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長跪的大國總理——皈依佛門的段祺瑞

段祺瑞為人一向嚴峻,臉上幾無笑容,連他的家人都不喜歡和他待在一起。不過,段祺瑞在飲食上有個習慣,那就是他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外,一般都是一個人單吃,不和家人同桌吃飯。

當街長跪的大國總理——皈依佛門的段祺瑞

段祺瑞

事實上,他不和家人一起吃飯的主要原因是要避開葷腥,發展到後來,乾脆吃齋唸佛了。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段祺瑞與曹錕、吳佩孚惡戰一場,最終以慘敗而告終。戰後這段時期老段閒居,有時間去參訪大德高僧,佛學修為大為精進。搬到天津後,他開始正式吃齋,並在家裡闢出一間佛堂,每日清晨起來焚香唸經成為他每天的功課,從未間斷。

段祺瑞信佛,一則與他在袁世凱時期曾在西山休養、接觸佛學有關;二則希望藉此走出直皖戰爭慘敗的陰影。當然最主要的是他身為軍人,殺戮過多畏懼果報,因而要每日誦經以超度那些在戰場上喪生的亡魂。

當街長跪的大國總理——皈依佛門的段祺瑞

張勳

1918年,在反對張勳復辟的戰役中,討逆軍抓了一些“辮子軍”,段祺瑞部下靳雲鵬請求殺幾個戰俘以振軍威。段祺瑞聽後很不高興地說:“罪在張勳一人,這些官兵們有什麼罪?殺幾個人有什麼用?你們總是好殺人,‘殺人者人恆殺之’,哪一個好殺人的人有好結果呢?”

段祺瑞被人稱為“北洋之虎”,但很多人說他有虎相而無虎威,宅心仁厚,過於正道。

段祺瑞信佛與當時天津的風氣也有關係。在清末民初,各種社會思潮紛起,其中佛教最興盛,天津的寺廟特別多,幾乎可以用“無人不信神、無處不建廟”來形容。一些出名的寺廟,如海光寺、大悲院等,僧人、居士數量都很龐大。當時的一些政客、軍人,還有前清的一些遺老遺少,來到天津做寓公,其中有很多人熱衷於宗教活動,尤以歷史久遠的佛教最多。

在皈依佛教後,段祺瑞起了一個法名叫“正道居士”。每到初一、十五,段祺瑞都要親自到廟裡去做法事。

在直皖戰爭失敗後,段祺瑞雖說已經吃齋唸佛,但他並沒有真正看破紅塵,做到四大皆空。每次有學生、舊部、朋友來拜見他,說起國內戰火紛飛、人民流離失所的時候,段祺瑞總是板著臉,一言不發。唯獨當他們說到“要收拾局面,非老師東山再起不可”之時,段祺瑞一貫冷若冰霜的臉上,才會多少露出點欣慰的笑容。

時隔四年後的1924年,段祺瑞再次出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重新回到了政壇。和從前一樣,段祺瑞仍舊是上午辦公,下午下棋或者賦詩,晚上打牌,與之前不同的是,他每天早上必到公館中專門的佛堂去誦經。

一年半後,在執政府門口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段祺瑞聞訊後立即趕到血案現場,曾長跪不起,為死者超度。不久,被世人誤解的段祺瑞主動再次下野。從此,他徹底遠離了紛繁多變的政治旋渦,而只在家中吃齋唸佛,下棋寫字,不再過問世事。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把侵略的魔爪從東北延伸向華北,並試圖拉攏段祺瑞出來充當代理人。為防止段祺瑞為日本人所用,蔣介石在1933年1月21日派人將段祺瑞從天津接到南京。在浦口乘船過長江的時候,蔣介石率一批高級將領親自前來迎接並執弟子禮。隨後,段祺瑞定居在上海。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因胃潰瘍引發大出血而去世,享年72歲。在病危期間,醫生和親友建議他進點葷食以提高抵抗力,段祺瑞堅決拒絕並表示:“人可死,葷不可開!”

在信佛之後,段祺瑞的食譜中,除了自己養的幾隻母雞下蛋算得上葷食,其他葷食一概不碰。有趣的是,段祺瑞只養母雞,而沒有公雞,因為他認為這樣下的蛋才是“素雞蛋”,是可以吃的。他年老後身體虛弱,仍舊不肯開葷,也足見其性格之倔強,又可見其信仰之堅定。

臨終前,段祺瑞曾寫下親筆遺囑,告誡後人:“國雖危弱,必有復興之望。復興之道亦至簡單,勿因我見而輕起政爭,勿信過激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棄固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騖時尚之紛華。所謂自力更生者在此,轉弱為強者亦在此矣。”

段祺瑞死後,其長子段宏業堅持要將其靈柩送往北京安葬,但因為日本侵華導致時局變動,以至於十多年都無法找到合適的下葬地,最後只能草草葬在段祺瑞三弟之前買好的墳地,位置就在人來人往的大道旁邊。對此,段祺瑞的一些生前故舊不禁嘆息:“想不到老頭子轟轟烈烈一輩子,死後竟然沒有一塊埋骨的地方!”

當街長跪的大國總理——皈依佛門的段祺瑞

直到1963年,在段祺瑞生前好友章士釗、李思浩、曾毓雋等人的努力下,段祺瑞的遺骨才被起出,重新安葬在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