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聽

每日一字:聽

每日一字:聽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耳得之而為聲,耳朵聽到的就是聲音。這一句其實可以用來解釋聽。

每日一字:聽

今天我們所寫的聽,繁體寫作聽。從元代以來,聽就成了聽的簡化字,因此在討論字源的時候把聽和聽區分開來是有必要的。聽,從口斤聲,《說文解字》解釋是“笑貌”,即笑的樣子,與欣、忻、訢為同源詞,都有開心、喜的意思。而聽,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會意字,從耳從口,表示口有所言,以耳得之為聲,得聲的動作就是聽。小篆字形有所繁化,加上了㥁、,《說文解字》言其從耳、㥁,聲。隸變之後楷書寫作聽。將聽作為聽的簡化字之後,聽的本義漸漸不用,而專門表示聽的意義。

每日一字:聽

小篆字形加上的部分,也許是為了強調人耳朵聽到之後、心有所悟之意。就像《禮記·大學》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聽見還是得心到,心不到,就是耳邊風,吹過即忘。陸游說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因為這種聽見是敲打在他的心上的,讓他聯想起家國山河。今人化用這句詩,說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是你,冰河也是你,意指夢中全是你,然而臥聽風吹雨的那種心情,大概是比相思更為沉重的負擔。嚴羽說江上誰家吹笛聲,月明霜白不堪聽,恰恰是因為笛聲吹在人的心頭上,正逢上這月明霜白,所以才是不堪聽。不堪聽此言,總是出於所聽見的聲音與當事人的心情、心思相掛鉤,劉禹錫有“《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杜甫有“胡笳在樓上,哀怨不堪聽”,都是一樣的道理。

每日一字:聽

所以有聲無聲這種事,有時候就是和你有心沒心有關係,有心,再小再微弱的聲音也能聽到,聽到之後還會引起內心的波動,而無心,哪怕就在耳邊嘶吼,也聽不到。魯迅曾說於無聲處聽驚雷,在一片寂寞無聲之中,你能聽到陣陣驚雷。顧城詩裡寫: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把舊鑰匙,敲著這厚厚的牆。有聲音嗎,有,聽得到嗎,聽得到,我們讀著這首詩,能聽見生命中有力的聲響,一下一下,敲在我們心頭上。

每日一字:聽

正是因為聽見的聲音敲打在人的心上,因此古人筆下大部分時候,聽總能帶有水墨畫一般的美感。韋莊說“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江南春天的江水比天空還清澈,躺在畫船之上可以聽著雨聲入眠。上官婉兒寫“水中看樹影,風裡聽松聲”,行至有水處,在水波之中看樹的倒影,迎面吹來風,從風中聽見松樹的韻律。孟郊說“臥冷無遠夢,聽秋酸別情。高枝低枝風,千葉萬葉聲。”臥冷而無寐,無寐而聽秋,聽秋而傷別,聽到的秋,是風吹過枝枝丫丫傳來的聲音。

由本義引申,聽可以表示聽從、接受,比如我們說不要聽無稽之言,不僅指聽到,更指不要去聽信,不要去接受。再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要開張聖聽,其實是說要廣泛聽取別人的意見。聽還可以表示考察、治理,有一個詞叫垂簾聽政,這個聽也就是治理的意思了。聽當然還可以表示任憑、放任,聽其自然、悉聽尊便,就都不僅僅是聽見聽到的意思了。

每日一字:聽

韋應物有一首《詠聲》,寫“萬物自生聽,太空恆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頗有點哲理,聲音自何而生,因何而起,無從知曉,只是耳得之而為聲罷了。大部分時候,虛空之上是恆久的寂寥,安靜,寂寞,且悄無聲息,花開花落,雲起雲收,孤獨且自由。

荒天迥地之中,我們面對的是天荒地老,聽見的是萬物微弱卻頑強的聲息。或許在恆久寂寞的宇宙中,聽是尋找一個著落,是人尋找在宇宙的支點,從中獲得內心的和平。(申屠)

每日一字:聽

每日一字:聽

每日一字: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