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第六篇 三星街往事

地名絕對不會是憑空而來,它多少會記錄當地的一些過往和歷史。每個地方它的地名都有它的故事,有各時期的特色。如果你是土生土長的瀘州人,更應瞭解,不要有外地的朋友問你,來個一問三不知就不好了。

三星街這條長不過300米的小街,在很多瀘州人的記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平凡得有些不起眼,卻濃縮了瀘州近百年來的滄桑變化,有著一段坎坷的街史。它的歷史,就是瀘州歷史的縮影,它的興衰變幻,耐人回味。隨著國窖大橋的建成,老街原貌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講述它的故事。

在講之前,我先來一組沒有建設國窖大橋之前的圖片,大家還有沒有記憶,是不是回到你兒時的年代,可惜的是,更早的照片筆者沒有找到,希望有的友友可以分享給我八十年代的三星街或者更早以前,不勝感激。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瀘州城次幹道和三星街的交叉,解放前叫“南門口”。南門口其實沒有城門,它只是民國時的軍閥楊森改造瀘州城市時,打開城牆所形成的街口。從南門口向南,通向銅碼頭和永豐橋;北面,前清時是高高的石梯,學政衙門設在這裡,人們叫它“學坎上”(民國年間辦學堂,女學會、育群女中和南城小學,都在這街上);南門口往東,是楊森修建的新馬路,寫道這裡瀘州很多百年以上的香樟樹,也是他老人家種的,這個人對瀘州我個人覺得功德無量;好閒話收回來,西面,就是現在的三星街。三星街西段的路基,是明清年間的城牆。城牆外,當年是狹窄的小巷,叫做“上營溝”。上營溝盡頭處,才是瀘州城的南門。(可惜筆者沒有以前的圖像資料有點可以,希望有圖朋友分享)

在瀘州的歷史學家和民間文化專家趙永康老師和陳鑫明老師,兩位曾經做了很多研究,目前我們很多資料都是這兩位老師收集保留下來的,應該感激他們的付出和記錄。

據說早在清朝,三星街是瀘州城內南門內沿城垣下的一角,是一條不起眼的陋巷,連個街名都沒有資格,人稱南角頭。當時這裡是窮苦人家破產後,變賣舊物破爛的場地。到了清末,由於這條街接連出了高氏一門三進士(高樹、高壽、高 木丹(這是一個字)),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大夫第宅院,一時人傑,所以地靈了,於是人們借吉星高照之含意,取名三星街。

此後,人們便希望此街能給人帶來幸福生活。誰知歲月流逝,這裡非但沒有福星降臨,還漸漸形成了“人市”,一些不法人販子在這裡幹起了買賣人口的勾當。當時沿街緩坡西上,有家小吃店,經常住著外地來的人販子,店家怕惹來官司,不敢取店名,便掛塊無字白招牌作為記號,這就是現在“白招牌”街名的由來。因為這條街漸成市場,賣兒賣女,家破人亡,倍感淒涼,於是這裡漸漸被百姓喚為“傷心街”。直到人市遷走,三星街才慢慢恢復本名。然而,1943年,日機奔襲川南,一陣狂轟亂炸,三星街房屋倒塌,原沿街南側城牆下原有的防空洞也坍塌了,傷亡數十人,遭受的破壞極為慘重。

解放初期,瀘州城的南門還在,差不多有10米進深,只是沒有門扇可供上鎖。進南門向東,一條窄窄的小巷通向南門口,叫做“南角街”(也叫“南角頭”),長約二十餘米。人民政府把它和三星街拓寬並且連成一氣,就成了現在的“三星街”,不過據說還能看到部分殘留的城牆垛子。當時的瀘州是川南行署所在地,經濟相對繁榮,居民安居樂業。但三星街較為偏僻,總的來說是條陋巷。居民生活簡樸單調,每天要挑著水桶去江邊打水,做飯要燒柴火,路邊也沒有現在的行道樹。遇到大太陽天,就只有頂著烈日行走。晚上也是黑漆漆一片,沒有路燈。

