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第六篇 三星街往事

地名绝对不会是凭空而来,它多少会记录当地的一些过往和历史。每个地方它的地名都有它的故事,有各时期的特色。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更应了解,不要有外地的朋友问你,来个一问三不知就不好了。

三星街这条长不过300米的小街,在很多泸州人的记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平凡得有些不起眼,却浓缩了泸州近百年来的沧桑变化,有着一段坎坷的街史。它的历史,就是泸州历史的缩影,它的兴衰变幻,耐人回味。随着国窖大桥的建成,老街原貌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我们依然可以讲述它的故事。

在讲之前,我先来一组没有建设国窖大桥之前的图片,大家还有没有记忆,是不是回到你儿时的年代,可惜的是,更早的照片笔者没有找到,希望有的友友可以分享给我八十年代的三星街或者更早以前,不胜感激。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泸州城次干道和三星街的交叉,解放前叫“南门口”。南门口其实没有城门,它只是民国时的军阀杨森改造泸州城市时,打开城墙所形成的街口。从南门口向南,通向铜码头和永丰桥;北面,前清时是高高的石梯,学政衙门设在这里,人们叫它“学坎上”(民国年间办学堂,女学会、育群女中和南城小学,都在这街上);南门口往东,是杨森修建的新马路,写道这里泸州很多百年以上的香樟树,也是他老人家种的,这个人对泸州我个人觉得功德无量;好闲话收回来,西面,就是现在的三星街。三星街西段的路基,是明清年间的城墙。城墙外,当年是狭窄的小巷,叫做“上营沟”。上营沟尽头处,才是泸州城的南门。(可惜笔者没有以前的图像资料有点可以,希望有图朋友分享)

在泸州的历史学家和民间文化专家赵永康老师和陈鑫明老师,两位曾经做了很多研究,目前我们很多资料都是这两位老师收集保留下来的,应该感激他们的付出和记录。

据说早在清朝,三星街是泸州城内南门内沿城垣下的一角,是一条不起眼的陋巷,连个街名都没有资格,人称南角头。当时这里是穷苦人家破产后,变卖旧物破烂的场地。到了清末,由于这条街接连出了高氏一门三进士(高树、高寿、高 木丹(这是一个字)),修建了富丽堂皇的大夫第宅院,一时人杰,所以地灵了,于是人们借吉星高照之含意,取名三星街。

此后,人们便希望此街能给人带来幸福生活。谁知岁月流逝,这里非但没有福星降临,还渐渐形成了“人市”,一些不法人贩子在这里干起了买卖人口的勾当。当时沿街缓坡西上,有家小吃店,经常住着外地来的人贩子,店家怕惹来官司,不敢取店名,便挂块无字白招牌作为记号,这就是现在“白招牌”街名的由来。因为这条街渐成市场,卖儿卖女,家破人亡,倍感凄凉,于是这里渐渐被百姓唤为“伤心街”。直到人市迁走,三星街才慢慢恢复本名。然而,1943年,日机奔袭川南,一阵狂轰乱炸,三星街房屋倒塌,原沿街南侧城墙下原有的防空洞也坍塌了,伤亡数十人,遭受的破坏极为惨重。

解放初期,泸州城的南门还在,差不多有10米进深,只是没有门扇可供上锁。进南门向东,一条窄窄的小巷通向南门口,叫做“南角街”(也叫“南角头”),长约二十余米。人民政府把它和三星街拓宽并且连成一气,就成了现在的“三星街”,不过据说还能看到部分残留的城墙垛子。当时的泸州是川南行署所在地,经济相对繁荣,居民安居乐业。但三星街较为偏僻,总的来说是条陋巷。居民生活简朴单调,每天要挑着水桶去江边打水,做饭要烧柴火,路边也没有现在的行道树。遇到大太阳天,就只有顶着烈日行走。晚上也是黑漆漆一片,没有路灯。

进入七十年代,三星街开始逐渐热闹起来,住家户增多,大人小孩欢声笑语,为这条街增加了不少人气。当时已经有了公交车,5分钱一个人,但实际上不算便宜,因为当时的人均月工资也只有几十元。夏天,居民们摇着扇子点着蚊香过日子,冬天就只有缩在被窝里取暖。马路上跑的车也多了起来,但大多是解放牌货车。据原来住在三星街的居民彭树珍回忆,她在南城上班,每天就搭同厂工友的自行车,从三星街骑行到南城能节约一点时间。当时三星街街口上有个水龙头,附近居民每天排队提水,水票卖1分5厘一张,做饭的燃料就是煤球,卖煤球的地方就在三星街原老窖曲酒厂门市处。

改革开放以后,三星街变得人声鼎沸。原来高不可攀的大夫第,改为教师进修学校(如今这里已经没有),泸州的老师们都来这里充电,吐故纳新,八十年代又修起了当时泸州的第一高楼:广电大楼。进进出出的人们,为这条街带来了新的生气。当年我们仰望这座当时的泸州第一高楼,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也拆除了。

泸州民间故事集从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随着时光流逝,这条街上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摆小摊卖凉面的、点心店、药店以及一些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门市,都开了起来。沿街也载上了多株小叶榕,枝繁叶茂的树木,每逢春季绽放新绿,为城市增加了许多亮丽色彩。记得小学的时候周边很多茶馆,放映录像带,那时候我们放学就在茶馆外守到看香港的老电影,还有几个台球室和电子游戏街机室,耍高兴了,忘了回家,回去又是一顿暴捶哈哈,满满都是回忆啊,可惜没有留存照片。

在1990年四川的大洪水,让泸州三星街附近的营沟头经受了一次洪水的考验。据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回忆,那次大洪水,望江大厦的底楼都被淹没了,现在国窖广场的地方是一片汪洋,无奈之下,有人划着小木船过街。我依稀还有一定印象

1992年,五味轩在三星街街口开了第一家店,这家店推动了三星街的繁荣,带旺了人气,居功甚伟。时日一久,远近客人都知道,在泸州三星街有家好吃的五味轩。也有人说,这里实际上已经算不上三星街了,五味轩所在的街应为新马路。不过,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杨玲兰介绍,这条小街本来没有名字,随着城市建设扩宽街道,三星街向下延伸,这里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为了三星街,因此后来就正式命名为三星街了。五味轩做大以后,也将店名命名为三星店,因此,众多市民也就接受了这里就是三星街一部分的事实。而国窖广场的修建,更为三星街的改头换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现在也搬迁了,因为修国窖大桥。

在泸州还是曹锡森当市长时期,温永盛的第十三代传人温祖蓉,在市政协会上交了一份撤迁营沟修国窖广场的提案。营沟头居民所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漏水过风,居民们积极支持搬迁,政府与百姓形成了共识,撤迁营沟得以实施。2001年10月,在营沟头的地盘上建起了绿草茵茵的国窖广场,营沟头从此便在泸州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国窖广场,助推了三星街的繁荣,每有外地客人慕名来到酒城,三星街国窖广场就成了这个城市最直观的一张名片。

再到后来开始准备建设国窖长江大桥,三星街才开始彻底的拆迁工作,如今的三星街几经变迁,依然是泸州最有名气和记忆的地方之一,这里与天下第一窖国宝窖池群相邻,我想未来肯定会更加繁荣和美酒飘香.

明日继续更新,泸州古代的历史年表记,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去,欢迎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