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首詩而聞名千年的名樓,消失百年後再次回歸,竟然挪動千米


中國的古建築,因文人墨客的傳世名篇而聞名於世的不在少數。比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滕王閣;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以及“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雀樓。而作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更是如此,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千古名篇,讓黃鶴樓聞名千載,自古就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譽。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吳國的黃武二年,古籍記載,其“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距今已有1700多年。一千多年來,黃鶴樓屢次毀於戰火或天災,但屢毀屢建,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最後一次因火災毀於光緒十年。

這是沙俄攝影師鮑耶爾斯基1874年拍攝的黃鶴樓和武昌城的照片,也是黃鶴樓毀於火災前的最後一張存世照片。從照片中可以看出,黃鶴樓臨江而立,體量巨大,異常醒目,成為江上來往船隻辨識武昌城的重要標誌,但樓臺位置卻與今日黃鶴樓大相徑庭。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現在的黃鶴樓位於遠離江邊的蛇山之上,與歷史上黃鶴樓的位置大約相距了一千米左右。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位置挪動千米的情況呢?

原來,1958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黃鶴樓原址突出部位置建橋條件最為理想,因此就從這裡修建了新中國長江上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大橋,實現了“一橋飛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願望。而這時黃鶴樓因火災已消失了七十多年,“此地空無黃鶴樓”,只留下載譽千年的名字和回憶。

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1年,黃鶴樓重建破土動工。但因為1958年的長江大橋佔用了黃鶴樓原址,因此,重建的黃鶴樓位置就選在了距江邊千米左右的蛇山之上。1984年,因毀於火災而消失了整整一百年的黃鶴樓竣工重新迴歸,併成為了武漢市的標誌和名片。


重建的黃鶴樓以清代黃鶴樓為藍本,但高更大雄偉,樓高5層,全高51米,座落於海拔61米的蛇山之上,更顯得巍峨壯觀。

重建的黃鶴樓位於長江大橋引橋和京廣鐵路相交的狹長三角形高地上,雖不在原址,但新址高出江面約百米。撫樓遠眺,只見長江奔湧,大橋上車流滾滾,還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盡收眼底。大江兩岸歷歷在目,近水遠城一覽無餘,真可謂是“極目楚天舒”啊!

從黃鶴樓上俯瞰,一座荊楚風格的鐘臺立於樓東古郢州城桓遺址之上,這是進入新世紀時所建的“千年吉祥鍾”。

這“千年吉祥鍾”,是銅合金鍾,重20噸,高約5米,據說是明永樂大鐘以後我國鑄造的最大銅鐘。

黃鶴樓西側的廣場上,寓意黃鶴樓和龜山蛇山的鶴、龜、蛇的青銅雕像,在縹緲的白霧中仙然欲飛。

透過宛如鶴翼的飛簷翹角望去,千年吉祥鍾和遠處的白雲閣,與高大的黃鶴樓相映成趣。

樓閣內巨大的壁畫,述說著黃鶴樓來歷的美好傳說。

黃鶴樓周邊的牌坊、亭閣和寶塔,將主樓襯托的更加雄偉壯麗。

山門處的石獅子,萌萌的十分可愛。



站在高聳雄偉的黃鶴樓下,我思緒萬千。這座當年因詩而聞名千年的古樓,因天災消失,百年後隨著我們國力的強盛,再次盛裝回歸。雖然樓址挪動了千米,但位置更高,視界更寬,更為壯觀。都說“國運昌則樓運盛”,如此盛景,難道是預示又一個千年盛世的開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