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一造共和助袁世凱登寶座

1933年1月22日,身在南京的少將以上的軍人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身著戎裝到浦口車站恭候一位老人蒞臨,而蔣介石本人則在下關碼頭恭候。當這位老人出現時,蔣介石趨前敬禮,並攙扶他下船。晚上盛宴招待這位老者時,南京冠蓋雲集,文武要員全部出席作陪。

這位垂垂老者,就是曾經在20世紀初叱吒風雲的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軍閥的大首領,又是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被鞭撻的對象,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他便成了“禍國殃民”的大反派。那麼,段祺瑞是究竟一個怎麼樣的人呢?

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南北和談舊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震動。10月15日,清陸軍大臣蔭昌率領馮國璋所屬的北洋軍,氣勢洶洶地直撲武漢。但是蔭昌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和能力,而且北洋軍隊並不聽從他的指揮。清政府束手無策,只好敦請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幾經討價還價,清政府不得不一再讓步。10月27日,攝政王載灃下令召回蔭昌,而以袁世凱為欽差大臣主持前方軍事。同時,改派馮國璋為第一軍統領指揮前方作戰,段祺瑞為第二軍統領負責後方治安。

馮國璋南下時,袁世凱密令其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但馮國璋為搶頭功,得寸進尺,增加兵力,繼續進攻。北洋軍11月1日攻佔漢陽,21日攻佔漢口後,馮國璋復下令猛攻武昌,險些壞了袁世凱“一石二鳥”的好事。此時,袁世凱實際上在謀劃:既用清政府鎮壓革命派,又用革命派逼迫清政府,迫使雙方都向他交權。

北洋軍攻下漢口、漢陽後,袁世凱下令按兵不動。早在16日,他還在湖北督軍時,就被清廷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馮國璋是袁世凱麾下大將,雖力挺袁世凱出山,卻又鍾情於滿清皇朝。袁世凱擔心自己赴京後馮國璋擅自大舉進攻武昌,破壞他“以武力鎮壓革命軍,以革命軍逼迫清廷”的大計。於是,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接替馮國璋主持武漢的軍事,準備實施用清政府壓迫革命軍妥協的既定方針。

段祺瑞到任後,將司令部從漢口退駐到孝感。1911年12月中旬,表面上,袁世凱與革命黨人在上海英租界進行著“南北和談”。實際上是段祺瑞派親信廖宇春與黃興的代表顧忠琛達成了秘密協議:第一,確定共和政體;第二,優待清皇室;第三,率先推翻清廷者為大總統;第四,南北滿漢軍出力將士各享其應得之優待,並不負戰時害敵之責;第五,組織臨時議會,恢復各地秩序。

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的選標結果

然而,議和因孫中山的回國而有了變化。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國抵達上海。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在上海的孫中山得知消息,立即覆電南京,表示接受。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在湖北督軍的段祺瑞大怒道:“革命黨背信棄義,真是豈有此理!”立即下令前線北洋軍炮火齊發,炮彈暴風驟雨般傾瀉向武昌城。但他沒有揮師進攻,反而以北洋軍主力統帥名義,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段祺瑞向清廷發出了要求共和的強烈信號。在北京的袁世凱、徐世昌、王士珍等人連忙覆電,規勸段祺瑞“切勿輕舉妄動”。

孫中山誤判了形勢,以為清廷軍隊將領發生了內訌,隨即下令黃興率軍兵分六路北伐。無奈南京臨時政府的軍隊都是些烏合之眾,面對訓練有素的北洋軍,根本不堪一擊,不久便敗下陣來。孫中山只好通電錶示:只要袁世凱推翻滿清王朝,他隨時將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

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共和國體,原以致君於堯舜,拯民於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內有此敗類也”,將“率全體將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並將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遷至河北保定。

段祺瑞的通電,實質上是以武力為威懾的最後通牒。隆裕太后接電後,知道大勢已去,無法再拖延時間,慌忙召集皇親王公商量,於1912年2月12日帶著6歲的溥儀,做了清王朝最後一次朝見。然後發佈諭旨,宣佈清帝退位。袁世凱與段祺瑞有沒有“力倡共和”的直接交流,不得而知,但兩人確有推翻清廷統治的某種“默契”。袁世凱大功告成,段祺瑞“一造共和”功不可沒。民國建立後,袁世凱順理成章地被任命為民國大總統,段祺瑞出任新政府的陸軍總長。


反袁稱帝,再造共和

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的首任大總統後,“北洋三傑”中的王士珍因忠於清廷而退隱還鄉,態度曖昧的馮國璋外調南京,只有力主共和的段祺瑞留在北京,因為中央軍事還離不開段祺瑞這個北洋軍中的元老。然而,隨著袁世凱稱帝步伐的加快,兩人的矛盾逐漸激化。段祺瑞得罪了一心想當太子的袁克定,命運很快發生逆轉。

袁世凱的心腹幕僚阮忠樞受袁克定指派,試圖動員段祺瑞再一次聯絡北洋將領,全國通電,擁護袁世凱稱帝。不等阮忠樞說完,段祺瑞便憤怒地打斷他的話,說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袁大總統早就說過不當皇帝了,你們還敢胡鬧!”