進入七十年代,三星街開始逐漸熱鬧起來,住家戶增多,大人小孩歡聲笑語,為這條街增加了不少人氣。當時已經有了公交車,5分錢一個人,但實際上不算便宜,因為當時的人均月工資也只有幾十元。夏天,居民們搖著扇子點著蚊香過日子,冬天就只有縮在被窩裡取暖。馬路上跑的車也多了起來,但大多是解放牌貨車。據原來住在三星街的居民彭樹珍回憶,她在南城上班,每天就搭同廠工友的自行車,從三星街騎行到南城能節約一點時間。當時三星街街口上有個水龍頭,附近居民每天排隊提水,水票賣1分5釐一張,做飯的燃料就是煤球,賣煤球的地方就在三星街原老窖麴酒廠門市處。

改革開放以後,三星街變得人聲鼎沸。原來高不可攀的大夫第,改為教師進修學校(如今這裡已經沒有),瀘州的老師們都來這裡充電,吐故納新,八十年代又修起了當時瀘州的第一高樓:廣電大樓。進進出出的人們,為這條街帶來了新的生氣。當年我們仰望這座當時的瀘州第一高樓,自豪感油然而生。後來也拆除了。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六三星街的往事

隨著時光流逝,這條街上的生活氣息越來越濃,擺小攤賣涼麵的、點心店、藥店以及一些和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門市,都開了起來。沿街也載上了多株小葉榕,枝繁葉茂的樹木,每逢春季綻放新綠,為城市增加了許多亮麗色彩。記得小學的時候周邊很多茶館,放映錄像帶,那時候我們放學就在茶館外守到看香港的老電影,還有幾個檯球室和電子遊戲街機室,耍高興了,忘了回家,回去又是一頓暴捶哈哈,滿滿都是回憶啊,可惜沒有留存照片。

在1990年四川的大洪水,讓瀘州三星街附近的營溝頭經受了一次洪水的考驗。據一些上了年紀的市民回憶,那次大洪水,望江大廈的底樓都被淹沒了,現在國窖廣場的地方是一片汪洋,無奈之下,有人划著小木船過街。我依稀還有一定印象

1992年,五味軒在三星街街口開了第一家店,這家店推動了三星街的繁榮,帶旺了人氣,居功甚偉。時日一久,遠近客人都知道,在瀘州三星街有家好吃的五味軒。也有人說,這裡實際上已經算不上三星街了,五味軒所在的街應為新馬路。不過,據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科長楊玲蘭介紹,這條小街本來沒有名字,隨著城市建設擴寬街道,三星街向下延伸,這裡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了三星街,因此後來就正式命名為三星街了。五味軒做大以後,也將店名命名為三星店,因此,眾多市民也就接受了這裡就是三星街一部分的事實。而國窖廣場的修建,更為三星街的改頭換面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現在也搬遷了,因為修國窖大橋。

在瀘州還是曹錫森當市長時期,溫永盛的第十三代傳人溫祖蓉,在市政協會上交了一份撤遷營溝修國窖廣場的提案。營溝頭居民所住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漏水過風,居民們積極支持搬遷,政府與百姓形成了共識,撤遷營溝得以實施。2001年10月,在營溝頭的地盤上建起了綠草茵茵的國窖廣場,營溝頭從此便在瀘州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國窖廣場,助推了三星街的繁榮,每有外地客人慕名來到酒城,三星街國窖廣場就成了這個城市最直觀的一張名片。

再到後來開始準備建設國窖長江大橋,三星街才開始徹底的拆遷工作,如今的三星街幾經變遷,依然是瀘州最有名氣和記憶的地方之一,這裡與天下第一窖國寶窖池群相鄰,我想未來肯定會更加繁榮和美酒飄香.

明日繼續更新,瀘州古代的歷史年表記,讓我們一起穿越回去,歡迎收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