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浪潮前面: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面对机会,最考验一个人的不是执行力,而是洞察力。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机会,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一个浪潮追着一个浪潮,吹着猪到处飞的风口永远不会停。

可机会那么多,为什么你遇到的总是“坑”?

究竟是骗子太多了傻子不够用,还是压根儿你的判断出了问题?

其实,两者都未必对,因为更大概率的可能,是你踩错了时机!

风口浪潮前面: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高手用它来分析一个新物种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比如用到一项新技术上,通常会这样区分:

1)概念的萌芽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产品往往不成熟,但却因为其崭新的概念会引来不少媒体和业界的关注;

2)期望值高峰期。这个时候会涌现出大量的“韭菜”,人们的期望值往往最高,导致多数人无法独立判断、人云亦云。

3)破灭的黑暗期。此刻的泡沫破碎掉,一个崭新的概念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就连原本的吃瓜群众都开始冷静下来。

4)顿悟的爬坡期。很多人其实坚持不到这一阶段,但凡留下的都是勇士,原本形而上的概念开始寻求落地,产品开始市场化。

5)竞争的饱和期。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新事物的真正亮点,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导致竞争越发激烈,直到寡头出现。

风口浪潮前面: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举个例子。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滴滴、快的之前,国外早已就有了共享出行这个概念,比如在中国被滴滴打败的Uber。

事实上,倘若说到网约车,无论滴滴或是Uber都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真正全球第一家互联网约车平台,其实是周航做的易到用车。

易到用车创办于2011年,但发力点是从2012移动互联网元年开始,那个时候其实很多人对共享经济已经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可以算是“期望值的高峰期”。

然而,下面的这个故事兴许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哪怕是我,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得知的。

其实,国内曾有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王永,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不断鼓吹和践行共享出行的这个概念了。

王永是何许人也?他是湖南邵阳人,原本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后来创办了一家企划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并成为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

为什么我如此了解王永这个人呢?这是源于在2010年的时候,他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学做了一场小型的分享会,主题就是关于“顺风车”。

作为一个节能环保主义的倡导人,王永很早就开始推广“顺风车”的概念。他一开始用自己的私家车,再上下班时搭载路人,直到后来,他说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顺风车运动。

据我所知,虽然王永是国内最早开始践行“共享出行”理念的人之一,但他真正作为一个竞争者入局网约车领域却是在2014年,他所创办的平台叫做“微微拼车”。

风口浪潮前面: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2014年,可谓是共享汽车最热闹的一年,滴滴、快的、嘀嗒、51用车、天天用车,以及微微拼车...每一个公司背后都有无数的资本追捧,这有点众星捧月的感觉。

然而转眼间,2015年2月14日,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此消息一经传出,资本立即陷入了冷静,原本一年时间便估值10亿的微微拼车,瞬间像遭遇了滑铁卢般陷入无人怜惜的境地。

为了维持仅有的一点希望,王永先后从私人身上拿出了2000万投入公司。此时,正是共享出行领域的“黑暗破灭期”,无论王永如何挣扎,最终也始终没有逃过项目倒闭的厄运。

再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从共享出行开始,再到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电动车……整个出行行业也从“爬坡期”进入到了“饱和期”。

然而赢家是谁?当然是那些能顺应趋势「生命周期」的人。

换句话说,所谓的机会,你单单只是看到了并没有用,甚至是你看到了立刻就去做也未必有收获。

若想真正把握住机会,你还需要充分顺应一件事物的发展规律。

然而,若想真的做到这点,靠的不只是投机的小聪明,还要学会用更立体思维看待问题。

风口浪潮前面: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很多企业都死在股权分配的坎儿上,那么合伙人之间的股权到底该如何分配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股权问题,在每个企业的生命当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有多少企业家因为不懂股权,公司天天上演三国演义,五王争霸战中,业绩、利润、积极性大幅度受损。所以在这个合伙制的时代下,一套有效的股权布局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小编给各位企业家老板、股东、高管准备了股权全套相关资料,对于想利用股权对外融资、对内员工激励、对外吸引人才、设计完整的股权架构、股权拆分等;咨询赠送股权学习资料

风口浪潮前面:如何判断前面的风口不是一个“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