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考路上——追尋先輩的足跡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村考路上

——追尋先輩的足跡

齊彥文

有一位領導人曾經說過,平山的革命歷史與黨中央的戰略決策、部署緊緊連在一起,與中國革命全局緊緊結合在一起,是中國革命歷史的一個縮影。八年抗戰,只有25萬人的平山縣,就有7萬多人參軍參戰,成為晉察冀抗戰史上的一個典範,無數平山的優秀兒女,前赴後繼,英勇殺敵,慄再溫、於光漢、王昭、齊計三、韓增豐、戎冠秀、王二小……一個個鐫刻於歷史豐碑上的名字,訴說著當年的鐵血忠魂、大義凜然、俠肝義膽。然而,更有諸多不為人熟知的感人故事,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步融入歷史的長河,為村莊的歷史增添了特有的慷慨風骨和無盡的光榮。

在村考路上,我們穿梭於歷史的時空,走進風雲激盪的崢嶸歲月,觸摸每一個村莊的發展年輪,傾聽村莊遙遠的悲壯吶喊或淺吟低唱。感受每個村莊獨特的文化,英雄的人物和難忘的記憶。走近普通百姓,追尋平民英雄的感人事蹟。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徐達本頒發給李棟的獎狀

1938年10月1日,小覺鎮灣子村裡鑼鼓喧天,平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縣長徐達本親自將寫有“輸財助邊、毀家紓難、民族英雄、百世模範”的獎狀頒發給了本村愛國人士李棟,對他們一家傾家之財慷慨捐獻給抗日政府的行為予以表彰。李棟的義舉帶動了全縣更多的愛國人士參與抗日行動。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嘉陽古城

在東回舍有這樣一個故事,抗日戰爭時期,一次戰鬥結束後,一對八路軍夫婦緊急撤退,把他們的孩子託付給了當地老鄉。但是老鄉自己家裡也有一個正在吃奶的孩子,奶水不夠,為了養活“公家”的孩子,他們毅然把自己的女兒送了人。後來,待孩子養的白白胖胖時,他們又輾轉幾百裡把孩子送還給了父母。若干年過去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也長大了,但是不管別人怎樣說和,這個孩子就是不和他們來往。這個故事非常淒涼而又悲壯,戰爭時期,在平山像這樣的事情遠不止一兩件。

杜家莊村的趙玉泰,小名叫黑虎,保定師範上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8月,水峪村上莊慘案後的一天,慄再溫組織黨員在神仙山洞開會,討論上莊慘案的事情。正往山上送書信的趙玉泰發現日軍正在向山洞包圍過去,身穿白襯衣趙玉泰,來不及多想,毅然吸引圍捕的敵人,跑向相反的方向。敵人用機槍瘋狂地向他掃射,聽到槍聲,同志們安全轉移了,趙玉泰卻中彈倒下了,敵人追上來連捅數刀,年僅31歲的趙玉泰壯烈犧牲。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梁銀蘭

