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雍正登基後,三皇子胤祉要自稱臣弟?

秋雨兮兮


三阿哥胤祉向雍正稱『臣弟』,這肯定是不對的。因為中國古代的稱謂,非常嚴謹。清朝嘉慶時期的江蘇巡撫梁章鉅,他在辭官回鄉後就曾經寫過一本《稱謂錄》,書中把自春秋戰國時期到清朝的所有不同身份輩分關係的稱謂講的很清楚。

根據《稱謂錄》的記載,清朝道光之前,並不存在『臣兄』、『臣弟』的正式稱謂。因為清朝皇族成員的稱呼是有規制的,比如皇子稱呼皇帝的官話是皇父,也可以自稱奴才、臣、子臣等。其餘的自稱都是錯的,不合規制。



同時,兄弟對皇帝的自稱也很嚴格。絕對不可能有『臣弟』或者『臣兄』的說法。因為臣就是臣!臣在君的面前一視同仁的,沒有長幼概念,否則就亂了章法。除非皇帝特別恩准,比如隆科多,可以用特別的稱呼,否則就是犯忌諱。

那麼,三阿哥胤祉和雍正的關係如何呢?根據胤祉寫給雍正的密摺來看,他們倆人的關係只能說一般般。

允祉密摺如下:(太長了,略有刪減)

臣允祉謹奏。臣未奏明實情,未盡竭誠之心,至使主子懷疑,乃是背離主子,忤逆上蒼之人。昨日臣等應召入內,得蒙降旨,思之愈加悚懼。允禩犯有諸多應殺之罪,主子屢次降旨,伊不理睬,前日進宮,突然改變常態,舉止乖張。是以主子懷疑允祉,甚合情理。允祉我若確有暗中教唆、差人通風報信等事,即供認不諱,然並無此情是實。……主子聖明,且有上蒼為鑑,我若撈取聲名,與外人胡言亂語,即讓我如允禩一樣承受苦難。
臣允祉乃一奴才,忝為人兄,竟敢如同主子之手足。主子如何想,諭旨如何言,我就如何遵照而行。此外再無他言。伏乞主子閱訖批還。若無主子聖明奇恩,我豈能存活至今。

胤祉寫給雍正的這份密摺,真可謂是清朝君臣之間的稱謂大集合了。他在密摺中用了四種自稱,分別是:“臣”、“兄”、“我”、“奴才”。稱呼雍正帝為“主子”。

由此可見『臣弟』一說並不存在於歷史,至少胤祉是不敢跟雍正自稱『臣弟』的。不僅是胤祉如此,其它皇子阿哥也一樣。以下分別是十三阿哥胤祥、八阿哥胤禩、十七阿哥胤禮的奏摺抬頭。

從三位親王的奏摺中可以看出,甭管是雍正的心腹,還是他的眼中釘。在正式場合,一律要自稱為『臣』,否則就是亂了規矩。(也可以稱奴才)

之所以會有這種嚴格的稱謂要求,是因為雍正繼位後,明發上諭: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雍正下這道上諭的目的,是想讓某些人擺正自己的位置。畢竟雍正是清朝皇帝中,兄弟最多的一位。稱臣可以提醒這些人,要注重君臣之間的三重關係:

第一重、君臣關係。也就是皇帝制度下,君主專制政體的君臣關係。

第二重,主奴關係。也就是八旗制度下,滿洲舊體的主奴關係。

第三重,弟兄關係。也就是與生俱來、象徵血緣遠近的關係。

這三重關係,基礎是君臣關係。由君臣關係而決定的主奴關係,而弟兄關係則依附於主奴關係、君臣關係之下。

簡單點說,就是君臣關係最大!主奴關係排其次。因為滿洲八旗旗主也是有奴才的,這些奴才是奴下奴。雍正之所以要排清楚君臣和主奴的次序,是想表明奴下奴要先忠於自己,再忠於旗主老爺。順序不能亂!至於皇兄弟,甭管是不是皇族,也要先理清這道關係。就拿胤祉來說,他首先是臣,其次是奴才,最後才是皇帝的兄弟。

不過凡事也有例外,比如隆科多,他就是個例外。因為他可以在正式場合稱“舅舅”,奏摺中也不例外,這是雍正特許的。

下面分別是漢八旗田文鏡、滿八旗鄂爾泰以及隆科多的奏摺抬頭:


隆科多是雍正時期,唯一一個在奏摺中,在臣字的前面允許加上“舅舅”二字的人。

把隆科多的奏摺放大了,再看。可以清楚的看到“舅舅”二字。而其它的官員,比如左邊的內閣大學士、戶部的兩位侍郎,就沒有這個特殊恩賜了。不過後來隆科多被圈禁,也跟他過於囂張有關。皇帝可以跟臣子客氣,但是當臣子的不能把皇帝的假客氣當真了。否則就如隆科多一樣,幽死於圈禁地。



