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溫暖的港灣,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昨日,一個老人去世,老人那已經年過半百的女兒哭的跟一個淚人似得,讓人不免同情垂淚。後來,她說了一句讓我久久不能平復的話:爹孃不在了,我就成了沒人疼的孤兒了,沒有家了......聽罷,頓時眼淚奪目而出,好久沒有緩過來!

家,溫暖的港灣,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圖片引用於網絡

什麼是家?我在自問。

家,其實是我們心靈的港灣,也是我們心靈最溫暖的依靠。

家,更是我們人生的驛站,我們生活的樂園,我們避風的港灣。

家,還是一件舊蓑衣或者雨衣,在狂風驟雨之中讓我們時刻感受到來自她的呵護。

家,又是一個充滿親情的地方,無論你是在天涯,或是在海角,只要一想到家,幸福的暖意就會油然而生。

家到底是什麼呢?我們通過圖片看看她的由來。

家,溫暖的港灣,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家的釋義

“家”這個字,我們把它拆開看,寶蓋旁是一個房屋的側描(宀,意房屋),在這個房屋中央,有一個“豕”字(豕,意豬)。家這個字在創立之初,最基本的意思便是有房屋,人們困可安眠;有家畜,養豬可以提供食物的保證,人們飢可飽餐。就像“福”字一樣,有衣服穿,一人一口田寓意有東西吃,有吃有穿就是幸福,家字也是如此,有吃有住家人幸福就是家。

家,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上圖可以看見),從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再到我們簡體字的家,結構和外形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幾千年以來,家深深的烙進每一個國人的靈魂中,歷經幾千年的錘鍊與昇華,形成了一種獨有的文化。無論你身居何處,無論你做什麼工作,家都是每個人心底最大的牽掛,春節時期那浩浩蕩蕩的春運隊伍,就說明了一切。

家,溫暖的港灣,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春運中人們回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家是必需品,無關身份與才華,就算是一生放蕩不羈,馳騁於祖國河山的詩仙李白也是掛念自己的家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百年以來膾炙人口。不僅僅是李白,還有很多的大文豪也是如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出自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我們國家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多部著作就表現了莫言懷鄉和怨鄉的情感,在獲獎演說中更是多次提及自己的母親和家。

家,溫暖的港灣,如果可以那就常回家看看

家就像一根看不見的繩子一樣,牢牢地拴住每個國人的心,身在異地帶上一把家中的黃土,想家了拿出來看上一眼,獨自一人朝家鄉的方向看上幾眼,思家之心便會得到少許緩解。流連於異地,情思總牽掛家鄉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數個日日夜夜,站在寂靜的夜空遙望家鄉,追憶逝去的美好畫面:門口那棵大槐樹、壓水井旁邊已經掉釉的水缸、被煙燻的發黑的灶頭等等,恍若隔世但卻近在眼前的感覺。

人生就是旅途,可能,外面有太多的誘惑在等著你,可我們早晚還是會回到那個可以讓自己躺下,知道不必再移徙漂泊的地方。燈光再昏暗,床單再破舊,一旦睡下,我們還是會找到那熟悉的感覺。會輕輕的告訴自己一聲,我終於到家了,可以好好的睡一覺了。在家裡,這一覺你會睡得特別的香甜踏實……

如果可以,常回家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