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重慶成都幾乎很少有人說普通話,幾乎都是當地方言?

吉雞1


重慶話四川話本來就是相當於普通話。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四川人可不是說的現在的四川話。現在的四川話是在湖廣填四川之後慢慢形成的。要知道,當時移民來四川的有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方的人,他們相互交流,長期生活,慢慢就形成了一種大家都可以聽懂的方言:現在的四川話。現在的西南地區基本都是以四川話為官方語言,四川話不僅僅限於四川重慶,還有云南貴州也是和四川話差不多的發音(少數民族語言除外)。

所以在西南地區,說四川話不僅僅不是沒有文化,不是經濟發展水平問題,反而是當年經濟發展和民族大融合的結果。說四川話,就是西南官話。話說當年國民政府投票國語的時候四川話差一票當選為國語的(估計是誤傳,反正老一輩都在這樣說)。

其實,你到廣東,人家說粵語、客家話、潮州話;你到福建,人家說閩南語;你到上海,人家說上海話;這些和經濟發達關係不大。地方語也需要傳承和保護。

相反,如果一個地方以普通話為主,可能是地方話的魅力不夠吧。哈哈哈。


精益六西格瑪學者


我是在成都生活的重慶人,回答題主這個提問,估計最有發言權。

俗話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說普通話。雖有點誇張,但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四川人說普通話普遍很難,二是說出來的“普通話”聽起來嚇死人!

一、為什麼四川人說普通話很難?

1、兩個腮幫子會很痛!

四川人講話木有捲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後鼻音……之類約束,舌頭永遠筆直的,任何字詞都不會在口腔裡圓一下潤一下再吐出,直直接接,無拘無束。但是,你讓他說普通話,腮幫子各種肌肉一下就會緊急集合,表說講多久,就幾分鐘,腮幫子就很痛,這個痛,是四川人說的經痛!

2、任何習慣會成自然,不習慣就絕對不自然——講普通話不是四川人的習慣(一生中99%的時間沒有講普通話的語言環境),叫他講普通話,馬上各種與發音有關的器官包括表情全部緊張起來,然後什麼都不自然了,然後脖子開始紅,青筋開始冒,然後因為緊張,說話就顯得結巴,一結巴,就更緊張,緊張到高潮時,說了上句,下句就忘了,因為腦袋出現短暫性空白……

3、四川人(包括重慶人)說普通話普遍有挫敗感

上述兩條原因是關鍵。而這兩條原因一般都反覆循環,循環的結果就是語言表達的自信心消失,一講四川話信心爆棚而且滔滔不絕妙語連珠,但一說普通話,立馬就有挫敗感。於是,為了表達上有自信,心理上就牴觸普通話,所以就不願意講普通話。

二、為什麼四川人說出的“普通話”聽起來嚇死人?

1、四川話與北方官話相似度不到一半

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話(包括重慶話),雖然是西南官話,大家印象中四川也屬於北方語系,應與普通話很接近,其實,這是普遍認識區裡的一個盲區。接近,只是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字、詞、句等方面絕大部分一樣,但在漢語表達的詞綴、句法、音韻的聲調、發音的聲母和韻母以及音節數量等方面,四川話與普通話的基礎—北方官話相似度只有47.8%。

2、四川話中的大量詞彙在普通話裡沒有相同詞素

最重要的是,四川話中的形容詞和構詞方式,遠比普通話多得多,而且表意更加豐富,感情色彩濃烈,使用頻率更是很高。因為一講四川話就很溜,一講普通話,就語塞。

正是因為這些語言表達上的差異,加上之前所講的四川人說普通話的緊張和挫敗感,說出來的“普通話”往往詞不達意,因為語言表達上一時半會兒可能找不到普通話對應的詞彙(有些普通話里根本就咩有),於是就可能把最熟悉的四川話的字詞用普通話的音標發出來,結果聽的人一臉懵圈,自己也覺得表達得很“陰陽怪氣”,表情上就很難為情。

比如,普通話:我跌了一跤,踝關節扭了。

對“踝關節”表達,四川人一輩子只說“螺絲拐”,一說普通話,因為緊張就腦殼裡出現空白,根本記不起“踝關節”這書面和口頭一致的表達,於是說出來就是:我跩了一匍爬,螺絲拐崴到了——而且這些個字,個個都是普通話音標!

