驱动,而是迫于外力的外驱动。

也就是说被强制遵守规定的孩子反而会缺乏自律,有些孩子在年龄还小时只好遵守,到了青少年时期,就会变成失去自控力。

托马斯戈登说,每一次父母们通过权力或权威去强迫一个孩子做事,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这样和孩子谈规则,最有效

Q2. 如何在家庭中真正的制定规则?

良好的规则是由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出来的,包括生活习惯,行为准则等。

也就是说,规则的形成首先来自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每个家庭都有它的心照不宣的,或是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

比如有的家庭吃辣,有的家庭不吃辣,有的家庭每天都洗澡的习惯,有的家庭是几天洗一次澡的习惯,有的家庭过特定的节日,有的家庭并不重视某些节日等等。

你会看到家庭的这个环境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一些大家都会共同遵守的一些规则,包括我们所说的行为习惯,社会规则等。

《妈妈是超人》这个节目里,霍思燕和儿子嗯哼,一起带着怀孕的猫猫去看兽医。出门前嗯哼说他要拿上糖给医生,因为猫猫怀孕了这是喜事。

到了兽医门口,打开门后他非常有风度地说,让妈妈先进去,晚上的时候这个孩子提醒妈妈要泡脚,还给妈妈端来热水。

我们再往回看,霍思燕跟孩子的相处中有很多爱的表达,当记者问你妈妈对你说的最多的是什么,孩子回答是我爱你。

霍思燕的老公要出门了,虽然孩子睡着了,但还是会去跟孩子说再见,等等很多这些细节。

你会看到,良好的家庭互动,会带来一个孩子的稳定感,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家庭氛围,所谓家,就是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共同享有的空间和时间,是一个很特别的时空。

如果一个人在这个时空里感觉很安全,很放松,一种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氛围就形成了。

一种家人之间的行为默契就达成了,孩子最大的内驱力和自律的土壤就在这里,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就像你会看到霍思燕的孩子是发自内在的做这些事情,不论给医生带个糖,还是给妈妈端来洗脚水。

当然,良好的互动离不开彼此之间有很多的表达和倾听的部分,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能够有彼此看见的能力,彼此理解的能力。

这样和孩子谈规则,最有效

Q3. 如果家庭成员的需求出现了冲突,如何建立一个双方都愿意遵循的规则?

P.E.T.里提倡的规则跟“应该”没有关系,跟教条没有关系。

而是跟彼此之间的需求有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说规则是服务于双方的,好的规则能让大家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皆大欢喜。

我的一名学员,有一位青少年期的女儿,有段时间,在早上的时候,她会听到女儿在大声地对外婆说,你不要问我啦。

原来是外婆过来家里帮忙,住在家里,早上会起来煮早餐,一到早上的时候,她就会问孩子,你要吃什么早餐啊,外婆给你煮。

孩子起床有起床气,被问多了有时候就会大叫,我的这名学员躺着床上也不安稳,她觉得不好意思,妈妈给女儿煮早餐,还被大声嚷嚷。

她想起来了P.E.T.里头的制定家规的方式,于是,她在女儿放学后跟女儿开始这个过程。

她说,我知道你每天早上被外婆问吃什么问得很烦,而我听到你大声跟外婆说话我也感觉很不好意思,毕竟外婆是过来帮忙的,我们有什么办法,既是你不用烦,外婆也能煮你喜欢吃的给你吃。

她俩开始头脑风暴,想出了一些办法,最后两人共同同意的其中一个方式:

每星期做一张早餐的表格,在外婆会做早餐的品种内,提前一天写上每周几想吃的早餐是什么,这样,外婆不但不用来问,还可以提前准备好,孩子也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早餐。

把早餐的表格贴到厨房,关于早餐的规则,大家共同遵守,你会看到,这样的规则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为前提的,是服务于大家的。

这样和孩子谈规则,最有效

这就是P.E.T.所提出的家规,规则。

那你除了会看到是照顾到彼此的感受,满足彼此的需求外,很重要的一点,这不是家长来规定的,而是孩子参加进来,共同制定。

也就是说,所谓规则,是与之相关的人一起参与制定的,在P.E.T.里,我们把这叫做参与原则,也就是孩子参与制定,一个规则,当孩子是参与制定的,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参与制定,更愿意执行;

二是不是父母强加的规定,更能积极遵守;

三是孩子学会自律,更少的叛逆或抗拒;

四是根据双方的需求而出发,能找到更适用于双方的方法。

上面我说的这些,就是如何使用P.E.T.在家庭中制定规则,你会看到这样的规则是以人为本的 ,尊重彼此的感受,关注彼此的需求,灵动有爱,也有序。

我们照顾到孩子的需要,孩子也学会尊重和看见他人的需要,这才是规则美好的地方所在。

这样和孩子谈规则,最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