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可能被“誤解”的傳世名言,你瞭解幾個呢

中華文明五千年,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也在三千年以上。幾千年來,先人們為我們留下無數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名言警句,其中很多已經成為大家經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

但就像《周易》中說的:“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常用和常說的這些話,真的是作者的本來意思嗎?這些老祖宗的話,我們真的理解到位了嗎?不妨來看看下面這十句話:

1、言必信,行必果。

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孔子說的“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是告訴人們要言而有信,行動了就要有結果。

但是實際上孔子還真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話,連在一起理解,才是他真正想表達的。孔子的原話是: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論語·子路》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種人真的是淺薄固執呢!說出的話就一定要做到嗎?萬一你說錯了呢?說錯了還一定要實踐到底,不是錯上加錯嗎!


那些可能被“誤解”的傳世名言,你瞭解幾個呢

孔子也說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他主張做人要有誠信,不輕易許諾,一旦答應了別人,就要認真去做,這才是君子之行。反觀那些成天價把胸脯拍得嘭嘭響、一口一個沒問題的,最後有多少能夠兌現呢!

2、父母在,不遠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論語·里仁》

中國人歷來講究百善孝為先。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道路交通極不發達,通訊方式也很落後,一旦出了遠門,基本上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很難及時跟父母家人聯繫。為了不讓父母牽掛擔憂,最好是守在身邊孝順他們。這也是我們一直用的和說的:“父母在,不遠遊”。

然而現實並不總是那麼豐滿。孔夫子不也帶著一幫學生去周遊列國了嗎?就算孔子的父母早就不在了,那些學生們的父母難道也都不在了嗎?


那些可能被“誤解”的傳世名言,你瞭解幾個呢

孔夫子並沒有自相矛盾,他告訴大家“遊必有方”。不是想走就走,而是有一定的原則。如果是為了正確的目標奮鬥,那就去吧。前提是安頓好了家裡——或者至少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定期給家裡報個信以減輕他們的擔憂,有責任感的人前途才會遠大。

3、後生可畏。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

長江後浪推前浪,時代總是在進步。所以孔子感慨“後生可畏”!但是後生的就一定比先生的厲害嗎?未必。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正常人的平均壽命也就五六十歲,人活七十古來稀。因此孔子接著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一個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什麼成就,就“不足畏”了。

但是如今,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早已超越了七十,四十歲還是青年。華為的任正非不是四十多歲才開始創業嗎?而“中國菸草大王”褚時健則在七十四歲時再次白手起家,開創“褚橙”品牌,名揚天下。

4、學而優則仕。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學而優則仕”,今天多數人的理解就是:學習好的就去當官。

其實不然,“優”在這裡是“有餘力”的意思。夫子的意思是學生們要好好學習,學有餘力了再去做官。更要緊的是前面還有一句“仕而優則學”,不要以為做了官就什麼都知道了,學習不止,進步不止。

“學”與“仕”二者不應對立,而是互相促進的關係。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莊子·養生主》

人生是短暫的,而知識是無窮的。這就是我們平常經常看到的和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被老師們天天掛在嘴上,簡直就是學生們的緊箍咒!

然而這只是莊子所說的話的前半句,而有一天終於看到莊子原文的後半句時,那感覺就像被一道閃電劈中!

後半句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意思是以有限的生命在無邊的知識海洋中遨遊,難道不是很危險的事情嗎。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還要仗著自己那點有限的知識自以為是,那就更危險了。


那些可能被“誤解”的傳世名言,你瞭解幾個呢

有人說莊子達觀,也有人說他消極,但他確實看到了問題的本質:人生不過滄海一粟,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受到挫敗是必然的。人生在世,不能不有所追求,只有認識到了自身的渺小和不足,才能有真正的追求和進步。

6、相濡以沫。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大宗師》

當水源乾涸時,擠在一起的魚們靠吐沫來互相潤溼。但是到了這一步,所謂“相濡以沫”也就成了苟延殘喘。《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並非不同情魚,他用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於一條魚而言,遼闊江湖才是最好的歸宿。

其實《莊子》裡還有一句話,可以作為這一句的註解: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人相忘乎道術”,就需要破除執念,不汲汲於名利,人只有在“自然”的狀態中,才是自由的。

7、獨善其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孟子的獨善其身,本義是提升自身修養,保持個人的道德節操。沒想到後世居然將其演化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式的個人主義處世哲學。

人是社會動物,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再渺小、再平凡的人也需要處理好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否則自身的生存就是一個問題。孟子從來就是一個胸懷天下的人,終其一生孜孜以求的“王道”,正是他為戰國亂世開出的社會藥方。而“兼濟天下”也成為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偉大夢想,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所以,儘管我們都很平凡,偶爾也會像杜甫一樣仰天長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那些可能被“誤解”的傳世名言,你瞭解幾個呢


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

——《孟子·滕文公上》

擁有也意味著責任。對於一個人普通人而言,當他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了“老婆孩子熱炕頭”,他也就有了相對固定的社會座標,會自覺遵循相應的社會規範,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反之則不然,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當一個人一窮二白活不下去的時候,道德和法律對他來說將形同虛設,也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所以一個社會要穩定、和諧,就必須保證其多數成員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生活資料,正如管子所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這是“民之為道”,即適用於普通老百姓的道理和規律。但是,一向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孟子,還講過另一句話: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所謂的“士”也就是“勞心者”,按照他的理想標準,應該是具有高度道德修養、知識水平和使命感的文化人。什麼樣的使命感?兼濟天下。孔子、孟子或者說儒家,從來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到了北宋,大儒張載將其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儒家對自己的理想化定位,很偉大,也很美好。

不過我想,這些“無恆產而有恆心”的人,這些“勞心”的人,到最後——無論“生民”有沒有幸福,世界是不是天平——恐怕他們自己的“恆產”都是少不了的。

9、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今天,“熙熙攘攘”已經演化為形容城市熱鬧繁華的褒義詞,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則形容人們為了利益奔忙不休,帶有貶義。

其實太史公司馬遷的本意並無褒貶,既然千乘之尊的王、萬戶之封的侯、百室之富的有錢人家,尚且不能滿足於現狀,還要不斷追逐利益,那麼平民百姓為了養家餬口而奔波逐利,又有什麼可指責的呢。

10、不求甚解。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很多人在對某種事物或某件事情不是很清楚、但又不想耗費時間和精力去徹底弄明白的時候,往往會用“不求甚解”來為自己開脫。陶淵明這樣的高賢不都是這樣嗎?


那些可能被“誤解”的傳世名言,你瞭解幾個呢

那你真的錯怪他老人家了,他只是不喜歡一字一詞地摳字眼罷了,看了他後面說的就知道了。“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讀起書來是相當投入的,以至於每當對書中要義有所領悟的時候,高興得連飯都忘了吃。

世上“好讀書”的人總是很多,然而真正能夠“會意”的,恐怕就不多了。能夠為“會意”而廢寢忘食者,則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