所以,胤祉對雍正的的『臣弟』一說,肯定是沒有的事。這明顯就是民間或者戲曲文化中的稱謂,沒有那麼講究。

首先,《雍正王朝》的原劇本中沒有胤祉出來表忠心的這段情節,胤祉出來表忠心,是導演後加的。原著小說中倒是有這一段情節,但是表忠心的人是五阿哥胤祺,不是三阿哥胤祉。

其次,雍正時期的君臣稱呼很明確。臣子一律自稱臣或者奴才,親王阿哥也不例外。皇帝可以假客氣,稱呼自己兄弟的爵位,比如稱呼三阿哥胤祉為『兄誠親王』。

也可以直接稱呼為『阿哥』,但是絕對不可能有『臣弟』或者『三哥』這種說法。



最後附加一段雍正對胤祉密摺的硃批,看看雍正是怎麼稱呼皇兄弟的。

雍正的硃批如下,略有刪減。

朕含淚閱之,大為讚賞。阿哥誠能如此,朕有負爾矣!皇考在天之靈,必有明鑑。此是朕一片苦心。只是阿哥原本善於說謊哄人,容忍一切異端,朕稔知此情,懷疑憎惡是實。……阿哥惟須持大體,恪守為臣之道,朕或有措置。欣喜閱之,暢快之至,感激不盡!

雍正的硃批,就是用『阿哥』稱呼胤祉。阿哥是滿族俗語,即對兄長子輩的互稱,可以用於很多場景。也可用於同輩的彼此間的互稱。

不過我覺得更有意思的是,雍正在硃批中對胤祉的評價,他說胤祉『只是阿哥原本善於說謊哄人』。這個太有意思了,說明胤祉這個人擅長侃大山和吹牛皮,連雍正都不信他說的話。


Mer86


胤祉可不敢稱呼自己“臣哥”\\“臣兄”!胤祉為了避諱皇帝胤禛,改名允祉。胤禛的兄弟們在他即位以後,都改“胤”為“允”。

還有,當年漢高祖劉邦登基時,他老爹劉太公還在世。劉太公見了劉邦是不是自稱“臣爹”\\“臣父”?劉邦登基以後,“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禮”

,經常來給劉太公磕頭。後來,管家建議劉太公,“天無二日,世無二主,太公雖貴為皇帝之父,實為人臣,不能讓皇帝對他拜見。”

等劉邦再來的時候,劉太公自稱“臣”,像奴僕一樣迎接劉邦。劉太公說:“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為了表示尊敬父親,封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成了我國第一位太上皇。

《漢書·高帝紀》中記載:“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諸王、通侯、將軍、群卿、大夫已尊朕為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我覺得允祉“臣弟”的自稱是沒有問題的,顯示了對皇上的尊敬。古代講究“以君為父”,雍正的三哥,如此稱呼他自己,也是為了顯示尊敬皇帝的。當然,雍正還是稱呼三哥為“皇兄”,表示對哥哥的尊敬。

還有一種說法,臣弟是“臣悌”的誤傳,這裡的“悌”(tì)指的是敬愛哥哥。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雍正虐待(虐待而非屠殺,遠不如李世民殘忍)弟弟們,你以為胤祉不害怕?

當哥哥的自稱弟弟,有什麼不可?


胤祉是康熙的第三子,九子奪嫡中,胤祉主要是太子黨。雍正繼位後,胤祉成為雍正唯一的的皇兄。

雍正帝說過——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胤祉者何限?皆欲激朕治其罪,其心誠不可喻。良亦朕不能感化所致,未可謂盡若輩之罪也。如誠親王其才甚屬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無不洞晰,而用之之難尚然如此。


這幾句話說明了雍正對胤祉的態度,想用有不敢用。

胤祉很有才華,閻崇年說過:皇三子胤祉是很傑出的一個科學家,他主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

但是,胤祉忠誠度不夠。在十三爺怡親王胤祥的追悼會上,胤祉因為不夠禮貌遭遇貶斥。再加上他的兒子弘晨這個坑爹貨色,最後終於在雍正十年在幽禁之地死去。


歷史知事


雍正在九子奪嫡中登上帝位,可以說是多年的隱忍剛毅,蓄勢待發,綿中藏針造就的。

看看康熙傳位雍正詔書對雍正的評價: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這當中人品貴重放在第一位。可見雍正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極得康熙信賴的。這是他能繼承皇位的好品質。

雍正登基後,三皇子胤祉自稱臣弟,歷史是不是這樣,還有待確定,這只是電視劇的表演。

但可以肯定肯定要稱臣的。可能是說臣允祉。(胤祉為了避諱皇帝胤禛,改名允祉。胤禛的兄弟們在他即位以後,都改“胤”為“允”。)

茫茫人海,見微知著,我是望海山人,喜歡就關注我哦!