再看兩個個例子:

普通話:等一會兒。

四川人表達粗來的普通話:“等一哈哈兒”(最要命的是這5個字都是普通話音標!)

普通話:傻帽、傻逼、二貨……

四川人表達粗來的普通話:瓜不兮兮,瓜得傷心……

還沒崩潰?(四川話說出來是“奔潰”),那再來看看一個北方人與四川人問答:

北方人:請問:春熙路怎麼走?

成都人:(形態方位+語言)端端走,抵攏倒拐(伴隨手勢)。

北方人一臉懵逼。

北方人:請問:地鐵2號線春熙路站怎麼走?

成都人:(形態方位+語言)往喉頭走,抵攏倒拐(伴隨手勢)。

北方人一臉懵逼。

為什麼會這樣紙?

四川地處盆地,對方位,市民腦殼頭只有身體面向的方位+左右手,沒有東南西北的概念。成都人以身體面部的朝向+左右手指引,自認為已經非常熱情非常認真指路了,但問路人依然懵逼。為啥成都人不用普通話?因為成都人自己都不知道當時處於什麼方位東南西北在哪兒,叫成都人用普通話說:向東100米,遇見紅綠燈折向南100米然後向東50米……這比讓成都人直接喝藥還難受。因為,成都人,天生就不是GPS的料。

三、四川年青一代講椒鹽普通話已經毫無壓力

其實,以上說得都是老四川(成都、重慶)人。70後及其以後的人群,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基本從小就已經開始接受普通話教學,雖然老師們的普通話是椒鹽普通話——上個世紀80年代全川開始強制推廣普通話,雖然進程較慢,但從90年代起,從幼兒園到大學,普通話教學不僅是強制的,而且普及程度已經相當高(雖然發音也不標準),這個群體在任何場合講普通話,雖然椒鹽味,但都毫無心理壓力。

但是,在四川年青一代普通話水平比他們父母祖父母兩輩人高很多的同時,他們也逐漸遺忘了很多傳統的四川方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他們一代很可能出現斷層,這是非常令人堪憂的。

四川、重慶的朋友們,你們認為呢?


勒克兒


我是重慶本地人,我在重慶幾乎不說普通話。其實我與你一樣,發現重慶人在重慶很少會講普通話,而是講重慶的方言;哪怕是與外地人說話,重慶人習慣性的講著方言。

重慶的方言,是西南官話。有一個統計,西南官話使用最為廣泛的地方是哪裡,結果是重慶,超過了成都與貴陽。

那麼重慶人,為什麼那麼愛說方言,而不喜歡說普通話呢?我個人認為,會存在這些原因。首先,源於普通話的普及,導致重慶人並沒有人人接受普通話的學習。同時就存在普通話不標準,普通話不普及的情況。在普通話不夠標準的時候,重慶人又會更少的說普通話,導致了這樣一個循環。其次,在自己的城市,特別是中老年人,會第一時間反應的就是自己的家鄉話回答,才會有為什麼重慶人對外地人也說方言的情況。另外,西南官話的重慶方言,與普通話較為接近,重慶人認為大家都能聽懂重慶方言,因此更少講普通話。

其實,我是90後,我接觸普通話是小學時候;但是我在中學時期,老師都用方言講課。也許重慶的普通話,是真的不夠普及,才導致現在人人都說方言。另外,重慶人普遍的普通話不太好,不夠標準,我個人也是如此,我們害怕說普通話。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雖然重慶人不愛說普通話,但不影響重慶人的熱情;雖然重慶人對外地人也講方言,但不代表重慶人不歡迎外地人哦。其實方言也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傳承,至少這方面,重慶還做得很好,是不是。


阿蘇看世界


川渝地區的方言屬於西南官話,這是中國使用最多的方言,其中川東和重慶全境幾乎都講四川話,雖然調調有些許差異,但大體相同!

