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看古裝劇,常見這樣的情景:大俠或飛賊伸出一根手指,蘸點口水,小心翼翼戳破人家窗戶紙,偷看屋內情景……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就像這樣

難免給廣大觀眾造成一個誤解,難道古代窗戶都是紙糊的?這種人家弄點口水一戳就穿洞的窗戶,如何抵擋風雨?這種房子能住人嗎?肯定不安全也不溫暖!

其實,在舊時江南民居,除了馬頭粉牆、木格花窗,還有一種奇妙的明瓦窗,不是內家高手,普通人用手指是絕對戳不穿的。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明瓦做窗漏月光

參觀江南園林,總能看到幾扇木格子窗上,保留著殘缺不全的明瓦,天窗也嵌著明瓦,陽光從積滿塵垢的明瓦中投下,昏黃的光線中,無數灰塵上下飛舞。

一度以為明瓦是大魚身上的鱗片,因為周作人的《烏篷船》曾這樣描繪:“……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魚鱗,徑約一寸,頗有點透明,略似玻璃而堅韌耐用,這就稱為明瓦。”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其實,明瓦不是瓦,它是用某些天然材質磨製而成的薄而透光、可覆與屋頂或嵌入窗欞的薄片,曾作為玻璃替代品出現在江南大戶人家窗戶上。

在北方或內地,明瓦是用天然雲母磨片。而吳地的明瓦,則是一種巧妙的手工藝產品——用蚌殼或蠣殼等貝類,打磨成豆腐乾大小、四角略帶園的方形薄片。用來鑲嵌在木格窗戶,或覆蓋在屋頂的天窗上,既能保溫遮風,又透著光亮。

蘇州稱之為“蚌殼窗”或“蠣殼窗”。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明瓦鑲嵌如魚鱗

明瓦的鑲嵌,極為規則和嚴格。鑲嵌時,先要用薄竹片編織成網格,再將明瓦嵌入其中,嵌時尤要講究,要由下往上,一片一片地嵌入竹網,上面一片一定要壓住下面一片,從外面看起來,要像魚鱗一般往下覆,這樣才不易漏雨。完工後再配到門窗外側。最好還是木格花窗,中間都是方格子,與明瓦一般大小,一個窗格嵌釘一塊明瓦,整齊而又美觀。

故在明代,講究的人家都安裝木格花窗。明瓦裝好以後,精雕細琢的藝術花窗,照樣顯露在外,不耽誤視覺享受。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那時的蘇州,人煙稠密房屋連片,明瓦的需求量非常之大,最多時,蘇州曾有四十多家店鋪經營明瓦,道光年間還在閶門外成立了明瓦公所。

晚清以後,外國玻璃開始進口,慢慢取代了明瓦。如今蘇州留有明瓦的建築,只在一些園林古建,或某些古村落裡。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在南京,有一條叫“明瓦廊”的小街

,明代時期工匠按行業聚居,這裡集中了生產、銷售明瓦的手工業者,因而得名。這裡的明瓦是將羊角熬成膠液,和以色彩,稍稍凝固後壓成薄片。這種明瓦可不但可以避風雨、採光,而且可以做成羊角燈。

雖然明瓦薄而透明,但採光度畢竟無法與玻璃相比。可以想見,即使外面陽光明媚,緊閉的室內也只有微微的光線透過木格花窗上的明瓦照射進來,給人斜陽黃昏的感覺,到也別有一番意境。

窗戶紙一戳就破,那你可誤解古人了,他們也有戳不穿的明瓦窗

古代糊窗小知識

1.古代貼窗戶一般用竹篾紙,比較透亮;富貴人家用油浸過的紙,一來防潮、而來透光度更好。《唐宋白孔六帖》記載:“糊窗用桃花紙塗以水油,取其甚明。”

2.舊時建築有簷,雨水不容易淋到。

3.“茜紗窗下,我本無緣。”古代還有一種紗窗,糊的是一層薄薄的紗布。

回聲空想,寫點有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