行者小丸子


愛新覺羅.胤祉是康熙皇帝三皇子,比四阿哥胤禛大一歲,同為皇子之時他是胤禛的三哥。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在胤禛登基後他卻自稱臣弟,其實他只需要稱臣即可,並沒有必要稱臣弟,普遍的說法是胤祉自稱“臣悌”是字幕打錯了造成出現臣弟,悌,是指敬愛的哥哥。

其實我覺得稱臣弟,也並沒有太多的不妥,在封建社會,君臣之禮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禮節,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有這麼一段,索尼的孫女赫舍裡當上皇后,索尼見到皇后要先行君臣之禮,然後皇后再還“家禮”。

所以在雍正面前胤祉只有稱臣弟才能表示對皇權的敬重。


一點點歷史


1.有之前福全的先例

福全在康熙繼位後也在上表時對康熙自稱臣弟,這種禮儀性內容通常會被承襲,況且正規的叫法是奴才,而不是稱兄道弟的,雍正的兄弟因為自稱奴才弟被斥責過。

2.早自西漢就不乏明尊卑的排序的方法。

比如漢武帝劉徹通常有第九子、第十子、第二子三種說法,第九子是去除長子劉榮後(因為廢太子放在最後),第二子的由來是第二位被立為太子的,第十子是真實排行,各位可以去翻。

還有皇子高緯、高綽在同一天出生,因為高綽母親地位低被貶為次子的

3、可能為臣悌的訛傳


黑山羊歸來


中國傳統儒家尊卑秩序中,“天、地、君、親、師”。”君”可是排在“親”前面的。


天子無私事,天子無私情。傳統儒家宗法制在儲位繼承上,講究的是立嫡立長。所以在康熙朝,太子胤礽按續齒,排行第二。然他還有一個庶出的哥哥,即皇長子胤禔。


胤禔雖然是胤礽的哥哥,但是見到胤礽必須下跪。因為胤礽是儲君,是未來的皇上。所以胤禔現在是康熙的兒子,也是康熙的臣子,未來就是太子胤礽的臣子。但儲君未即位,所以還是會相對客氣一點的,胤礽會稱呼胤禔皇兄,或者直接稱呼大阿哥,自稱胤礽。而胤禔稱呼胤礽為太子,自稱自己胤禔。在這裡其實有些尷尬還是可以化解的。


然而當雍正繼位,雍正為皇四子,而他還有三個哥哥。其中兩個被圈禁,幾乎沒機會再見雍正了,所以也不會尷尬了。但這個難題就交給皇三子胤祉了。胤祉在雍正面前,按道理是可以稱呼自己為“臣兄”的。但這個稱呼就非常彆扭了,“臣”對“君”為卑;但“兄”對“弟”則為尊了。這就是硬要佔皇帝口頭便宜之嫌了,雖然事實上胤祉是雍正的哥哥,但現在的身份是雍正是皇帝,胤祉是雍正的臣子。


“九子奪嫡”餘波未靜,胤祉是讀書人,這個時候,你讓他這麼叫,他也不敢啊。更何況胤祉其實並不白給,隱忍逼著勁呢。要知道康熙的景陵的墓碑都是胤祉寫的。新皇登基,雍正的眾兄弟都得該字避諱,”胤祉”改為”允祉”,此刻你還想去佔雍正一個“兄”字的便宜嗎?允祉顯然不傻。


他巧妙地在雍正面前自稱“臣弟”。”弟”者亦可通“悌”,所謂”兄友弟悌”,君者如父。

我允祉的態度非常端正,你雖然是我弟弟,但你做了皇帝,我就以臣子、弟弟的心態來熱愛你,希望你也做到父慈、君仁、兄友啊!

但實際上,雍正可能並未讀懂啊,允祉如此愛你的父親康熙,那你就去景陵每日守著他吧!


