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那些事兒之34:梁山的招安之策是一步險棋!


招安是宋代流寇漂白的一條路子。據資料記載,公元979年,宋太宗曾派人到常州、柳州之地,對鬧得兇的流寇實行招安,並委以烏紗帽,以致莊季裕《雞肋編》裡說“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後來,南宋也覺得老祖宗這條路線不錯,招安不少土匪,岳飛的部將牛皋、楊再興都是很好轉化的例子。

水滸那些事兒之34:梁山的招安之策是一步險棋!

《左傳·襄公十一年》有一名句: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宋徽宗也不是一個治國的白痴。他為強化憂患意識,在經常讀書的睿思店屏風上御書四大寇姓名:山東宋江、淮西王慶、河北田虎、江南方臘。其實,與其他三家相比,宋江的影響力最小。方臘等攻城略地、侵州奪縣,而宋江的水泊梁山只能算個小小的“蝸居”,缺乏發展的空間,折騰不起來。這也許是宋江願意受招安的原因之一。

招安並非絕對安全著陸,與分庭抗禮一樣都存在風險。招安後,朝廷和梁山是“麻桿打狼——兩頭怕”。宋徽宗儘管一直青睞招安,但依然擔心宋江等人賊心不死,造成養虎為患。從梁山方面來講,怕朝廷特別是奸佞使壞,把他們一網打盡。

因此招安成功後,宋江就要起送各家老小還鄉,而多個心眼的吳用馬上諫道:“兄長未可。且留眾寶眷在此山寨。待我等朝覲面君之後,承恩已定,那時發遣各家老小還鄉未遲”。吳用擔心什麼?擔心朝廷突然“變臉”,來個“一鍋端”,那時後悔都來不及。

水滸那些事兒之34:梁山的招安之策是一步險棋!

這絕不是駭人聽聞,明代胡宗憲任浙江總督,面臨汪直這樣既費力又討不到好處的敵人,胡宗憲採取了懷柔政策,進行招降。汪直對同鄉的招降表現出積極態度,汪直親自前往浙江談判。結果他只是一廂情願,浙江巡按使王本固依然將其凌遲處死。清代石達於大渡河陷入絕境,為求“生擒石達開”的奇功,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勸降,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請降,結果清軍背信棄義,石達開及麾下兩千將士全部被殺。

與後來者相比,宋徽宗還算仁義,沒有下狠殺手,但是這不住代表其他人也如此仁義。

宋江帶領部隊打著“順天”“護國”的招牌,準備合理合法地融入大集體。宋徽宗見到招安這麼多軍馬,龍顏大悅欲加官爵。這時樞密院負責人童貫遞上一個形勢分析報告:“新降之人,未效功勞,不可輒便加爵,可待日後征討,建立功勳,量加官賞。現今數萬之眾,逼城下寨,甚為不宜。陛下可將宋江等所部軍馬,原是京師有被陷之將,仍還本處,外路軍兵,各歸原所。其餘人眾,分作五路,山東、河北,分調開去,此為上策。”

童貫這個報告十分陰險,徹底打破了宋江等人的夢想。這個報告透露以下信息:現在無功不能加祿,研究研究再說吧;梁山好漢依然是朝廷的隱痛,早點把他們削弱、消化、消失。

眾頭領一聽這不行,談不成我們還回梁山。宋徽宗徵詢童貫意見,童貫建議快刀斬亂麻,“賺入京城,將此一百八人,盡數剿除”。宋徽宗此時什麼態度:天子聽罷,聖意沉吟未決。宋徽宗開始“欲加官爵”,後來同意分散消化,現在又傾向斬草除根,由此足見,宋徽宗對宋江等人不過是葉公好龍罷了。說明從一開始,他對招安的態度就不明朗,要不是主管此事的殿前都太尉宿元景堅決反對,恐怕梁山好漢生死未卜。

此時的宋江有數萬精兵在握,雖然不可能與朝廷有平等的對話權,但是宋徽宗有所忌憚。儘管宿太尉不贊同童貫的意見,但他“以盜制盜”的建議比童貫的更陰險,徹底使梁山成為朝廷平叛息亂的工具。畢竟,宿太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以大宋利益為核心的。這個建議,把梁山變成了朝廷能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棋子,使宋徽宗當初答應宋江欲加官爵的承諾變成了一句空話,也同時利用“疏”的原理,逐步消弱削弱梁山集團的力量。

水滸那些事兒之34:梁山的招安之策是一步險棋!

宋江當然也想通過平穩過渡,混進公務員行列,然而與梁山有過節的蔡京、高俅、童貫等重權在握的奸佞,不願意看到這一切,所以他們拼命從中作梗。

其實,宋江為招安已經放棄原則問題。他以前認為“奸臣當道,讒佞專權,閉塞賢路,下情不能上達”,因此大力倡導“替天行道”。為了順利達到目的,宋江活捉高俅後,竟然“殺牛宰馬,大設筵宴”,帶領眾好漢隆重迎接高太尉。明明知道高俅等人把持朝政,禍亂朝綱,宋江卻如此而為,足見在宋江的眼裡,其他工作一概為招安讓路。面對宋江的妥協,高俅依然不理不睬,等他安全離開梁山後,他根本沒有像表態的那樣向宋徽宗建議,反而軟禁了裴宣、樂和,親手掐斷了宋江招安的路子。

水滸那些事兒之34:梁山的招安之策是一步險棋!

宋江無奈,通過李師師繼續為實現理想而奮鬥,歷經多方周折終於實現夙願,然而面對的卻是茫茫不可知的前途。招安沒有帶來光明的前程,最終梁山好漢跟隨他,蛻變成為黑吃黑的工具不說,多數未得善終,未能擺脫兔死狗烹的固定模式。確實實現了招安,確實實現了洗白,得到的未必真的得到,失去的卻是永久的失去,他們應該對羅大佑《鹿港小鎮》中無奈的吶喊產生共鳴: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