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接上)


劉別謙的影片不但在德國取得了巨大成功,還受到國外片商的注意和歡迎,先後在維也納、蘇黎世、羅馬、巴黎、倫敦等地上映,後來美國也買了他許多影片的放映權。

《杜巴里夫人》是戰後德國出口到美國的第一部影片。當時的美國民眾對一戰的罪魁禍首德國尚存在反感情緒,因此在美國放映時片名更改為《受難記》(Passion),演員名字也做了更改,還有意隱匿了出品國名。只有女主角波拉·尼格麗由於是波蘭人,被另眼看待。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杜巴里夫人》

《杜巴里夫人》一經上映,就造成轟動,評論界盛讚劉別謙拍攝大場面的才能,稱他是“歐洲的格里菲斯”。此後,劉氏的《安娜·博林》(Anna Boleyn,1920)、《卡門》、《祖母倫》等,也冠以新名,陸續在美國上映。劉別謙為德國電影打開了通往國外市場的大門。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卡門》

劉別謙在德國拍攝的這些歷史影片,其實和往日盛行的史詩片或歷史片大有區別。劉別謙曾這樣談到自己的歷史片:“在我的歷史與古裝影片中,《卡門》、《杜巴里夫人》與《安娜·博林》是最重要的。在我看來,這幾部影片的意義在於,它們都與當時備受歡迎的意大利派大型影片截然不同,那些意大利影片都帶有一些大型歌劇的味道,我卻與之相反,試圖脫去那種歌劇的味道,把我的歷史人物人性化。對我來說,人物微妙的內心活動與群眾的運動同樣重要,於是我試圖將這兩者融合在一起。

因此劉別謙又被看作是一個“從人性的角度表現歷史的導演”他所展現的並不是真正的歷史,他所追求的也不是歷史的真實,只是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下,發生在王宮裡的個人軼事秘史,是一種首先通過服裝與佈景而不是史實加以展現的歷史。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安娜·博林》

於是,在這種安排下,《安娜·博林》成為一部帶有濃厚色情色彩的表現英國曆史的影片,《杜巴里夫人》將法國大革命描寫成路易王宮裡個人嫉妒的一種結果。對此,德國著名影評人洛特·H,艾斯納曾寫道:“對於劉來說,歷史只是身著以前時代的服裝所拍的影片,而不是其他。……這位天生的觀察家——好萊塢在這方面並沒有教給他什麼——在古裝片裡感受到了一種把某個多情善感的愛情故事與人民群眾轟動一時的造反,或與某些可供利用的歷史事件加以混合的巨大可能性。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如論如何,劉別謙電影接二連三的成功,終於引起美國人的興趣。1921年12月,劉別謙應美德合營的歐洲電影聯盟公司(Europaeische Film—A—llianz,簡稱EFA)之邀,拍攝了一部以古代埃及法老王宮裡的愛情悲劇與獨裁統治為題材的歷史片《法老王的妻子》(Das Weib des Pharao),亦大獲成功。之後劉別謙應邀訪美,一個月後,返回德國。1922年初,他拍攝了室內劇《火焰》,這是他在德國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法老王的妻子》

從1913年涉足電影,到1922年的《火焰》,劉別謙在德國共參與拍攝了大約49部影片,其中38部由他執導,其餘則由他出演或參與編劇。

1923年,電影明星瑪麗·璧克馥赴美,邀請劉別謙到好萊塢執導由她主演的影片《羅西塔》(Rosita)。雖然影片獲得成功,但細膩含蓄的“劉別謙筆觸”並不合瑪麗·璧克馥的口味,她聲稱《羅西塔》是她最失敗的作品。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羅西塔》片場照

此後,劉別謙就在好萊塢紮下根來。他也是第一位踏足好萊塢的德國導演。

1924年,他執導的(The Marriage Circle)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在好萊塢掀起一股旋風,也得到評論界的高度讚賞。從此劉別謙專注於歐陸風情的愛情喜劇片,他獨有的“劉別謙筆觸”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名詞。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迴轉姻緣》

他此後導演的影片《三個婦人》(Trois femmes,1924)、《被禁止的天堂》(Forbidden Paradise,1924)、《少奶奶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925)、《笙歌滿巴黎》(So This Is Paris,1926)、《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in Old Heidelberg,1927)等,都著重影像與觀眾的感官聯繫,展現了他強烈的個人色彩。

其中,《少奶奶的扇子》被認為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影片改編自奧斯卡·王爾德的劇本,影評人安德魯·薩里斯甚至認為這部電影提升了原作(“真令人難以置信”),它拋棄了王爾德那些與情節基本無關的格言警句。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少奶奶的扇子》

1927年,有聲電影的誕生成為電影史上的重大事件。與那些抗拒聲音的使用、維護傳統黑白電影技藝的大導演不同,劉別謙用一系列音樂喜劇迎接聲音的出現《璇宮豔史》(The Love Parade,1929)、《賭城豔史》(Monte Carlo,1930)、《駙馬豔史》(The Smiling Lieutenant,1931)、《紅樓豔史》(One Hour with You,1932),這四部歌舞片將19世紀末歐洲流行的輕歌劇引入了電影,給經濟蕭條時期的美國及歐洲觀眾帶來了歡樂,成為當時的賣座影片。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駙馬豔史》

從20年代開始,劉別謙的影片也出品到中國,上海愛普廬影戲院1924年12月公映《迴轉姻緣》,轉年2 月又推出《三個婦人》,深受影評人稱讚。周劍雲在《評〈三個婦人〉》中寫道:“歐美影片,以佈景宏麗、演員眾多、服裝新奇炫耀於人者多矣,此類影片,雖亦足以取快一時,令人佩其魄力之雄厚,然而觀後思量,殊無回味,以視《三個婦人》與《巴黎一婦人》以思想制勝,以情緒動人,不取鋪張,專事白描,而能紆迴曲折,耐人尋味者,焉能同日而語,兩片寫人類心理,鞭闢入理,針針見血,各有意境,未容軒輊,是真劉卓兩氏思想之結晶,銀幕藝術之上品,取以為鑑,足資研究,凡從事於影戲事業者,皆當不厭百回看也。”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劉別謙的喜劇歡樂又通俗,在上海大受歡迎,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電影人和電影愛好者。

有聲電影出現後,《璇宮豔史》、《駙馬豔史》、《紅樓豔史》、《天堂裡的煩惱》(Trouble in Paradise,1932,舊譯《真假戀愛》)、《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1934)等,也陸續來到中國。人們對《璇宮豔史》簡直愛到狂熱,名伶薛覺於1931年將此片改編為同名粵劇,之後又拍出同名電影。國泰電影公司於1957年再次拍成同名電影,都極為賣座。

每一個影迷,或早或晚都會愛上劉別謙(中)

國產《璇宮豔史》(1957)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