炒米視角


這個應該是屬於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面的橋段,歷史上三皇子胤祉到底有沒有向雍正自成臣弟,這個還沒有史料證實真偽。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探討一下為什麼會這樣了,我覺得有以下幾種可能。


不敢稱大

雍正皇帝雖然對於國家,對於老百姓來說,是一位極其負責的好皇帝,可以對他們自己的一些兄弟確實不怎麼好,老八集團幾乎都被雍正給整死了,就算沒有牽涉到皇位爭端中的兄弟,他也對他們不怎麼好。

一向與世無爭的皇三子胤祉,雍正對他也是很有戒心。雍正先是改掉他本命胤祉為“允祉”,然後讓他去守康熙陵墓,最後還褫奪爵位幽禁了他。像雍正的這個態度,胤祉怎麼敢妄自稱大呢?所以也就只有稱“臣弟”了。


不好稱呼

不好稱呼確實也是事實,請問你有沒有看過,哪個王爺對皇帝自稱“臣兄”,“臣哥”等類似的稱呼的?皇帝是九五之尊,就算你是皇帝的哥哥,那也只是在親情上,真正的論起君臣關係,你還是低人一等的。

“臣兄”,“臣哥”不能這麼稱呼,“兒臣”“微臣”等又降低了輩分,斷然是不可取的。那麼,這個時候退而求其次,自稱為“臣弟”,貌似也是無奈之中的最好選擇了,誰怪你自己沒有當上皇帝呢?


應該是臣悌

這也是一種說法,後來有人採訪《雍正王朝》中胤祉的扮演者夏和平,向他問到了這個問題,他的解釋是本來因為是“臣悌”的,可是由於字幕君的失誤,最後顯示成了“臣弟”。

那麼,“臣悌”是什麼意思呢?悌:〈動〉形聲。從心,弟聲。本義:敬愛兄長) 同本義。亦泛指敬重長上 。亦借指兄長。如果按照這個解釋來說,胤祉自稱為“臣弟(悌)”,那就是再恰當不過了。


我的結語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還是非常好看的,儘管這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是還是一部非常傑出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也把雍正這位清朝歷史上真正的中流砥柱展現得淋漓盡致,給雍正皇帝正名,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好理解,這好比天津人說話一樣,老大爺還叫大姑娘為姐姐呢。這好比我們在酒席等場合,哪怕對方比自己年齡小,只要有地位有權勢,都謙卑的稱對方為大哥。總之,有時謙稱也是對別人的尊重。


(四爺雍正)

這時胤祉卑躬屈漆的謙稱為臣弟,無非是取悅討好四爺雍正,畢竟在九子奪嫡過程中,胤祉一直追隨皇太子胤礽身邊,這無形之中加大了雍正競爭對手的力量,無形中得罪了四爺雍正。胤祉不過是亡羊補牢,試圖拉近和皇帝之間的關係。

雖然胤祉夾著尾巴做人,但雍正即位後,將其改名為允祉,以他與廢太子胤礽向來親睦為由,將胤祉發配到遵化的馬蘭峪為康熙守陵去了。(碼字不易,點贊和留言評論是對我的鼓勵,叫關注共同切磋)

胤祉私下發牢騷,又對怡親王胤祥之死缺少哀悼之情。雍正帝知道後,將胤祉奪爵,幽禁於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閏五月十九日(1732年7月10日),胤祉病逝於景山禁所。


(三皇子胤祉)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一入侯門深似海,自古帝王最無情。生於帝王家,輩分反綱常。古代的王侯將相論的是君為臣綱,除了太上皇與皇太后,不論你什麼輩分,見到皇帝皇后都得先行君臣之禮,這是綱常,然後才是輩分之禮。

古代歷任皇后省親歸寧,全家老小包括父母都得在大門口跪拜迎接,這是君臣之禮。回家後,關起門來,皇后再放下身份向自己父母跪拜,這是輩分之禮。

值得一提的是,帝王家的太上皇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無論皇帝何時見到,都得請安,這是皇家獨特尊卑綱常之禮,因為他們曾經比自己尊貴。

講到雍正登基,他的異母哥哥老三胤祉為了避諱雍正的胤字,改為允祉,實際不止他,所有兄弟都改成了“允”,古代同帝王同號是大不敬,也是為了顯示尊卑有常。清朝滿清臣屬大多對皇帝喜歡自稱“奴才”,而皇帝宗親兄弟大多喜歡自稱“臣”,或者直接稱皇帝給自己改的名字,比如雍正給他的兄弟改為“允”,作用就在這兒。


老三雖然為雍正哥哥,但是稱呼自己為“奴才”顯然太過卑賤不妥,稱呼為“臣兄”又有以下犯上的意思,所以老三最有可能稱呼自己為“臣”或者“允祉”,自稱為“臣弟”是電視演繹杜撰比較多,更多是為了反應帝王家無情炎涼罷了。

我們參照史料《清史講義》的記載“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雍正對外昭告,無論皇親國戚還是朝廷臣屬,上折或見駕不論你們自稱為臣或奴才,你們都是臣,莫要自我加戲,多寫稱呼,自稱要統一,從此以後一律自稱為臣。

可見,雍正有明文在前,允祉自稱為“臣”的可能性是最高的,不可能再自稱“臣弟”什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