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任务是陪伴。而最高境界的陪伴,是“活出孩子钦佩的样子”,在灵魂和精神上足以担当对孩子的引领。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发生类似如下的哲理对话。

父亲:知道吗?当林肯像你这样大时,他可是班上最好的学生。

儿子:知道的,父亲,但他像您这样大时,早已是美国总统了。

看到太多父母,只要求结果,不思考过程;只为孩子设置规则和预期,却少有自我约束和教育。我们可以说这太自私,也可以说是太无知。“家长一心当猪,却要望子成龙”的现象也是有的。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应是审判者,而应该是引领者。希望孩子走多远,你就应该要求自己走得更远;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应该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

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喜欢上看书?”

“你喜欢看书吗?你在家最主要的休闲是阅读吗?你叫孩子看书的时候,自己在干什么?”

“我可不爱看书,我一拿起书就犯困。但是孩子不看书可不行呀!”

我问:“如果我告诉你,你不爱看书就没有资格要求孩子爱上看书;如果我告诉你,为了孩子,你装也要装出爱看书的样子,每天要花点时间在他旁边装模做样的读书,你能够做到吗?”

“那我追的电视剧怎么办?我的牌局怎么办?我的酒局怎么办?我的微信朋友圈怎么办?”

“那你活该!”

并不是说父母必须要在各方面都比孩子优秀,我们希望的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前提必须是,父母无愧于一棵能提炼出靛青的蓝草!事,不必躬亲,但精神上的引领不可或缺。

有个案例,望深思。

小学时,女儿的成绩非常好。我对女儿特别用心,因为我想让他优秀,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并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后,我不但会一直在身边辅导孩子写作业,还会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当,所以,孩子成绩非常好,作业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后,孩子开始住校,结果一年下来,成绩哗哗地下降。于是我们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着她多些学习时间,想利用在家住的这段时间把孩子的学习管好。

但事与愿违,孩子的成绩虽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没有回到从前的样子。跟老师沟通过,老师说孩子没有目标,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好像在为老师和家长学习。学习上主动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去主动预习或复习。

有没有看到,孩子现在的情况也是因为妈妈所致,为什么这么说?就像案例中妈妈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好的背后是什么呢?妈妈一直在帮助孩子、督促孩子、检查着孩子,也就是说,是一个很负责的妈妈形象。从孩子的作业,到孩子的成绩,再到孩子的时间等等,妈妈都事无巨细地照顾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开始住校,离开了妈妈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着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觉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稳、走的直,尽管如他所说,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儿?

孩子太依赖妈妈这根“负责任”的拐棍了。

忽然离开,孩子当然没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没有信心自己走下去。这时候,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于是,赶紧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绩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经不像在小学时那么优秀,为什么?因为孩子已经在撤掉拐棍后不适应的时间太久了,功课已经落下很多。而妈妈又没有去告诉孩子如何在没有拐棍的情况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应该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没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的状态是谁造成的?

还是妈妈。孩子现在也想进步,也想听话,但有很多时间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进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时间放松了自己,再想赶上去,会很费力,所以,有些时候努力后看不到结果,或者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会泄气了。于是,便出现了成绩反反复复的现象。努力一下或者妈妈管的紧些,成绩就上去一点,只要妈妈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弃,就马上下降。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责任感差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上面的案例就是错位的把喂养当做了引领,实际上不是。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呢?这里提供一个方法供借鉴。家长学会放手,让孩子负责自己的事情。

妈妈总是在孩子的左右来来回回,让孩子不明白他应该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现在妈妈应该做的,就是告诉孩子应该走自己的路,因为路是他自己的,学习也是他自己的事。什么时候孩子认同了妈妈的这个观点,接受了这个“没有妈妈和约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观念时,孩子的内力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内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给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悬殊的。孩子的学习就好比在拉车,本来拉车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妈妈总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帮孩子拉着车,孩子觉得不费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这样好的事,他当然就欣然接受了。而当妈妈一旦不再给孩子使力,孩子觉得拉车真是非常费劲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觉得太累了,所以他就会越走越慢,甚至因为落后而耍赖停下来。这时候,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孩子自己拉着车前行,让孩子知道拉车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长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车后,让孩子感觉到妈妈一直是陪伴着自己的,这是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当妈妈发现孩子遇到了一个沟坎,发现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头要妈妈帮助的时候,妈妈就赶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帮孩子顺利跨过这个坎。这时候,孩子不但会非常感激妈妈,会感觉到妈妈的爱和力量,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过这个沟坎。并且也会收获跨越沟坎后的自豪感,从而找到一份自信。这样帮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必须有心的光明。心里有光,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放出光辉,照亮大众在黑暗中前行的路”。这句话放在孩子教育身上一样适用。你的引领要成为孩子心中的一束光,照亮前方未知的路,并且把孩子心中的光点亮。

周六和朋友吃饭,其中有对夫妇带了个 3 岁的小男孩,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我问妈妈,是不是比较少带他出来?妈妈回答:不是,也经常出来的。很明显,孩子缺少的不是出门机会,而是饭桌上的规矩。餐桌上的规矩,来自家庭教育。若干年后,无论孩子是否成才,都很有可能绊倒在缺乏家教的教养上。

希望孩子更优秀,我们必须比他更努力的工作和学习。希望孩子要善良,我们必须比孩子更善良。希望孩子懂得爱你,我们必须比孩子更注意爱的技巧和智慧。希望孩子真诚可信,我们必须比孩子更加的真诚可信。

虽然我们大部分成不了圣人和首富,但关键是要让孩子看到我们的努力和自律!父母事业的成功不一定值得孩子钦佩,但我们的努力和道德自律,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