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真假老师》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最近几年的春晚都没完整地看过了,感觉自己年纪大了,不喜欢熬夜了。再者,确实很少有节目让人眼前一亮,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看了还想再看。

小品《真假老师》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主旋律当然要有,但过分强调了就偏离了春晚的初衷——欢欢喜喜过大年。太雅了,没了俗,就有点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了,就有点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了。言归正传,回到《真假老师》这小品上来。第一,家访确有必要,但实施困难,操作起来容易引起误会。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是缺一不可,紧密联系的。家庭教育摆在首位,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人成功成才的关键因素。一个人在家的表现绝对是真实的自然的,在学校拘泥于集体、规则,还是会伪装的。家访的主要目的是家校沟通,更真实地了解一个学生。

小品《真假老师》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但现在要家访,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兼顾到不太现实。老师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家太远,父母又长年在外,家访不一定能实现。再者,吃饭、收礼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第二,留守儿童现象绝不是农村才有,城市也普遍存在。小品中的父母就是在国外做生意的。有些小城市的去大城市打拼,有些大城市因为成本高生活压力大,父母双方都要上班,孩子缺少管教和关爱。我的原则是,没条件就别生孩子,没条件生两个就先把一个搞好。生而不教,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缺乏陪伴,其实是对孩子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孩子绝不是玩偶或宠物,不喜欢没时间的时候就丢在一边,不管不问。

小品《真假老师》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第三,孩子撒谎自然不对,但背后的原因更值得反思。为了骗老师请钟点工扮演母亲,为了骗爸爸,又请钟点工扮演老师,可惜,分身无术,穿帮是必然的。骗人自然不对,但背后的原因更多是无可奈何。好比,考试之后,孩子不愿意告诉家长真实成绩,一方面确实没考好,另一方面,父母太在意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太在意那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忽视了孩子付出的努力和成长、进步。我们要全面地欣赏地看待孩子,少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

小品《真假老师》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启示


匆忙的父母们,挣再多钱孩子耽误了都是得不偿失的,打拼的同时别忘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