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王士珍

段祺瑞的不予配合,令袁克定火冒三丈,便經常在袁世凱耳邊聒噪,說段祺瑞壞話,挑撥離間。不久,袁克定親自前往河北正定請有忠君情結的王士珍出山。王士珍勉強同意後,袁世凱立即任命王士珍為陸軍上將,委以統率辦事處坐辦,從而架空了段祺瑞。

不久,袁世凱主持會議討論日本強加給中國的“二十一條”。會上大家義憤填膺,段祺瑞更是拍案而起,怒罵道:“小日本欺人太甚,如此條件過於苛刻,絕對不能接受!”會後,段祺瑞以陸軍總長名義,領銜19省將軍通電請纓,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表示堅決反對簽訂“二十一條”,甚至不惜與日本人決一死戰。

袁世凱稱帝在即,有人勸段祺瑞,哪怕違心地表示一下“勸進”,也可以改善他與袁世凱的關係,否則他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而段祺瑞則公開宣稱:“當年我領銜通電主張共和、取消帝制,如今卻要我領銜通電取消共和,擁項城稱帝,這種出爾反爾的事我是絕對不會幹的!”隨後,袁世凱免掉了段祺瑞陸軍總長的職務。段祺瑞作為袁世凱昔日的心腹愛將,為什麼轉而反對袁世凱稱帝呢?

事後,段祺瑞對侄兒段宏綱透露: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他未公開聲討,則是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的知遇之恩。所以,論公,段祺瑞寧死也不參與;論私,段祺瑞從此只有退隱,絕不多發一言。

袁世凱宣佈稱帝后,隨著蔡鍔的揭竿而起並取得軍事上的勝利,看風使舵的各省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沒想到,他一手培養起來的北洋將領會成為他的敵人,而領銜者竟是他多年的左膀右臂。面對內外混亂的局面,袁世凱想到讓段祺瑞出山穩定局勢。

此時,袁世凱已在憂急之中病倒,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人送到段祺瑞手中。信中言辭懇切,希望段祺瑞看在兩人多年的交情上,能到中南海一敘。

段祺瑞看完信後,如約來到中南海。袁世凱充滿歉意地說:“芝泉,你能來真是太好了,都怪我當初不聽你的勸阻,鬧到今天這個局面。我老了,身體也不好,還是請你出山,再幫我一次……”見到病榻上的袁世凱,段祺瑞答道:“若取消帝制,我願全力相助。”

袁世凱在公府召開緊急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段祺瑞、徐世昌外,還有黎元洪,此三人皆為袁世凱稱帝前一腳踢開的大員。會上,袁世凱首先宣佈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復任大總統,隨後任命段祺瑞為參謀總長、徐世昌為國務總理,黎元洪仍為副總統,責成三人穩定局勢。

然而,此時的袁世凱早已不復以前的威望了。南方的革命黨人堅決要求其下野,稱袁世凱復闢帝制已經背叛了民國,沒有資格再任大總統。

袁世凱萬分失望,他已經看出,黎元洪與他貌合神離,徐世昌對南北雙方都起不到作用,只有段祺瑞,既在北洋軍中有威望,又與蔡鍔等人交情匪淺。進可以講和,退可以付諸武力,此時恰逢徐世昌請辭,袁世凱便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此時,全國各地要求袁世凱退位的呼聲,與此前全國勸進的呼聲一樣強烈,南方革命黨人堅決要袁世凱下臺,否則堅決不進行南北和談。袁世凱決定武力討伐,但段祺瑞堅決主張和談,反對付諸武力。他說:“既然總統堅持用兵,那您就另請高明吧,我辭職!”隨即遞交了辭呈。袁世凱不接受他的辭呈,還想親自佈置對獨立各省發動軍事進攻,無奈北洋軍已不聽袁世凱指揮調遣。

不久後,袁世凱最寵信的陳宦突然通電全國,怒陳袁世凱罪狀,而這個陳宦在幾個月前臨離京時,還匍匐在大總統的腳下,要求袁世凱一定要稱帝,否則誓不回京。親信的背叛對袁世凱的打擊是致命的。袁世凱終日哀嘆忠義古風不存,連氣帶病,最終憂憤積勞成疾,感染重病不治而病逝。

袁世凱死後,能夠左右民國政局的實力人物只有段祺瑞了。他既是北洋軍的元老,也是民國內閣總理、參謀總長、陸軍總長,手裡有軍隊,又是反對日本“二十一條”和“復辟帝制”的急先鋒,可謂“德高望重”。段祺瑞想不想當大總統,我們不得而知。當時無論南北兩派由誰出任民國總統,都勢必會帶來南北大動干戈,而令中國重陷混亂,何況北洋軍內部並不團結,馮國璋野心勃勃,虎視眈眈。最終,段祺瑞推舉“首義”都督而非革命黨的黎元洪擔任總統。1916年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職民國總統,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粉碎張勳復辟,三造共和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大小軍閥幾乎個個擁兵自重。倘若在真正的民主憲政下,黎元洪也許是一位有德行的政治家,但在唯憑武力加鐵腕手段才能“擺平天下”的時代,黎元洪再有品德也只能淪為滑稽的政治配角。他三任副總統,兩任大總統,終歸“位至尊而無權,人至微而言輕”。

