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瑞峰崖墓群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岷江西岸的瑞峰镇黄角村丘陵地带,是一处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崖墓''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它是指我国古代一些民族,将人的遗体送入悬崖洞穴安葬的一种奇特葬式。崖墓葬所选的山崖一般都是常人难于攀援的绝壁,崖面光滑,下临深水。据一般资料记载,崖墓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瑞峰崖墓群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瑞峰镇南3公里岷江西岸瑞峰大营坳山脉和蛮洞子崖壁,是岷江流域独具特色的一种古文化遗存,也是我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出青神县城,沿临江的乐(山)青(神)路南行约10公里,就到了瑞峰镇,到瑞峰镇黄桷村左转,行约五百米就到了岷江边,在临江的崖壁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一座座崖墓,这就是瑞峰崖墓群。瑞峰崖墓群依山势而凿,在约1.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内,星罗棋布的崖墓已探知保存有469座。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秦并巴蜀后,四川盆地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跃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两汉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一批拥有大量土地和佃户的富裕庄园主,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改善,民众的意识形态和丧葬制度开始转变,厚葬和家族葬风开始盛行。纵贯眉山的岷江,远在秦汉,就是四川的''黄金水道'',沿途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当时沿江的眉山人,不仅生在岷江边,死后也安息在岷江两岸,这就是岷江两岸面水背山的峭壁和山坡上分布着大量崖墓的原因所在。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地处岷江古航道中游的瑞峰镇,原是青衣县治所,是古代进出川的水陆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加上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风景,极大地满足了墓主避凶就吉、福佑后人的心理,因此成为当时主要的墓葬区之一。这些崖墓,有的建在崖底,有点建在崖壁中间,有点则高悬崖顶。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四五座已经完整发掘的崖墓,而还有许许多多的崖墓,只露出一个个崖墓口。

1913年,法国人法占拉、狄格、色加兰等来瑞峰镇考察发掘。1982年,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实地发掘,出土了一座东汉建初元年至元和年间营建的崖墓,揭开了瑞峰汉崖墓的历史。由于瑞峰崖墓的石刻纪年有建初元年(公元76年)、元和五年(公元88年)、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等,再根据其墓葬形制,所以被确定为东汉崖墓,上限年代推至西汉晚期,下限年代不应晚于三国。

瑞峰崖墓虽有大小主副之别,但基本都由墓道、前堂、门楣、甬道、主室、侧室、壁龛组成。

瑞峰崖墓群中,有几座中大型墓室,这些中大型墓室大都采用''前堂后寝,左右厢房''的形制。前堂都有较为繁琐精致的装饰,状似官府宅第大门,墓室营造规模宏伟,工艺细致,雕饰简练精巧。这些墓葬的墓门大多是双门楣或多门楣,一般在门楣上还雕饰有斗拱。

瑞峰崖墓的墓葬形制大都表现为长方形单室、双室、多室、双主室等,墓室内多用瓦棺、原岩石棺等葬具,这些都是四川崖墓的共同特点。为了保持墓内干爽,大部份墓室内都有陶水管覆盖的排水防潮系统,只是不易看到。

近年,在瑞峰崖墓重点保护区内还发现有汉代砖室墓,且规格还较高,如民间传说蛮坟坝的''蛮王坟'',就是一座汉代大型砖室墓。同时也发现有两例在崖墓内大量使用花纹砖、逗榫砖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加固墓葬和增加墓葬的装饰效果,以显墓主与众不同的地位和财富。

瑞峰崖墓的出土文物,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铜钱、铜镜等,基本组合可分为反映庄园经济文化和家庭日常生活两大类。反映庄园经济文化的器物有:陶房、水田(塘)、猪、鸡、鸭、犬、执锄执箕俑等。反映社会日常生活类的,有用以祭祀或表示吉祥的陶座铜枝摇钱树、陶龟座神兽、''长宜子孙''铭文铜镜等;有日常生活用品如陶罐、陶瓮、陶豆等;还有抚琴俑、舞蹈俑等各类侍俑。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在一座墓室的墓堂壁上可看到两匹骏马的浮雕。在一座大型墓室的墓堂两壁上,明显还有装饰雕刻的遗迹,看着像菩萨,据说是宗教人物造像。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四川省青神瑞峰崖墓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