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

對孩子的成長,父母的任務是陪伴。而最高境界的陪伴,是“活出孩子欽佩的樣子”,在靈魂和精神上足以擔當對孩子的引領。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會發生類似如下的哲理對話。

父親:知道嗎?當林肯像你這樣大時,他可是班上最好的學生。

兒子:知道的,父親,但他像您這樣大時,早已是美國總統了。

看到太多父母,只要求結果,不思考過程;只為孩子設置規則和預期,卻少有自我約束和教育。我們可以說這太自私,也可以說是太無知。“家長一心當豬,卻要望子成龍”的現象也是有的。

教育,是深入靈魂的事,是精神上的紮根和薰染。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應是審判者,而應該是引領者。希望孩子走多遠,你就應該要求自己走得更遠;希望孩子攀登多高,你就應該要求自己攀登得更高!

有朋友問我:“怎麼才能讓孩子喜歡上看書?”

“你喜歡看書嗎?你在家最主要的休閒是閱讀嗎?你叫孩子看書的時候,自己在幹什麼?”

“我可不愛看書,我一拿起書就犯困。但是孩子不看書可不行呀!”

我問:“如果我告訴你,你不愛看書就沒有資格要求孩子愛上看書;如果我告訴你,為了孩子,你裝也要裝出愛看書的樣子,每天要花點時間在他旁邊裝模做樣的讀書,你能夠做到嗎?”

“那我追的電視劇怎麼辦?我的牌局怎麼辦?我的酒局怎麼辦?我的微信朋友圈怎麼辦?”

“那你活該!”

並不是說父母必須要在各方面都比孩子優秀,我們希望的結果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前提必須是,父母無愧於一棵能提煉出靛青的藍草!事,不必躬親,但精神上的引領不可或缺。

有個案例,望深思。

小學時,女兒的成績非常好。我對女兒特別用心,因為我想讓他優秀,就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並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後,我不但會一直在身邊輔導孩子寫作業,還會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當,所以,孩子成績非常好,作業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後,孩子開始住校,結果一年下來,成績嘩嘩地下降。於是我們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著她多些學習時間,想利用在家住的這段時間把孩子的學習管好。

但事與願違,孩子的成績雖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沒有回到從前的樣子。跟老師溝通過,老師說孩子沒有目標,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好像在為老師和家長學習。學習上主動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不會去主動預習或複習。

有沒有看到,孩子現在的情況也是因為媽媽所致,為什麼這麼說?就像案例中媽媽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學習很好,好的背後是什麼呢?媽媽一直在幫助孩子、督促孩子、檢查著孩子,也就是說,是一個很負責的媽媽形象。從孩子的作業,到孩子的成績,再到孩子的時間等等,媽媽都事無鉅細地照顧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開始住校,離開了媽媽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著柺棍走路,一下把柺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覺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穩、走的直,儘管如他所說,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兒?

孩子太依賴媽媽這根“負責任”的柺棍了。

忽然離開,孩子當然沒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沒有信心自己走下去。這時候,媽媽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於是,趕緊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為了孩子的柺棍,孩子的成績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經不像在小學時那麼優秀,為什麼?因為孩子已經在撤掉柺棍後不適應的時間太久了,功課已經落下很多。而媽媽又沒有去告訴孩子如何在沒有柺棍的情況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應該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沒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決心和信心。

這樣的狀態是誰造成的?

還是媽媽。孩子現在也想進步,也想聽話,但有很多時間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進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時間放鬆了自己,再想趕上去,會很費力,所以,有些時候努力後看不到結果,或者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會洩氣了。於是,便出現了成績反反覆覆的現象。努力一下或者媽媽管的緊些,成績就上去一點,只要媽媽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棄,就馬上下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責任感差些,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上面的案例就是錯位的把餵養當做了引領,實際上不是。正確的應該怎麼做呢?這裡提供一個方法供借鑑。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事情。

媽媽總是在孩子的左右來來回回,讓孩子不明白他應該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現在媽媽應該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應該走自己的路,因為路是他自己的,學習也是他自己的事。什麼時候孩子認同了媽媽的這個觀點,接受了這個“沒有媽媽和約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觀念時,孩子的內力才會發揮作用,也就是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內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給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懸殊的。孩子的學習就好比在拉車,本來拉車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媽媽總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幫孩子拉著車,孩子覺得不費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這樣好的事,他當然就欣然接受了。而當媽媽一旦不再給孩子使力,孩子覺得拉車真是非常費勁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覺得太累了,所以他就會越走越慢,甚至因為落後而耍賴停下來。這時候,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孩子自己拉著車前行,讓孩子知道拉車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長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車後,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是陪伴著自己的,這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當媽媽發現孩子遇到了一個溝坎,發現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頭要媽媽幫助的時候,媽媽就趕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幫孩子順利跨過這個坎。這時候,孩子不但會非常感激媽媽,會感覺到媽媽的愛和力量,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過這個溝坎。並且也會收穫跨越溝坎後的自豪感,從而找到一份自信。這樣幫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方式。

羅曼·羅蘭曾說過:“太陽的光明是不夠的,必須有心的光明。心裡有光,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放出光輝,照亮大眾在黑暗中前行的路”。這句話放在孩子教育身上一樣適用。你的引領要成為孩子心中的一束光,照亮前方未知的路,並且把孩子心中的光點亮。

週六和朋友吃飯,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 3 歲的小男孩,席間小孩子一直沒消停。我問媽媽,是不是比較少帶他出來?媽媽回答:不是,也經常出來的。很明顯,孩子缺少的不是出門機會,而是飯桌上的規矩。餐桌上的規矩,來自家庭教育。若干年後,無論孩子是否成才,都很有可能絆倒在缺乏家教的教養上。

希望孩子更優秀,我們必須比他更努力的工作和學習。希望孩子要善良,我們必須比孩子更善良。希望孩子懂得愛你,我們必須比孩子更注意愛的技巧和智慧。希望孩子真誠可信,我們必須比孩子更加的真誠可信。

雖然我們大部分成不了聖人和首富,但關鍵是要讓孩子看到我們的努力和自律!父母事業的成功不一定值得孩子欽佩,但我們的努力和道德自律,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