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無用"的魯肅,爲何能代周瑜鎮守荊州?

楊壽強


文|小河對岸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絕對是“忠厚無用”的人物,早期是諸葛亮、周瑜的陪襯,後期又是關羽戲耍的對象。而荊州之地,是曹孫劉三方勢力角逐的焦點。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地處長江上流,乃其門戶要害所在。故而,充當荊州鎮守之任的將領,都是東吳一時最為傑出的英才。那麼,“忠厚無用”的魯肅又如何能接替周瑜鎮守荊州,而在此風口要害之地,既要外抗曹操,又要內防劉備,與虎狼相爭食呢?

《三國演義》是一部尊劉抑曹、弱化東吳的小說,東吳被嚴重地邊緣化,其人才也自然遭受了極大程度的矮化。正史記載中的魯肅,當然不同於《三國演義》中刻畫的魯肅形象。

據《吳書》記載:(魯)肅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好為奇計。天下將亂,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魯肅雖給人一種有儒生的感覺,但漢末三國時期的儒生不同於明清時期的儒生。唐朝以前的儒生都兼習文武,其日常裝束也都是身佩長劍,而有一種遊俠的氣質。自宋朝以後,才偃武修文,儒生也就不再佩劍,而是手搖紙扇附庸風雅,這也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體現。在魯肅的身上,就能體現出遊俠的豪傑之氣,而絕不是今人想象中的那種孱弱書生形象。

演義中的關羽“單刀赴會”,實際上是魯肅單刀赴會,據裴松之引《吳書》註解《三國志》:(魯)肅欲與(關)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趨就羽。

魯肅不但有膽色過人,更是難得的王佐之才,其與孫權的“榻上對”可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孫權曾對陸遜言道:...公瑾(周瑜)昔要子敬(魯肅)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諮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脩檄迎之,子敬即駮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

孫權將魯肅比作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而周瑜在臨終之前也向孫權上書言道:...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周)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魯肅鎮守荊州之時,雖與曹、劉兩方勢力並無大的戰事發生,致使其戰績並不突出,但其軍事才能並不能抹殺。《吳書》對魯肅的評價甚高,而評論道:(魯)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參考史籍:《三國志》等等


歷史聞知社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魯肅是忠厚,但絕對不是無用,《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始終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尊劉抑曹、弱化東吳”。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東吳魯肅變成了一個忠厚老實之人,老實得有些窩囊。身為借荊州的保人,被劉備給下了套,往返奔波,一事無成,還被諸葛亮當成取笑的對象。但這只是《三國演義》的戲說,為了增加小說的可看性,正史上的魯肅可真不是這個樣子的。

魯肅一出場,似乎讓人覺得他像一個儒生,文文弱弱,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東漢末年的儒生與後來的儒生不同,更確切地說,他們是遊俠。一襲長衫,一柄長劍,豪傑之氣頓生。在《三國志》中,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絲毫沒有所謂的唯唯諾諾之氣。而到了《三國演義》中,魯肅變成了忠厚長者,但他的本質卻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史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與吳主孫權的“榻上對”,堪比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他高明的戰備思維和獨到的謀略藝術,令孫權無比佩服。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魯肅,就沒有孫劉聯盟,就沒有赤壁大勝,也就沒有後來的三國鼎立。

在魯肅忠厚的長者外形下,始終是一顆忠義之心,所以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在臨死前極力向孫權推薦了自己的繼任者,他就是魯肅。他知道,只有魯肅才能穩定住孫劉聯盟。剛剛經歷過一場慘勝的東吳,已經經不起折騰了,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魯肅善談論,思維廣,眼光遠,為人正,是不二人選。魯肅繼任後,雖然沒有什麼大戰,卻保證了孫劉聯盟的穩定,為東吳的發展贏得了空間。後來魯肅病死,孫權親自弔孝,足見他對魯肅的敬重。

最後總結一下,魯肅他英武過人,強弓利劍樣樣拿手;他寬厚待人,友瑜親亮左右逢源;他縱橫捭闔,聯劉抗曹三分天下。他的作用舉足輕重,卻往往被人忽視掉,他就是那樣一種人,一個好到骨子裡的好人,好到人們常常會忘記他的存在。


動如脫韁兔


說魯肅“忠厚無用”顯然是受小說、戲劇等文藝作品的影響,事實上,魯肅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不僅眼光很高,是一位戰略型謀士,而且很英勇,“體貌魁奇,少有壯節”,善於騎射,是能文能武的人。

