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三代传承:敢爱敢恨,敢笑敢骂

鲁迅的三代传承:敢爱敢恨,敢笑敢骂

鲁迅的三代传承:敢爱敢恨,敢笑敢骂

今年5月,由鲁迅的长孙周令飞担任文化顾问的话剧《大先生》在北京首演,广受关注。

谈起祖父,周令飞说:“对《大先生》这个名字,我很认可。鲁迅文笔犀利,但不代表他在生活中也像艺术形象当中塑造的那样严肃,像个金刚一样。生活中的鲁迅是个幽默、好玩、和蔼,甚至有点小孩子气的人。”

这正是鲁迅之子周海婴、长孙周令飞致力传播鲁迅文化精神的目的,让鲁迅回到大众生活中来,并从而永生在大众之中。“要告诉大众一个伟大的鲁迅,但同时也是一个懂得生活的鲁迅, 鲁迅也食人间烟火,也是凡人。”

鲁迅光环里面:后代们努力活出个人的色彩 (小标)

鲁迅的三代传承:敢爱敢恨,敢笑敢骂

名人的孩子,不好当,鲁迅的后代当起来,更是难上难。

1993年12月底的一天,我第一次采访鲁迅独子周海婴,从此开始了20年的友谊。那天,周老先生的表情有些无奈,他说:“难哪,光环大,要求严,我有时只好不讲话,但不讲也不行,左右为难。”

周海婴一生都在鲁迅的光环下,艰难地发展自己。别人说起他,永远都是‘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怎么样怎么样’。他写字、写文章,都不能搞错、如果越出一点线去,就会有人批评‘鲁迅的儿子做错了事。”

1952年,他用“周海婴”的名字考入北大物理系,人们一下子关注了他。有一段时间,他对桥牌产生了兴趣。一次,他看到同学为桥牌的规则争论,就上前插了几句嘴。结果流言很快流传起来,人们说:“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一心打桥牌。”本来是捕风捉影的事,北大团委书记却认真地找周海婴谈话,说作为鲁迅的后代要注意影响。周海婴苦笑一声,从此不敢参加任何文娱活动了。

周海婴说:“其实,父亲的压力也是另一种鞭策力,我知道我不是我父亲,

也不是我母亲,我就是我。”周海婴按照自己的理想设计,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后成为副部级干部,,曾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和父亲周海婴一样,周令飞也是在鲁迅的光环中长大。作为鲁迅先生的长孙,他从小就受到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他就读的学校是北京最有名的景山学校,班上同学有罗瑞卿的儿子,肖华、茅盾的女儿等。每次老师讲鲁迅的文章,总会有同学说:“令飞,是你爷爷写的呀。”一边说,一边对他指指点点。这让周令飞特别地不舒服,常想从那样的光环中逃出去。敏锐的父亲发现了他的这种情绪,就对他说:“不要紧的,令飞,我们既然拥有名人后代的称号,那就要有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去做无愧于鲁迅的事情。”

周令飞不愿意借祖父的光,他以鲁迅那样倔强的心去走自己的人生路。上中学时,年仅十六岁还不到参军标准,却硬是向军代表软缠硬磨地当上了兵。十年后,他以军队摄影记者身份转业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80年初,国家政策允许自费出国留学了,一心想出国深造的周令飞通过朋友联络,向东京的一所语言学校报了名。然后,他又向我国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出国留学。因为是鲁迅的后代,他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格外重视,几经周折,最后以“公派自费”的办法才得以到日本富士电视台进修电子媒体。

父子俩看上去,都在竭力摆脱鲁迅的光环。可是,他们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们共同走上了弘扬鲁迅精神的大道。

周海婴回想父爱:鲁迅并不是横眉冷对的怒汉

1929年9月27日,周海婴出生,这让48岁的鲁迅喜出望外。100天的时候,鲁迅抱他去照相馆拍了照,成就了那张著名的合影《一岁和五十岁》。那个时候,常有朋友来家里看望,鲁迅总是会将孩子抱起来,向人家展示。有时海婴睡着了,他也不管,照旧抱出来给人看,海婴醒了,就要大声哭闹一番,鲁迅哈哈大笑。

周海婴幼年体弱多病,还得了哮喘。有一段时间,不能去学校上学。那时候鲁迅的创作十分紧张,但他仍然要抽出时间来给儿子治病,比如蒸汽吸入法,用药膏热敷,做芥末糊,等等。在日记里,有几百处他给儿子治病的记载。周海婴长大一些了,他就经常带着去看电影、看马戏。他担心马戏团的狮虎表演吓到周海婴,还特地在白天带他去没有猛兽表演的儿童场。

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完全按照他1919年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尽量创造机会让儿子自由成长,鲁迅希望他成为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

