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遇到地震如何逃生?記住這六點能救命!

這些地震常識你知道嗎?

8月5日晚印尼龍目島東北部發生里氏7級地震,後餘震100餘次。根據印尼救災機構發佈消息,截至當地時間8月6日凌晨3時30分,地震已造成龍目島8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數千房屋損壞嚴重。巴厘島2人死亡,多處建築物受損。地震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也是公共基礎知識中常見的考點。那麼關於地震的知識你知道多少呢?

地震的定義

地球分為三層: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地殼岩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就發生在地殼內。但地震不僅發生在地殼之中,也會發生在軟流層(地幔)當中。

震源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距是指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地面破壞程度隨震中距的加大而不斷減弱。根據震源深度的不同可以將地震分為以下三類: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數破壞性地震是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紀錄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786公里。

地震分佈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分佈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這裡是全球分佈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又稱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佈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於各大洋中間,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

震級與烈度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我國目前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里氏分級表,共分為9個等級,通常用字母M表示。里氏地震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0倍。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對地表及工程建築物影響的強弱程度。

震級和烈度是從不同角度衡量一次地震大小和可能造成破壞的兩把不同的“尺子”,人們往往容易弄混。震級和烈度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而烈度反映的則是地震的後果,一次地震後不同地點烈度不同。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同一個地震在不同地區的烈度大小卻很不一樣。

避震要點

選擇小開間、堅固傢俱旁就地躲藏;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儘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扼住掩住口鼻;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1、在戶外怎樣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亂跑,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要避開高大建築物,如:樓房、高大煙囪、水塔下,避開立交橋等結構複雜的構築物;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如變壓器、電線杆、路燈、廣告牌、吊車等;避開危險場所,如狹窄街道、危舊房屋、危牆、高門臉等。

2、在家怎樣避震

在樓內,應選擇小開間、堅固傢俱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據具體情況或選擇小開間、堅固傢俱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曠地帶。

地震後房屋倒塌有時會在室內形成三角空間,這些地方是人們得以倖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它包括炕沿下、堅固傢俱下、內牆牆根、牆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因此,當地震發生時,如果在室裡要注意利用它們。

3、室內避震要注意

保持鎮定並迅速關閉電源、燃氣,隨手抓一個枕頭或坐墊護住頭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時不要靠近窗邊或陽臺上去!千萬不要跳樓!

4、在高大複雜的建築物怎樣避震

不要停留在過街天橋、立交橋的上面和下方。注意躲開廣告牌、街燈、物料堆放處。要躲開建築物,特別是有玻璃幕牆的高大建築。

5、在學校怎樣避震

不要向教室外面跑,應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待地震過後,在老師的指揮下向教室外面轉移;在操場、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回到教室去。

6、在野外和海邊怎樣避震

在野外:要避開山腳、陡崖和陡峭的山坡,以防山崩、泥石流滑坡等;在海邊:要儘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避免地震可能產生的海嘯的襲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