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哲非常之君」——漢武帝微論|余東海

「观点」“英哲非常之君”——汉武帝微论|余东海

“英哲非常之君”

——漢武帝微論

餘東海

作者賜稿 儒家網 發佈

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八月十七日辛酉

耶穌2018年9月26日

世人常將秦皇漢武相提並論,甚至說他們一脈相承,實在是太抬舉了秦皇而低估了漢武,也低估了儒家文化的政治作用。

漢武政治上負面問題確實很多,尤以信神求仙、後期窮兵黷武和巫蠱之禍為大。但問題最多最大,掩蓋不了他的政治光輝和正能量的偉大。

晚年雖然大錯鑄成,還能輪臺罪己,頒下歷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詔,將政治重新推上正道。

漢武在很多領域都有建樹,如開創察舉制、軍屯制,頒行推恩令,興建太學,開闢絲路,攘驅夷狄,用人唯賢,都不愧為雄材大略。

在“得人鼎盛”方面,曾國藩將漢武帝與唐文皇、宋仁宗、元世祖、明孝宗並論,說這五個時代“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雲,並將這五個帝王都稱為“英哲非常之君”(《國朝先正事略序》),

漢武最大的歷史性功勳,是採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司馬光評論說: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


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資治通鑑》)

這段話前後有矛盾,前面一半過於苛責。

或者說,秦皇漢武都有“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這些毛病,但輕重有別,性質亦有別。不能說“異於秦始皇者無幾”。

就像漢朝也曾鹽鐵壟斷和公有經濟,但與公有制的壟斷程度性質大不同。

漢武帝自己曾說過:“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能說出這樣嚴厲自責的話,恰說明漢武與秦皇政治本質和道德品質截然不同。

不能把漢武主動反思、自我責備的話,用來評判他。

“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這句話,見於《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五)。朱熹說:

“文帝便是善人,武帝卻有狂底氣象。陸子靜省試策說武帝強文帝。其論雖偏,亦有此理。文帝資質雖美,然安於此而已。其曰"卑之無甚高論,令今可行",題目只如此。先王之道,情願不要去做,只循循自守。


武帝病痛固多,然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使合下便得個真儒輔佐,豈不大有可觀?惜乎無真儒輔佐,不能勝其多欲之私,做從那邊去了!欲討匈奴,便把呂后嫚書做題目,要來揜蓋其失。


他若知得此,豈無"修文德以來"道理?又如討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馬,此是甚氣力!若移來就這邊做,豈不可?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麼!


輪臺之悔,亦是天資高,方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向若能以仲舒為相,汲黯為御史大夫,豈不善!”

朱熹延續了司馬光“去秦始皇無幾”的話,但對漢武帝的評價略高於司馬光。

朱熹認為漢武帝強於漢文帝。文帝只是善人,武帝卻是有狂底氣象。只是遺憾他沒有真儒輔佐,所以不能勝其私慾。

但我認為,朱熹的評價還是苛刻了,對漢文漢武都苛了。

對漢唐政治和帝王評價偏低是朱熹的習慣,比如朱熹從心術動機上立論,“以私罪漢”,認為漢高祖私意過重。

對此王夫之表示異議:“集註以私罪漢,未合於時措之宜也。”王夫之認為,漢高祖取天下,與堯舜湯文一樣無異,也是取之以仁義的。

如果說漢高祖之德有愧於周文王的地方,不在取天下,而在所致賢才不如文武集團,政治上因陋就簡,未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我與王夫之。

對於漢武,還是離西漢較近的東漢大儒班固的評價比較中肯。班固《漢書》說: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渙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側重於讚揚武帝的文治,憾其未能繼承文帝景帝的恭儉美德。這個評價還是如理如實的。

漢武“武功”方面受到批判最多,被斥為“外事四夷”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其抗擊掃蕩匈奴的戰爭有其正義性和必要性。

同時武帝固然勞民,卻也有愛民之心和救民之舉。王夫之指出:

“武帝之勞民甚矣,而其救饑民也為得。虛倉廥以振之,寵富民之假貸者以救之,不給,則通其變而徙荒民於朔方、新秦者七十餘萬口,仰給縣官,給予產業,民喜於得生,而輕去其鄉以安新邑,邊因以實。此策,晁錯嘗言之矣。錯非其時而為民擾,武帝乘其時而為民利。


故善於因天而轉禍為福,國雖虛,民以生,邊害以紓,可不謂術之兩利而無傷者乎!史譏其費以億計不可勝數,然則疾視民之死亡而坐擁府庫者為賢哉?”(《讀通鑑論-武帝》)

作者簡介:餘東海,本名餘樟法,男,屬龍,西曆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版)、《論語點睛》(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年版)、《四書要義》(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啟蒙讀本》(中國友誼出版社2016年版)、《儒家法眼》(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7年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