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田芳去世,傳統評書藝術如何再生

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單田芳的評書以鮮明的大眾化語言特色獲得了人們的喜愛。有人統計,每7箇中國人裡就有1個聽過他的評書。(《人民日報》9月12日)

單田芳去世,傳統評書藝術如何再生


在中國,不知道單田芳先生名字的人恐怕不多。他獨特的嗓音一出現,就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他的評書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齡的界限,陪伴了從30後到90後的幾代中國人。他的評書,有錄音記錄的就有100多部,我們今天依然可以從這些錄音中繼續領略他的語言魅力,進入“一張嘴縱橫古今”的評書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單田芳並沒有離去,他的生命在藝術中獲得了永生。

可是,一個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不斷豐富,特別是在網絡時代,評書藝術漸漸小眾化,廣播評書的聽眾已經越來越少,曾盛極一時的電視評書欄目也已停播多年。和許多傳統藝術一樣,評書藝術面臨著如何再生的問題。

單田芳去世,傳統評書藝術如何再生


其實,評書依舊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現在網絡上不計其數的、動輒點擊量上百萬的有聲故事節目便可視為類評書的藝術形式。可評書既然是傳統藝術,必然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核心形態。保留這種獨特性,便需要傳承。傳承是傳統的形式,傳統依靠傳承來表達、傳遞、延續,一代代口耳相傳、薪火相承。

傳承並不只是拜師學藝、進門入派,更需要傳承人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傳統的意義,從內心深處認同、服膺、理解傳統的一些原則和理念,從情感上親近傳統的核心形態和表達形式。不然,所謂傳承就只是表面上的一種形式、一種貌似後繼有人的表演而已。思想和情懷才是傳統再生的主要條件。包括評書在內的傳統藝術的再生,主要是藝術思想的再生、情感的再生,其次才是藝術和技藝的再生。

單田芳去世,傳統評書藝術如何再生


當然,評書藝術的更新和再生,並不是一味地面向過去,更要面向未來。在這方面,單田芳先生可謂表率。他從茶社開始說書,一直說到體育場、電臺、電視上,作品還改編成電視劇《白眉大俠》,開創了評書歷史上的不少先例。

不過,形式創新只是一方面,最關鍵的還是內容創新。過去的評書藝人,講究父一輩子一輩,一切都是口耳相傳。而單田芳先生則發現《英烈傳》中很多地方不符合史實和邏輯,為了讓故事保持吸引力和邏輯,他就動手改編。他還注重從其他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借鑑長處。單田芳先生還改編了很多現代作品,比如張作霖、張學良題材,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合理演義,甚至還有外國題材的評書。

沒有傳承就沒有基礎,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斯人已去,評書藝術如何重現繁華、超越從前,還需要一代又一代評書先生的付出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