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温暖的港湾,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昨日,一个老人去世,老人那已经年过半百的女儿哭的跟一个泪人似得,让人不免同情垂泪。后来,她说了一句让我久久不能平复的话:爹娘不在了,我就成了没人疼的孤儿了,没有家了......听罢,顿时眼泪夺目而出,好久没有缓过来!

家,温暖的港湾,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图片引用于网络

什么是家?我在自问。

家,其实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也是我们心灵最温暖的依靠。

家,更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我们生活的乐园,我们避风的港湾。

家,还是一件旧蓑衣或者雨衣,在狂风骤雨之中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来自她的呵护。

家,又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是在天涯,或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幸福的暖意就会油然而生。

家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图片看看她的由来。

家,温暖的港湾,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家的释义

“家”这个字,我们把它拆开看,宝盖旁是一个房屋的侧描(宀,意房屋),在这个房屋中央,有一个“豕”字(豕,意猪)。家这个字在创立之初,最基本的意思便是有房屋,人们困可安眠;有家畜,养猪可以提供食物的保证,人们饥可饱餐。就像“福”字一样,有衣服穿,一人一口田寓意有东西吃,有吃有穿就是幸福,家字也是如此,有吃有住家人幸福就是家。

家,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上图可以看见),从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再到我们简体字的家,结构和外形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几千年以来,家深深的烙进每一个国人的灵魂中,历经几千年的锤炼与升华,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文化。无论你身居何处,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家都是每个人心底最大的牵挂,春节时期那浩浩荡荡的春运队伍,就说明了一切。

家,温暖的港湾,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春运中人们回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家是必需品,无关身份与才华,就算是一生放荡不羁,驰骋于祖国河山的诗仙李白也是挂念自己的家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不仅仅是李白,还有很多的大文豪也是如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出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们国家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多部著作就表现了莫言怀乡和怨乡的情感,在获奖演说中更是多次提及自己的母亲和家。

家,温暖的港湾,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家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绳子一样,牢牢地拴住每个国人的心,身在异地带上一把家中的黄土,想家了拿出来看上一眼,独自一人朝家乡的方向看上几眼,思家之心便会得到少许缓解。流连于异地,情思总牵挂家乡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数个日日夜夜,站在寂静的夜空遥望家乡,追忆逝去的美好画面:门口那棵大槐树、压水井旁边已经掉釉的水缸、被烟熏的发黑的灶头等等,恍若隔世但却近在眼前的感觉。

人生就是旅途,可能,外面有太多的诱惑在等着你,可我们早晚还是会回到那个可以让自己躺下,知道不必再移徙漂泊的地方。灯光再昏暗,床单再破旧,一旦睡下,我们还是会找到那熟悉的感觉。会轻轻的告诉自己一声,我终于到家了,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了。在家里,这一觉你会睡得特别的香甜踏实……

如果可以,常回家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