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可能導致「第九行星」距太陽系越來越遠?

cnBeta


自從前年(2016)兩位美國天文學家提出“第九大行星”存在以來,關於它的消息就一直沒有斷過,雖然至今還沒有發現它的蹤跡,但是它對其他星體軌道的影響對不斷髮現,一些著名矮行星如賽德娜的軌道都受它的影響,隨著探索觀測活動的深入,這顆行星的蹤影或將在不遠的未來被發現。



據推測,這顆可能存在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或者說是地球質量的10倍,比天王星小一些,應該是一顆氣態行星,但是這樣質量的行星引力也很強大了,因此其引力才能顯著影響位於柯依伯帶幾顆"矮行星"的運行軌道。



天文學家們認為目前這顆還屬於假想中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可能處於橢圓形的拉長軌道上,其運行方向與太陽系內的其他行星存在不同,因為行進的方向相反,以至於我們在很長的時間內無法察覺到它的存在,計算認為這顆行星距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為320億千米,遠日點約為1600億千米,而冥王星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59億千米,遠日點約為74億千米,可謂遠遠超過了冥王星等柯伊伯帶天體。



由於運行的軌道較大,這顆未知行星環繞太陽一圈需歷時1至2萬年,而海王星圍繞太陽運行一週需要165年,冥王星環繞太陽一週需要248年,距太陽最近的水星只需要58天。


那麼這顆行星為什麼距離太陽那麼遠呢?實際上分析來看,它很可能不是形成於我們太陽系中的行星,而屬於一個外來流浪者,這是因為太陽系形成時候的物質富集區主要集中在中心,所以太陽形成後,其質量才佔了整個太陽系的99.86%,其他八大行星距離太陽也都不是特別遠,但是這個潛在的第九大行星的距離就太遠了,在它的軌道位置上基本不可能形成如此巨大的行星,像冥王星和賽德娜都已經屬於柯伊伯帶中的大型天體了,然而它們還都沒有我們的月球大。


而且第九大行星也不可能來自於內太陽系,因為基本上沒有可能性是被木星土星等大型天體甩出去的,如果它是受木星引力影響被甩出去的話,那麼受太陽和木星引力的影響,它還會返回內太陽系,然而它卻並沒有返回內太陽系,它的軌道的近日點距離木星也相距甚遠,因此這顆行星很可能是一顆流浪行星,由於誤闖入太陽系被太陽強大引力捕獲,但是由於闖入時的軌道(近日點)就距離太陽比較遠,所以它才會在一個較大的軌道上圍繞太陽運行的。


科普大世界


在太陽系邊緣,像“塞德娜”(Sedna)這樣的矮行星以奇怪的方式移動,這表明一顆“隱藏”的“第九行星”可能潛伏在海王星以外的深空中。 但是新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解釋:小行星等小空間碎片的集體引力可能是造成Sedna等所謂“獨立物體”的行為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相對微不足道的天體也可能是造成恐龍滅絕的罪魁禍首。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得分校的Jacob Fleisig表示:“可能有數以千計的這些(較小的)天體在那裡等待被發現。”他週一在丹佛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會議上介紹了這項新研究 。

Fleisig和其他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發現,這些小天體可以比Sedna等更大的天體更快速地繞太陽運行。

Fleisig表示:“你會看到一堆小天體的軌道到太陽的一邊。這些軌道撞擊到更大的天體,而這些相互作用將會將其軌道從橢圓形轉變為更圓的形狀。”這意味著Sedna的軌道可以從相對正常的狀態轉變為與太陽系分離,因為它與小型天體的重力有很多相互作用。

這些遠處的小行星和其他小物體的組合也可能與潛伏在我們太陽系邊緣上的彗星相互作用,並一次又一次地收緊和擴大它們的軌道。這可能是每3000萬年左右都會拋出致命的彗星雨砸向地球的原因,甚至可能與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