魯肅在江東的資歷並不高,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人馬,只是一名智囊,但周瑜死後魯肅在江東眾多人物中脫穎而出,接替周瑜成為荊州地區的實際負責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魯肅的個人才能突出

《吳書》評論魯肅,認為他“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這段話非常中肯而全面,是對魯肅的總體概括。

魯肅眼光獨到,看問題很準,初次見孫權就提出了與諸葛亮隆中對策基本相同的“頂層設計”,從時間上看比隆中對策提出還要早好幾年。赤壁之戰前,又是他積極倡導孫劉聯盟併為此奔走,當聯盟出現危機時,還是他在益陽城外與關羽單刀相會,維護了聯盟,這些都是有見識、有膽略的表現。《吳書》還評價說“

周瑜之後,肅為之冠”,這是孫權一定要重用他的根本原因。

孫權覺得魯肅用起來很順手

孫權說過一句話:“孤亦子敬英爽有殊略,孤始與一語,便及大計,與禹相似,故比之。”遇到關鍵時刻,跟魯肅只需要三言兩語,孫權的想法就能被魯肅及時掌握,馬上去落實,這樣的下屬當然用起來很順手。

魯肅的忠誠也讓孫權感到滿意,赤壁之戰前張昭等人幾乎眾口一詞地主張投降,只有魯肅堅持不降,鼓勵孫權一戰,關鍵時刻能看清一個人,孫權通過這件事對魯肅也更加信任。孫權評價魯肅:“此天以卿賜我也。”在孫權眼裡,魯肅不僅能力突出,而且絕對可靠,沒有理由不重用。

周瑜對魯肅竭力推薦

魯肅得以投奔孫權,是周瑜大力引薦的結果,二人很早便有交往,當時周瑜任居巢長,魯肅是一個大財主,周瑜請魯肅資助一些糧食,魯肅家裡有2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3000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手指其中一倉相贈。

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眾不同的人物,“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赤壁之戰,孫權命魯肅協助周瑜,二人共同為打敗曹操建立了功勳。有長期的友誼和共事基礎,周瑜對魯肅的感情很不一樣,周瑜臨終前給孫權寫信說“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還說魯肅“臨事不苟”,也就是有主見,不會無原則地附和,這些也是促使孫權重用魯肅的重要原因。

孫權從戰略考慮重用魯肅

魯肅始終重視孫劉聯盟,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在如何對待劉備一事上,周瑜、呂蒙、陸遜如果是鷹派的話,魯肅就是一名鴿派。

對孫權來說,用鷹派還是用鴿派取決於不同時期的戰略需要,赤壁之戰後孫權的實力仍有限,曹操方面的壓力仍然很大,仍然需要與劉備聯合起來對付曹操,這時就需要用鴿派,以魯肅接替周瑜剛好符合這一時期孫權的整體戰略。


南門太守


這是三國演義對魯肅的最大矮化,魯肅我覺得是三國裡面比周瑜還要厲害的人物。坦白講,三國演義裡面對魯子敬矮化真的是非常厲害,把他塑造成一個忠厚的長者,微微諾諾的,似乎就是被諸葛亮提著鼻子走的老好人。

但是三國志裡面記載的魯肅不是這個樣子的。聯合劉備是魯肅提出來的,魯肅主動跟孫權說,我們要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然後帶著諸葛亮去遊說孫權,所以連吳抗曹應該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後來魯肅力主孫權同意劉備統治荊州的要求,當時曹操聽到之後正在寫字,筆都掉了。可見魯肅的眼光。有人說這是魯肅最大的敗筆賣國。真的這樣嗎,不對。孫權也不會說魯肅的長處,具體的我有沒有寫過文章還是問答我忘了,反正你們自己去找吧。寫過太多的文章。

後來魯肅單刀赴會,向關羽討要荊州,別以為柳樹是一個敦厚的長者,魯肅其實是一個會武藝的富商,他的戰略眼光是被孫權推崇。


知常容


魯肅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的形象可能是“忠厚無用”的,但在歷史上絕對不可稱為“無用”,他可以稱得上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之一,是真真正正的王佐之才。他可以被稱為在《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人。

魯肅出身於富裕家庭,在亂世中豪傑並起、土豪鄉紳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魯肅則散盡家財,接濟窮人,廣結賢者,這其中就包括東吳名帥周瑜,

