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改掉這三個不良習慣,有可能會把貧窮傳給自己的子女

富人家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家的孩子還是窮人,這種社會階層的固化未來會越來越明顯。這也是不管多難我們這一代需要實現經濟自立的理由。那麼沒錢沒背景的平凡的我們不想把貧窮傳給下一代的話,要如何做呢?首先需要認識到以前忽視了的那些不良習慣會給我們的後代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系統的瞭解和杜絕這些不良習慣。

第一,習慣性的看電視和玩手機遊戲

身為父母的我們下班後經常以疲憊為由習慣性的打開電視或玩手機遊戲。同時催孩子“趕緊寫作業”,“別看電視趕緊複習功課”。我們需要知道孩子是在父母營造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一天除了在學校上學,幾乎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環境中度過的,所以孩子們很容易直接接受父母的生活習慣的影響。如果父母的大部分空閒時間是在看電視或玩遊戲中度過的話,孩子也可能會有類似的習慣;父母經常在讀書或運動等自我能力提升上下功夫時,孩子們也會產生好奇心,自然而然會學著去做。如同熱衷孩子教育的父母會搬家找好的學校一樣,這類父母很瞭解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不管年齡多少,每個人都公平的享有相同的時間,如何有效利用時間將影響獲得擺脫貧窮機會的多少。據統計,讀書多的人和讀書少的人,年輕時經濟上基本不會有很大差距,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多的人成為富人的可能性會更大。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從簡單的讀書開始,提高我們的時間價值。

第二,沒有經濟觀念的消費模式

沒有經濟觀念的父母很難培養出有經濟觀念的孩子。實際上父母消費過度卻讓孩子節約和儲蓄是沒有意義的。特別是父母雙方都上班的家庭,家長因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較少,為彌補對孩子的虧欠,會給孩子買很貴的玩具和食物,送他們上很好的輔導班。但過度的經濟補償,會給孩子“只要想要啥都能得到”的錯誤認識。作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都能過得富裕,為此父母自身需要更加重視經濟狀況,將節約與儲蓄融入日常生活中,做好孩子的榜樣。持續的經濟教育也是必要的。孩子上幼兒園時,從很小的零錢管理開始,以孩子的名字開銀行賬戶,讓孩子對金錢產生熱愛。讓孩子直接參與經濟活動也是很好的教育方法。通過和孩子一起在舊貨市場賣東西,孩子幫著幹家務活時給零花錢,節日時親戚給的零花錢讓孩子親自存到自己銀行賬戶裡,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瞭解錢的重要性和如何合理支配金錢。

第三,以咱家沒錢為由,不讓孩子實踐,讓孩子守本分

在現代社會,我們進行的大部分活動都需要花錢。旅遊,運動,參加喜愛的活動,學校的學習生活等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是不能實現的。正因為我們的活動受金錢的制約較大,不少父母在孩子要做某些事之前,習慣性地對孩子說“咱家沒錢,所以你不可以做這件事”。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對很多事情懷有好奇心,都想親自體驗一下,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孩子們很可能會過上與父母完全不一樣的生活。但每當孩子對某個活動感興趣時,父母經常會說:“咱家窮,沒錢讓你做這件事”,“爸爸媽媽沒錢給你創造這種條件,你要守本分”這類拒絕孩子的話,結果孩子對錢慢慢的有不好的看法,同時自尊心也會受挫。舉個例子,有的父母把自己學歷不高或沒有好的職業的自卑感暴露在孩子面前。這種失落感會表現為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子女。“如果你不想像媽媽一樣活著,你就得好好學習”,“成為公務員你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等等,這類父母不是鼓勵孩子向多方面發展,而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把自己沒能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去完成。

真要讓孩子過得好,父母就要撇開自卑感和失敗意識,以身作則為自己的夢想全力以赴。父母應減少投入孩子身上的時間和精力,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以實際行動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孩子的發展道路要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和決定,父母要做的只是在孩子旁邊給予鼓勵和幫助。相比物質上的貧乏,精神上的貧窮更難解決。父母如不能傳給孩子可觀的財產,至少應給孩子傳授些在世上立足的智慧和經驗,以及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世界觀,價值觀等。

父母不改掉這三個不良習慣,有可能會把貧窮傳給自己的子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