為何成都、重慶兩個地方很少有人說普通話?

和中國的很多城市有不太一樣,成都、重慶並不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在這兩座城市工作、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四川、重慶本地人,四川、重慶各地的方言差異不大,因此用方言交流完全沒有障礙,人們使用四川話反而顯得親切,也更加通暢。

其實中國人多有鄉土情結,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等城市的本地人也愛講方言,但是這些城市移民比較多,而且本省的方言都各不相同,交流起來比較費勁,因此城市方言的使用很侷限。

四川話好懂、好聽、好學!

在當年將那種語言定為普通話時,川話就是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之一。四川話好聽是得到公認的,幾乎能聽懂普通話的人都能聽懂四川話,特有的川味也並不討厭,反而十分耐聽。

很有意思的是,很多在成都、重慶生活比較久的外省人也慢慢習慣了講川話,而且講的有聲有色,讓人很難分辨出他的省份,這是四川話所特有的魅力。

四川、重慶的人不僅喜歡在本地講方言,到外省也改不了自己的習慣,酷愛講四川話,除非情不得已,是不願改變的。


一起時尚去旅行


實際上本地人之間說話用普通話更讓我詫異。大學的時候同寢室河南的同學跟我講,在鄭州,說河南話的都是男生,女生都要說普通話,因為覺得普通話比河南話好聽。

我不是說河南人或河南話怎麼樣,我們來分析下原因,把另外幾個現象放到一起看。第一個,廣東人不講普通話,不止不講普通話,粵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時髦。第二個,中國人講英語,特別是美國調調。很多人噴說話夾帶英語單詞很low,但這說明這個現象很普遍。第三個,邊遠地區的人也不說普通話。

那麼事實是什麼?北方在北京周邊的省份,普通話說得多。原因是被北京影響大,沒辦法,北京有錢,漂亮,令人嚮往。範圍再大,北京的影響力就得減弱,到東南沿海,人家不稀罕你的。

在重慶,用普通話的場景,一是有外地人,交流需要,二是開會,做節目等比較嚴肅正經的環境,普通話是官話嘛。其他時候一律方言。老實說,重慶人講普通話,連思維反應都要變慢,還是跟方言最配。


4254136


前幾年,一位學長告訴我說他曾經非常有幸地與方舟子先生並肩戰鬥。

當時,方舟子應邀赴重慶參加一個關於中醫的電視辯論節目,辯論的一方是方舟子,另一方則是重慶的中醫名士。

在辯論開始時雙方還都是用普通話交流,可是辯著辯著,中醫名士們全部改說重慶的本地方言,令人氣憤的是主持人居然沒有制止他們這樣做。

"可憐的方舟子'',學長動情地說:"也不知道他聽不聽得懂重慶方言、理不理解得了重慶方言。被中醫名士欺負到這份兒上了,換作是我,我就用福建方言來回應他們。可是方舟子沒有這樣做,為了把問題說清楚,他仍然堅持使用普通話。那一刻我覺得他特別像舌戰群儒的諸葛亮;那一刻我覺得他特別偉大"!

在電視節目現場的學長說他們一眾方粉不止一次地向主持人抗議中醫名士們在辯論中使用重慶方言,因為這對福建長大的方舟子特別不公平。主持人聳聳肩說他不能強求中醫名士說普通話,而且人家中醫名士說了只有用方言才能清楚明瞭地表達他們想表達的意思。

福建人方舟子不使用福建方言而是使用普通話一樣可以清楚明瞭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土生土長的重慶中醫名士卻非要使用本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話才能清楚明瞭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看來他們真真是吃透了什麼叫"天時地利人和"!


