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被人置於死地,卻因生死仇敵一句話而倖免於難

流亡國外十九年的晉國公子重耳終於等到了復國即位的機會。這個轉機緣於他的弟弟晉惠公在位十四年後壽終正寢。

其太子圉即位為懷公。他年幼德薄,難以服眾。重耳雖流亡在秦,但德才兼備,聲望素著,得到國內多數實力派大臣的竭力擁戴。他們暗中派人與重耳聯絡,約為內應,助其復國。

一場危機四伏,暗藏兇險的王位之爭就此開端。

重耳外倚強秦,內靠權臣,以壓倒性的優勢,終於回到闊別已久的晉國,即位為王,是為晉文公。他侄子懷公見勢頭不對,望風而逃。

顯然,懷公的存在,始終是一個威脅,一個對晉文公合法性的巨大威脅。幸而,晉文公派出的殺手十分精明強幹,一路追蹤,終將懷公殺死在逃亡途中,並帶回了首級。

後患永絕,晉文公長長的抒了一口氣。殊不知,一股逆流正暗中湧動,繼而澎湃潮漲。危險正潛滋暗長,步步逼近。

這股逆流來自晉惠公生前的寵臣呂省和郤芮。

晉文公被人置於死地,卻因生死仇敵一句話而倖免於難

此前,他們強烈反對迎立晉文公,只是拗不過多數大臣的意見。眼見文公即位已成事實,反對票顯然無效,他們才不得不表示臣服。

作為晉文公的公開反對者,他們時時感到不安。懷公之死,更令他們驚恐不已,擔心晉文公秋後算賬,清除異己。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絕地反擊。呂省和郤芮要趁晉文公立足未穩,來個先下手為強。

晉文公被人置於死地,卻因生死仇敵一句話而倖免於難

作為前朝重臣,他們深耕多年,朝野上下,黨徒眾多。經過一番密謀,謀劃出縱火焚燒王宮,趁亂殺死晉文公的計劃。

這是背水一戰,出不得半點差池。呂省和郤芮決定傾巢而動,盡銳而戰。

他們尤其倚重前朝得寵的宦官履鞮。因為他不僅勇武有力,而且是晉文公的生死仇敵,曾先後奉晉獻公、晉惠公之命,二次追殺過晉文公。

若論與文公的宿仇之深,宦官履鞮更甚於呂省、郤芮。偏偏正是這個生死仇敵,一句話救了晉文公。

此時,我們不得不佩服履鞮深識時務且識人如炬的眼光。

他看出晉文公深受愛戴,豁達大度,絕非凡俗之君,於是,作出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大膽決定——向文公投誠,以贖前罪。

他悄悄地來到王宮,請求拜見晉文公。文公聽到履鞮之名,馬上想起了他那明晃晃的、耀眼的大刀,正是這把大刀差點兒要了自己的命,不禁一陣寒慄。

於是拒而不見,並派人傳話,斥責履鞮說:“當初,你的大刀是何其鋒利啊!必欲得我人頭。虧我逾牆而走,你砍下了我的衣袖口。之後,我避禍於狄國,你奉惠公之命再度追殺。給你三天期限,你卻只用了一天就趕到了狄國,又何其速也。你反躬自省,不覺愧心嗎?”

晉文公被人置於死地,卻因生死仇敵一句話而倖免於難

​履鞮無路可退,只得通過使臣向文公隔空喊話:“我忠心事奉君主,所以才得罪您。現在您已回國即位,成為新的君主,我一心為君的態度一以貫之,不會改變。只是您剛回國,人心難測,不一定沒有反對您的人。況且管仲曾射中桓公衣鉤,但桓公毫不計較,任用管仲,終成霸業。現在我有重要事情向君主您報告,您卻不接見,只怕大禍將至啊。”

晉文公本是一個絕頂聰明寬容的人,聽了這番話,馬上接見了他。

履鞮便將呂省、郤芮的陰謀一一呈上。文公知道作亂者黨徒甚多,擔心自己回國不久,被人出賣,為了萬無一失,他換裝潛行,悄然來到王城與秦王會面,他行蹤非常隱秘,晉國無人得知。

晉文公被人置於死地,卻因生死仇敵一句話而倖免於難

​三月乙丑日,呂省、郤芮果真謀反,焚燒王宮,但晉文公早已不在此處。呂省、郤芮見陰謀失敗,便領兵出逃,後被秦繆公誘殺於黃河邊。

呂省、郤芮之亂,事起倉卒,且以暗攻明,必欲置晉文公於死地而後已,如果不是他寬容大度,化生死仇敵為生死之交,只怕難以倖免。由此觀之,晉文公真乃雄略之主,能成為春秋霸主,實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