在蛟潭莊一帶,人們一直傳頌著一段充滿傳奇的、悲悽的愛情故事。蛟潭莊美麗的姑娘銀蘭子愛上了八路軍警衛連班長趙三子,在首長和鄉親的的攛掇下還是終成眷屬。“三哥哥愛上了二妹妹”,一時在小山村傳為佳話。三哥哥後戰死在滿城,銀蘭子親自去收斂了遺體,費盡千辛萬苦,堅持把他運回平山蛟潭莊,埋在村後的山坡上,為的是守著他,“每年能給他上個墳”。後來,三哥哥原同班的副班長、又一個山西人毛文忠向銀蘭子表達了隱藏在心中多年的愛慕之情,他們又結為夫妻。僅僅兩年,營長毛文忠隨同王昭在攻打新保安的戰鬥中犧牲。這一次連屍骨也沒留下,因為“一顆炮彈下來,死了一堆人”。部隊和地方給犧性烈士建了合葬墓,立了碑紀念。此後幾十年中,苦命的銀蘭子每到清明就在兩處奔走,兩處哭泣。年歲逐漸大了,就叫人扶著上山去看望,再後來就委託親戚們去燒紙。如今銀蘭子也走了,但是“三哥哥愛上了二妹妹”的故事,卻依然流傳至今。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李萬義,蠶寨北岸村民,生於1893年,他雖然不是黨員,也未被政府授予革命烈士。但他為保護八路軍而壯烈犧牲的事蹟卻至今在村裡傳頌。那時他家住著一個聯大的八路軍戰士。1943年5月的一天,日本鬼子進村掃蕩,李萬義為掩護八路軍戰士爬上後面的土堖。不幸被鬼子抓住。面對兇殘狡詐的鬼子,李萬義表現得英勇機智。鬼子問李萬義:“你見過八路軍嗎?”他卻饒有趣味地說:“我一個老百姓,我還見過九路軍呢!”鬼子又問他:“你知道共產黨八路軍的情況嗎?”他說:“我還知道藍況呢!”李萬義看到鬼子侮辱婦女,厲聲斥責,鬼子將他五花大綁,扔進一個豬圈裡,用火將他活活燒死了。

北冶鄉車輻安村富戶傅厚老先生積極抗日,多次向八路軍捐獻糧食財物,八路軍任命他為糧秣委員,為軍隊籌措糧食供給。因漢奸告密,傅厚老先生在本村石家溝避難的窩棚被日軍抓獲。當著八十老母的面,鬼子多次用刀刺向傅厚,逼著他交代存放糧食的窯子在哪裡,還逼著白髮的老母去勸他,傅老先生咬緊牙關,一言不發,始終未吐一個字,直致被刺二十多刀,躺在血泊之中,怒目未暝。

杜家莊東溝的王巾亭,小名拴妮,20幾歲到山西省盂縣開展地下工作,當時是中共山西省委駐盂縣特派員。由於漢奸出賣,被日軍捆在榆樹上,開膛破腹,逼問組織信息,王巾亭在腸子和鮮血流了一地的情況下,還用殘存的一點氣息,咒罵敵人,直至犧牲。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裡莊舊址

1947年,《人民日報》社的隊伍進駐裡莊村,時任編輯,後在北京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的李莊在《難忘的歲月》一文中這樣回憶道:裡莊是個老區,建黨較早,當地人民覺悟很高,他們積極給我們騰房子。有一戶貧農“土改”時分了一戶地主的大房子,給兒子做了結婚的新房。看到我們住房緊張,馬上就搬了出來,住到旁邊一間又矮又小的房子裡。報社過意不去,不願意往裡搬,房東急了,說:“你們實在不搬,我也不叫兒子媳婦住,讓它閒起來!”這就是老區人民的風格作派,這就是裡莊鄉親們的精神面貌。

王世祿是平山縣川坊村人,1938年由齊計三、齊子才介紹加入共產黨。1941年,經黨組織研究決定,被派到平山城偽警察所做內勤警士,曾多次為黨組織送出情報和槍支彈藥,後到石家莊地區供銷社工作,1953年審查他的歷史時,由於齊計三、齊子才先後犧牲,致使他在敵營做潛伏的工作,一時找不到證明。被確定為叛徒,戴上了地主分子帽子,受到開除公職處分,列為專政對象。由於冤枉無處訴說,精神受到很大打擊。1988年才徹底平反,恢復公職。

“平山地居僻陋,民氣渾樸。”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村莊的普通群眾,歷經了血與火的考驗,在質樸中透著剛強,無言中透著堅韌,平凡中展示了偉大。那巍巍太行,那滾滾滹沱,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平山兒女,用勤勞智慧甚至獻血和生命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創造著平山光榮的過去和未來。

村考路上——追寻先辈的足迹

滹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