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教育制度的山東形成發展——孔孟之鄉,名不虛傳

科舉教育制度的山東形成發展——孔孟之鄉,名不虛傳

學校教育與人才選拔(-)科舉制以前的教育簡況學校教育,起源於奴隸社會。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為奴隸主貴族所壟斷。孔子首創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學校教育開始下移。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官學與私學並行的局面。戰國時百家爭鳴,各個學派的大思想家往往同時又是大教育家。

科舉教育制度的山東形成發展——孔孟之鄉,名不虛傳

他們多半收徒傳道,形成師承關係。秦始皇一統天下,尊崇法家,主張“以吏為師”。西漢建國以後,逐步形成比較正規的教育制度。特別是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在中央設立五經博士,建太學以培養官吏。同時,採取察舉、徵辟的選官辦法。

科舉教育制度的山東形成發展——孔孟之鄉,名不虛傳

東漢延續西漢的傳統,至魏晉發展為“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選官制在中國實行了四百多年,變成腐朽的士族地主階級壟斷政權的工具。隋唐建國以後,庶族地主勢力佔了上風,於是出現了適應他們參政要求的科舉制。與此相應地也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學校教育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