在短短的七年里,周海婴享受了充分的父受。他一生都清晰地记得自己看到的鲁迅,那是一个笑起来三间屋子外都能听见笑声、会用胡须刺儿子幼嫩的双颊、会把香烟罐扔出窗外击打因为发情而吵闹不休的野猫、还会时不时笑骂儿子“小乖姑”“小狗屁”的慈爱父亲……在他心里,父亲并不是横眉冷对的怒汉。

鲁迅去世后,周海婴铭记父亲的那段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10岁那年,周海婴拿起相机开始记录人生。即便如此,他却从不去发表。直到2008年,周令飞用了两年时间帮父亲整理照片筹办摄影展,当做送给父亲八十岁生日的礼物。周海婴一直担心这些照片拿不出手,给鲁迅丢脸。结果,却是大受欢迎。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主动联系出版,著名画家吴冠中欣然题写书名的大型摄影集《镜匣人间》问世。`

作为现代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其实最想做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人。2008年冬天,在北京的周家,他指给我看一把老椅子,说:“有年头了,前些天坏了,我给他换了新的楔子,现在又和新的一样了。”这很让我有些吃惊,这难道就是鲁迅的儿子?老先生告诉我,修修补补是自己的长项,一辈子喜欢这个。

工作之余,周海婴一直在研究并推广鲁迅。2001年,他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这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看鲁迅,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极其重要的史料,显示了他敢说真话的勇气。2010年,他重新出版了母亲许广平写的《鲁迅回忆录》完整版。他用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与执着,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2011年,在他的努力下,新版《鲁迅大全集》得以出版。

在周海婴的描述中,鲁迅精神体现在爱憎分明、是非清楚的原则性上面。

比如,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时,有一次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他,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鲁迅先生不

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工钱。理发师大喜过望,脸上堆满了媚笑。

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笑嘻嘻走上前来,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极其小心地为他理发。可是,这一次鲁迅却并没有继续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非常不理解地问:“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说:“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十分佩服鲁迅的幽默。

周海婴继承了鲁迅的秉性,也是位原则性非常强的人。他发现,出版界侵权的现象非常严重,不仅鲁迅的权益被侵犯,几乎所有现代文化名人都曾被冠冕堂皇地剥夺权益。那时,许多政府单位和企业以“鲁迅是国家的”为由,滥用鲁迅肖像、姓名和著作权,周海婴不愿看到父亲的形象被商业化利用,一贯低调的他,终于站出来发声了,出面维护鲁迅先生的权益,引起中国司法界的关注和思考。为爱执着:为什么说周令飞最像祖父 (小标)

周海婴和妻子马新云共生有4个子女,大儿子周令飞从事大众传播工作,二儿子周亦斐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三儿子周令一在日本广播协会北京办事机构担任摄像,女儿周宁与一个日本著名摄影师结了婚,现在是日本阪急交通社中国室负责人。

说起四个孩子,周海婴先生认为,“令飞最像他爷爷,喜欢开玩笑,很幽默,偶尔会搞点恶作剧;个性都比较倔,自己认准的事情,就非要达到目的不可,这是典型的隔代遗传。”细看周令飞,除了头发不是硬直竖立的短发之外,浓黑的眉毛和胡子,还有那逼人的目光,都是鲁迅特有的那种严肃而深邃。只是他个子高,比1米60的祖父足足高出20厘米。

最典型的像鲁迅风度的故事,是下面这一个。

1982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日本留学的女儿周宁给周海婴打来电话,说是在电视新闻中看到大哥与同班的台湾女同学即将完婚的消息。

原来,周令飞在留学期间,结识了班上一位台湾来的女同学张纯华,她的日语基础好,经常帮周令飞补课。两人在交往中,渐渐产生了爱情。

可是,这桩美满的爱情却一波三折。台湾有关方面劝告张纯华的父母,他们说周令飞是“党国”一向最讨厌的鲁迅之孙,这个婚姻不可以。于是,张纯华的父亲急忙召回了女儿,不再放她去日本。无奈,张纯华只好答应父亲不再与周令飞来往,这才获准回到日本继续读书。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开始注意两个的恋爱关系,还有人谣传张纯华是“台湾方面训练有素、善使美人计的女特务”。为此,组织上开始考虑要周令飞中止在日本的学习,并让他立即回国。如有必要,甚至还将不惜采取措施——强行押解回国。

这些信息,周令飞提前知道了。于是,他决定从日本直飞台湾去结婚。上飞机之前,周令飞向媒体发表了声明,一、此举纯粹为了爱情,而没有任何别的企图;二、这事与我父母无涉。

周令飞刚到台北那阵,生活比较艰难,他不说大陆的不是,不接受台湾方面的工作安排。起初,他放弃摄影,当起他岳父开办的百货公司的协理。岳父的百货公司破产之后,鲁迅后人的身份让他找不到工作。