在北京沒有軍權,也沒有嫡系軍隊的大總統黎元洪,與“武昌首義”被逼出來當鄂軍都督時一個窩囊樣兒,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主。在同段祺瑞的一系列紛爭接連失敗後,於1917年5月23日終於挺起了腰桿子,一改往日唯唯諾諾的柔弱作風,果斷下令免除了段祺瑞國務總理與陸軍總長的職務。依據是,段祺瑞秘密與日本簽訂1億元的軍事借款,其在國會所做“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被揭穿。

是什麼讓黎元洪有這麼大膽子撤了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與陸軍總長的職務?

原來,黎元洪背後有了一位北洋軍的實力派給他撐腰,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辮子大帥”、駐紮徐州的長江巡閱使張勳。民國已經走到第六個年頭了,張勳依然統領著58個營,共計兩萬多名“辮子軍”將士。張勳看到黎元洪屢受段祺瑞的欺壓,便向他伸出橄欖枝,借進京“調停”之名,竊行復闢之實。張勳親率5000名精銳“辮子兵”開赴京城。

1917年6月30日晚,張勳潛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當夜,“辮子軍”佔領了交通要道以及媒介通信部門。7月1日凌晨,在康有為、王士珍等保皇派的簇擁下,張勳穿上清代的藍紗袍、黃馬褂,戴上紅頂花翎,扶12歲的溥儀登基。張勳自任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黎元洪做夢也沒想到搬來的救星原來是災星,他急忙簽署了由副總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職務的手諭以示罪己,並以大局為重,重新任命段祺瑞為國務總理並令他調遣軍隊討伐張勳。

段祺瑞未雨綢繆,駐紮天津的北洋軍嫡系部隊早已枕戈待旦。此時,他立即組成“討逆軍”,並自任總司令,於天津馬廠誓師,公佈張勳八大罪狀,帶兵5萬餘人進軍北京,討伐張勳。

7月8日,段祺瑞通過外交使節轉致張勳,提出停戰條件四項:(一)取消帝制;(二)解除“辮子軍”武裝;(三)保全張勳生命;(四)維持清室優待條件。19日雙方談判破裂。段祺瑞決心討伐張勳,戰火重燃。

張勳擁清帝復辟之前,段祺瑞已有所聞。張勳召集第四次徐州會議時,下野在天津的段祺瑞派親信曾毓雋去參加會議。他曾和張勳的謀士說,讓張勳慎重考慮,如果做了違背共和的事,段祺瑞會第一個站出來抵抗。當時張勳的謀士“一再否認”,以哄騙段祺瑞。

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張勳率領的“辮子軍”

12日,討逆軍攻入北京。據說全北京城的百姓都爬上城牆觀看雙方打仗,而這場戰鬥創下了世界軍事史的奇觀,“辮子軍”一觸即潰,整個戰鬥只死了幾個人。得知大勢已去,張勳倉皇逃入荷蘭使館。重做皇帝沒幾天的溥儀,得知復辟失敗嚇得放聲大哭,急忙頒佈了退位詔書,為時12天的復辟鬧劇就這樣結束了。

段祺瑞趕走張勳後,恢復共和政府,以“三造共和國”元勳的身份重掌政權。黎元洪自知理虧辭去大總統職務,馮國璋代理總統,段祺瑞自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動盪的時期,上層統治階級人物思想逐步分化,段祺瑞的思想也在這個歷史時期發生了轉變,他主張共和,堅決反對帝制,並勇敢地付諸行動。袁世凱恢復帝制和張勳擁清復辟的失敗,主要是全國強烈反對的結果。但作為北洋軍閥集團中地位僅次於袁世凱的重要人物,段祺瑞能夠首先站出來主張共和,能夠對其主子袁世凱恢復帝制採取不合作行動,能夠起兵討伐擁清帝復辟的張勳,在當時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段祺瑞為人嚴肅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樸素,清廉如水,一生無積蓄、房產,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人稱“六不總理”。他一生注重立德立品,是民國初眾多具有德行的官員裡的佼佼者。同時,他還具有非凡的組織才能,善於利用政治和軍事手腕維護自己的統治。

在“三·一八”慘案後,段祺瑞趕到事發現場,面對死者長跪不起,發誓終生吃素,並將吃素功德迴向給這些死者。在他病重時,醫生建議他開葷以增強體質,他表示:“人可死,但葷絕不可開。”終於,他為堅守自己的信仰而從容離世。

段祺瑞一生與共和聯繫最為密切,為了中國走向共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他曾4次發電逼迫清帝退位,三番五次奉勸袁世凱放棄稱帝打算並以行動抵抗,後以武力趕走張勳。段祺瑞以實際行動倡導共和、維護共和,這一點足以使他名存中華民族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