歷史上的魯肅並不是電視劇中的文弱形象,他處事果斷,勇猛過人。他早年為躲避戰火,舉家遷到了袁術的地盤,他也應邀來到袁術手下做事,但他看到袁術集團法度廢弛、腐敗嚴重,難以成大事,便舉家遷走,去找好朋友周瑜。袁術聽聞後,害怕這樣的有才之人落入他人之手,急忙派兵去追。魯肅見追兵後,向他們說:“你們把我抓回去也得不到賞賜,為什麼要強迫我呢?”同時魯肅命令士兵將盾牌立在地上,自己搭弓,一箭將盾牌射穿。這些士兵絕對他說的有道理,再一看估計自己也不是個,就退去了。

魯肅隨周瑜投奔東吳後,孫權十分重視魯肅的才能,再給魯肅接風洗塵的宴會結束後,偷偷的把魯肅留下“合榻對飲”,魯肅和孫權來了個東吳版的“隆中對”,可以說東吳政權的發展路線是魯肅一手製定的,其能力和見識十分的深遠。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提出孫劉聯盟,但這一提議本是由魯肅提出的。

當時荊州劉表病死,曹操有南下奪取荊州、剿滅東吳之心,魯肅希望能夠聯合劉備和劉表的兩個兒子,抵抗曹操,完成其“兩分天下”的戰略意圖。但沒想到,劉表的兒子已經降曹獻出荊州,劉備也準備渡江南撤。當時的劉備想要去投奔好友蒼梧太守吳巨。魯肅當機立斷,找到劉備,向他詳細的介紹了當前的形勢和東吳的力量水平,並提出孫劉聯盟。劉備決定聯盟。還有個有趣的小插曲。魯肅見到諸葛亮在一旁,便對他說:“我是你哥哥的朋友。”諸葛亮一聽,兩人馬上就交上了朋友。這才有了諸葛亮和魯肅同去東吳。赤壁之戰中,魯肅堅決支持抗曹,為周瑜出謀劃策,贏下了這一場名傳千古的戰役。他也是聯合抗曹戰略方針的守護者,劉備取了益州之後,孫權索要荊州無果,十分惱怒,派呂蒙奪取荊州,劉備也派出關羽鎮守,雙方劍拔弩張。魯肅怕孫劉聯盟因此破裂,曹操有了可乘之機,便邀請關羽談判,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單刀會”。但並不像小說中所描寫的“鴻門宴”,為了孫劉聯盟,魯肅自然不可能殺劉備的好哥們,關二爺挾持魯肅全身而退也就不存在,雙方最終商議評分荊州,孫劉聯盟得以持續下去。

題中“魯肅為什麼能代替周瑜鎮守荊州”,魯肅不僅僅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還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鎮守荊州綽綽有餘,

小編認為,在綜合戰略方面,在政治、軍事、外交、戰略等方面都十分傑出,而且還有一定的武力值的魯肅,是周瑜、張昭等人難以比擬的。但在小說和電視劇中,魯肅的形象是最多算是一名忠厚的謀士,是夾在周瑜和諸葛亮之間的陪襯。才會導致人們會對魯肅有“忠厚無用”的看法。魯肅本是一代東吳名將,被改寫成如此形象,與他的成就著實不符,實在是冤吶。


含涵說事


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定是嚴重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首先,魯肅不是“忠厚無用”,再就是他不是“代周瑜鎮守荊州”而是周瑜死後成為東吳的三軍統帥。下面說一下魯肅的政治眼光和謀略水平。魯肅的政治眼光是敏銳的,對當時天下大勢的分析是非常清醒和正確的。東漢未年,軍閥混戰,諸侯割據,各霸一方。在這種形勢下,魯肅把自己的家產分給窮人,結交名士,並拿出一半支持當時並不看好的周瑜。當時頗有勢為的袁術千方百計地拉攏他,但他看清了袁術“不足與立事”的本質,及時投奔了東吳。他向孫權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提出取荊州、取益州,以長江天險據曹操,以圖天下大業的構想,可以說他的政治藍圖早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在軍事謀略上,他的戰略眼光是很高的。赤壁之戰前,是他最早力排眾議支持孫權抗曹的,隨後又是他竭力促成孫劉聯盟,在戰役指揮上協助周瑜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主張借荊州是他為維護孫劉聯盟,合力抗曹這個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要看成他無能的表現。這一點孫權和周瑜心裡都很清楚。曹操也看得很清楚。《三國志》說:“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知道魯肅的厲害了吧!周瑜臨死,寫信給孫權“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孫權也認為當時只有魯肅才能“代瑜領兵”。而且實踐也證明了魯肅的才能。魯肅之於孫權好比諸葛亮之於劉備,郭嘉之於曹操。這不是吹他,而是孫權自己說的,“天以卿賜我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