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中的错觉误区

我们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人,从事精益改善的工作尤其如此。因为我们总是在尝试改变,尝试新的方法,新的工具,小到一个动作的改善,大到工艺,流程。那么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如工序,操作方式等看法不一致呢?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错觉。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精益中的错觉误区

错觉又叫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如上面的这幅图片,上下两个“love”,哪一个颜色更浅?大部分人会选择上面的那个“love”,但正确答案是一样深。如果我们用Photoshop取色的话就会发现,上下字体的颜色竟然是完全一样。

这样让我们产生错觉的图片还有很多,如之前在网上流传的关于白金/蓝黑裙子的讨论,也是典型的错觉。那么为什么相同的颜色,会让我们产生了不一样的错觉呢?其实这跟人类知觉的产生过程有关。当我们直视上面的图1的时候,它所发出的可见光会进入我们的眼睛,刺激视网膜,使我们的大脑产生视觉。视觉,是外界信息对我们的感官产生的一种刺激,它和嗅觉,听觉等等,被统称为“感觉”,属于生物学的概念。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当我们的大脑对某个事物产生感觉后,就会利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这些感觉进行整合和解释,从而形成对该事物的整体认识,这一个心理过程就叫做知觉。知觉的产生以头脑中的感觉信息为前提,并且同感觉同时进行。但知觉却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总和,因为在知觉中除了包含感觉之外,还包含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知觉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产生错觉。

标准操作指导书的执行受阻

精益中的错觉误区

拿标准作业指导书来说,我们很容易会在车间发现有些操作工经常违反标准操作指导书的规定,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完成产品的加工,这时负责这个工位标准作业指导书的工程师就会很生气,他认为操作工违反了自己验证过的最优的操作方法,而操作工也很委屈的认为自己的方法明明比标准操作指导书上的方法更快,效率更高。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目检工位,当产品以批量流动的时候,操作工总是喜欢先将所有产品按照同一个方向摆放整齐后,再一起目检,然后再一个一个放入周转箱内。操作工总是认为一个一个的目检没有效率,没有一次一批做的快,这就是一种根据自身经验和感觉的一种错觉。实际上,批量目检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如不必要的摆放,多次取拿,使得操作工们看起来很忙碌,但实际上产出少,效率低。这时最好的说服操作工的做法就是尝试不同的操作,实际测量工时和产量,在尝试多种方法比较之后,找出最优的操作方法。当然标准操作指导书也只是说明过去是最优的,并不代表现阶段是最优的,它需要被不断地改善。

精益中的错觉误区

量产更经济?

精益中的错觉误区

  • 我们通常认为量产与低产量比起来更为经济,这其实是一种常识性的“错觉”。在经济学中认为,企业在现有设备和人员的基础上,产量越高,则产品的单位成本越低,企业的利润自然就越高。事实真的如此吗?假设一台设备的产能是1000/天,那么当产量需求刚好等于1000时,是最为经济,单个产品成本最低的时候。这时,如果将产量增加到1200,那么无论是通过加班或者购买新的设备,成本都会增加,且这时的单个产品成本必然大于产量为1000时的单个成本。另一种情况,当市场需求小于1000时,这时如果刻意为了单个产品成本最低,坚持1000/天生产的话,便会增加库存,电力消耗等的成本。一般认为机器的运转与电力的消耗为2:1, 也就是说每减少10%的机器运转,就可以减少20%的电力消耗,所以当市场需求下降,产量下降时,减少成本的方式有很多,但产量越高,并不比产量低时更经济。

以上是在精益管理中,最常见的两种错觉误区,现在我们了解了错觉产生的原因,那么当在工作中遇到与自己意见看法不一致的人时,我们可以从错觉产生的原因分析,找出产生看法不一致的根本原因,从而去寻找消除错觉的办法,避免或减少其再次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