没有办法,周令飞与张纯华买来一台爆米花机,将爆好的米花批发给摊贩。鲁迅的孙子卖爆米花,这又让记者大大炒作了一番。周令飞很不以为然,他说:“靠劳动吃饭,这给祖父丢什么脸?这正是按鲁迅的遗嘱来办的,不做空头的文学家。”后来,他们又开餐厅、办文化公司,慢慢地才创造出蒸蒸日上的文化事业。

1999年,为帮助台湾一家公司策划上海的一个文化项目,周令飞回到了大陆。看到父亲为了维权正在痛苦地孤军作战,周令飞心里很难过。

2002年秋天,周令飞在大陆的事务处理完了,他本该回台湾了,那边的妻女正等着他。但是他却犹豫了。那段时间,父亲不断跟他谈话,“鲁迅精神传承要有人做,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都不搞文化,只有你是学搞传播的,算来算去,觉得应该你来做。” 周令飞陷入两难之中。

做父亲的战友:传承鲁迅精神 (小标)

一天早上,周令飞突然对父亲说:“爸爸,我不走了,我要和您一起传播鲁迅精神。高调维权,普及传播鲁迅精神。”年迈的父亲看了他许久,看看墙上挂着的鲁迅画像,泪光湿润。

当时,有些人说鲁迅已经过时了。但周令飞做的一个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现在还需要鲁迅。父子俩认为,鲁迅精神是活着的,这个时代更加需要鲁迅。

父子俩反复推敲,又花了近四年时间,写出了那篇当时十分震动社会的《鲁迅是谁》的文章。2006年4月,在厦门大学鲁迅国际研讨会上,周令飞代表家属发言:鲁迅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鲁迅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的关系也就显得格外醒目。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时间里,鲁迅受到了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别重视,鲁迅的革命性开始逾越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而得到了特别的强调。以往很多描述鲁迅的文字也把他刻画成了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形象是双眉紧蹙严峻凝重的,思想是革命化战斗化的,没有个性和生活,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这么一个壳,甚至在对这个壳的描述中,也忽略了他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存在,离开了他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文学家这样一个位置。我总觉得这样的鲁迅很空洞,我不认识这样一个鲁迅。”发言完毕,全场鸦雀无声,继尔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那时的周令飞在台湾的经济条件已经不错了,月薪已达4万元人民币,买了房,有了一些存款。他觉得做‘鲁迅’的事,做公益不赚钱也应该不会赔钱吧,没想到,十年间他的钱都搭进去了。他的太太身体不好,早就不工作了,他们只能花老本。为从根本上解决鲁迅文化精神的传播问题,父子俩萌生了成立基金会的想法,用基金会的力量争取更多的支持,来开展公益文化事业。”

2011年4月6号上午,上级部门打电话给周令飞说基金会批了,下午4点他去看父亲。他握着父亲非常无力的手,告诉他这个消息,父亲已经说不出话了,只轻轻拍了拍他的手心。12小时后,第二天4点,他就走了。周令飞相信父亲走的那一瞬间,是欣慰的,他觉得鲁迅的精神生命可以延续了。因为基金会成立了,会举办各项文化活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父亲在住院的时刻,告诉周令飞有三个心愿还没完成,一个心愿就是把1500万字《鲁迅大全集》出了;第二个就是在130周年的时候好好举办纪念鲁迅的活动;第三个愿望是成立国家级的鲁迅文化基金会。

周令飞为此苦苦努力。

终于,2011年出版了《鲁迅大全集》,这是由鲁迅家人全程参与的一项巨大出版工程。

在《鲁迅大全集》里,我们可以看到励志的精神。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他在逝世的前三天为别人的小说写了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写了一篇日记。

在周令飞策划的“鲁迅是谁”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简朴的鲁迅。在生前,鲁迅一直是在大作家的行列里,有着不菲的稿费收入。但他没有像同时代的大作家那样置豪宅买豪车,而是一直过着朴素的生活。

鲁迅还是个爱美会美的人。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之父,曾举办过一个版画讲学班,为后来中国版画的振兴谱写了序曲,也由此培养出赖少其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

他本人喜欢喜欢画画,而且相当地专业。他的绘画体了现代平面设计理念,风格单纯朴素。他对明清书籍中的插画及绣像做过大量的临摹,并从中获得极深的造诣。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徽,就是出自他的手。他还设计了自己的书籍装帧,《朝花夕拾十篇》、《萧伯纳在上海》、《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是传统书装中带点洋气,居然还中西文字并用,在那时就是一种突破。

周令飞的努力,告诉人们,鲁迅精神不止是对恶势力的绝决态度,也是追求并实践高尚高贵高雅的生活方式。“鲁迅是谁”的展览获得巨大成功,三年里累计观众达120万人次。

鲁迅的三代传承:敢爱敢恨,敢笑敢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