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21):和亲这事,远不只是嫁个公主那么简单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21)

那年八九月份,阴雨连绵。关中这块地方,地盘本来不大,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已经捉襟见肘。又碰上这种灾害性天气,道路桥梁损毁、粮草军资供应紧张。唐军的作战准备,是不怎么充分的:‘粮运阻绝,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

准备不够、忽悠来凑。硬拼没把握,小李同学就准备打点心理战了。

打心理战,也是有条件的。他有这个条件吗?

突厥这次南下,来了两个可汗。一个是大老板颉利可汗,一个是他侄子突利小可汗。游牧民族因为生产生活都比较松散,所以习惯把国土分成几个部分,兄弟子侄分头管理。当初会分裂成东、西突厥,都是这个模式惹的祸。但他就只有这个技术水平,所以也只能这么将就着过。

这个突利是前面始毕可汗的儿子,始毕死的时候他太小,选董事长的时候就没考虑他,换了他叔叔上。后面封个小可汗,管东边一片,对着河北、东北那一带。

从突利的生平看,此人大概属于本事不大、想法不少的类型。叫他做小可汗,搞得不咋地。一会儿一个规矩,弄得底下无所适从、纷纷叛逃。和颉利可汗关系也不怎么样,一到关键时候就扯后腿。大概觉得董事长本该我做的,都是你们当年欺负我小、不懂事。

就这么个人,李世民一眼看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拉上了关系。这个谍报工作的手段和眼光,实在厉害。

到了前线,李世民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带少数骑兵(百骑)上前,又和武牢之战时一样,大声呼喊:‘我秦王也,要不要来斗一下子?’

他从前在战场上搞的那些鬼,大家都有所耳闻。这么一弄,突厥反倒有点发怵,不敢轻举妄动了。实事求是说,建国初期的李世民,真正是文武双全、意气风发。

他先对两个可汗发表一通演说,内容无非‘说好了讲和的,怎么言而无信呢?’接着,又做了一串假动作:一边作势要渡河作战,一边派人到突利军前传话:‘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

颉利本来就有点精神紧张,又听见那边在咬耳朵说什么‘香火之情’,看着突利脸上蒙娜丽莎般的笑容,本能地反应:‘有诈!’赶紧派人拦下唐军:大家有话好商量哈!我们可汗这次来,没别的意思。前面谈得不错,这次就是来续个约。

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

当然,作为一名资深劫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道理,颉利也是懂得的。引兵稍却不等于退兵。突厥的侦察兵也不是吃干饭的,过两天他要搞明白形势,唐军还是吃不了兜着走。这时候,就该用上第二招了。

第二招很简单:送钱。

当然送钱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李世民继续他分化拉拢的招数:先和突利谈,私下许了不少好处,两人还结为兄弟,这样突利就成了坚定的和谈派。‘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突利来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这一套心理战组合拳终获成功,突厥解围而去。

轻松读史之大唐(121):和亲这事,远不只是嫁个公主那么简单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和亲怎么吸引力那么大呢,他李渊家的姑娘有那么漂亮吗?突厥那边,成天吵着要娶公主,一说和亲立马退兵;唐朝这边,磨磨蹭蹭,就是不舍得把公主送去。

这里面有两个因素。一个当然是面子问题:娶个公主当老婆,名声好听,有点抬高身价的意思。但其实嫁过去的,也不一定就是实打实的公主,经常是找个皇族女子,封个公主头衔送去。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不是皇上的女儿。

作为皇上,边境稳定是大事,一个公主过去,洋女婿再折腾,总要考虑点老丈人的面子吧。公主一人吃点苦、整个国家得到安定,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因素了:除了面子,还有里子。

轻松读史之大唐(121):和亲这事,远不只是嫁个公主那么简单

文成公主和亲

和亲付出的,远不只是一位公主那么简单。唐宪宗时,回纥可汗来求婚。宪宗叫有关部门先做个预算,财政部的同志们加班加点,算出来个数。多少呢?‘有司度费当五百万。

五百万,指五百万缗(mín)。一缗是一串钱、一千文,等价一两银子。五百万缗按粮食价格换算,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两百亿人民币吧。

这还仅仅是一次性花销,逢年过节,什么生日啊、生小孩啊等等,还得意思意思吧?所以面上是嫁个公主,背后意味着一笔天价嫁妆。

唐宪宗当时正在组织围剿几个不听话的藩镇,手头紧巴巴的。一听说要这么大一笔嫁妆,就派了两个人去回绝:‘遣宗正少卿李诚、太常博士殷侑往谕不可。’一个副部长带着一个神学博士去(太常管祭祀),估计要给可汗普及下天文学知识:如今刀兵屡动、神明指示凶兆。这时候谈婚论嫁,时候不对呀!要不再等等。

其实说来说去,还不是缺钱!

同样道理,颉利嘴巴里说的和亲,心里惦记的,还不是那笔嫁妆!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