麗郎的故事


這個問題是個實話,有句俗話說得好: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重慶人說普通話!(這說明在這方面重慶比成都更甚)。原因估計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在重慶和成都(特別是重慶)全國多數地方通用的普通話確實說得不好,即使勉強說出來也很拗口/很累,外地會聽正宗普通話的客人聽著也累,還經常友好的給我們重慶人糾正發音~捲舌還是不捲舌/有沒有鼻音/幾聲......搞得大家都覺得很累,所以至少在重慶(可能成都這方面還好點,說得還標準點),絕大多數人不論對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說重慶話,如果外地人聽不懂,寧可多說兩遍/說慢一點,也不願意說重慶版的普通話,因為自己有時在電視上剛聽了普通話又有電視是重慶版的普通話都覺得有點“鄉土味”過重,有時都覺得有點搞笑。感覺重慶話更直爽,更好聽,更親切,更適合重慶人。

第二:在重慶和成都(特別是重慶)缺少說普通話的環境,整個重慶的官方語言就是重慶本地話(重慶方言),甚至再進一步,西南地區很多地方都能聽懂重慶話和成都話(包括貴陽/遵義以及雲南的部分地區),所以重慶人很少說普通話,多數本地人不太會說。

第三:重慶人沒那麼虛的東西願意去裝,大山大河造就了重慶人的直爽的性格,他們願意怎麼表達就直接表達出來,他們不會為了去迎合某些事情而去假裝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包括不願意說普通話),他們就餓得怎麼開心怎麼輕鬆就怎麼來,所以重慶人心裡面活的不累,活得自然。而且整個四川人都有一種感覺,四川話本來就很標準,說四川話的人佔全國至少五分之一,可以很多地方通用,為啥還要說普通話?據說四川話只差一票到兩票就成為全國的普通話了。(關鍵在很多地方你說現在的普通話人家也聽不懂,自己還累,何苦為難自己?!)


正宗情流感


我身邊有很多四川和重慶的朋友,說實話,我覺得他們在不說話的時候真的都挺不錯,男的帥,女的美,四川和重慶地區的朋友皮膚響噹噹的好,又白又水嫩,果然是天府之國的先天基因優良,雖然嘛,他們個子都不算高。



但最可怕的還是他們講普通話,99%都平捲舌不分,前後鼻音不分,還帶著一股特有的椒鹽味兒,聽得人哭笑不得,還不如直接讓他們講方言呢,反正四川話和重慶話如果慢慢說,大家一般都能聽懂。

況且,四川話和重慶話本來就挺好聽,還很詼諧,有一種特別的幽默感,疊詞特多,總感覺他們在跟你撒嬌一樣,比如碗不叫碗,叫“碗碗兒”,盆不叫盆,叫“盆盆兒”,連五大三粗的大老爺們都被叫作“男娃娃”,是不是莫名有種喜感?



而當四川和重慶人憋著嗓子講普通話時,這些方言裡的特別趣味都沒了,只剩下略帶土味的強調,就讓人感覺十分別扭了。

雖然我不是四川或重慶人,但我特別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如果我是四川或重慶人的話,我也不願意沒事說不標準的椒鹽味普通話啊,捲舌卷得多累啊,反正你又不是聽不懂,我講方言還能逗你笑呢,是吧?你也會挺開心的,那又何必為難彼此呢?對不對?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劉小順


作為一個重慶人,回答這道題真的太有發言權了,本人是地道的重慶人,其實很早的時候我就已經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只要身邊出現了說普通話的基本上都是外地的,那為什麼重慶人不願意說普通話呢?我想原因大概有幾個。

大家從小都是說著方言長大的,而且生活工作也是在這個圈子,說方言更有親切感!如果突然換成說普通話,會感到不方便,很彆扭,再加上語言的發音問題,所以對說普通話有一定的排斥。重慶以前也是屬於四川的,所以四川話在整個西南地區基本上都是屬於“官方語言”了。包括貴州以及雲南部分地區,基本上也屬於四川方言的範圍,只是個別的發音會有一些不同。

還有一個就是普通話的推廣,試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說普通話,那相互交流的人也會跟著說普通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說話的模式。但現在問題就在於重慶成都這些地方大家都不太願意說普通話,即使跟外地人交流,也是用方言。我老公就常常感嘆說,生活在說方言的環境裡,自己就快被同化了,慢慢的也開始說四川話。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身邊的人,已經有好幾個認識的朋友,雖說是外地的,但現在也開始說四川話了,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方言的影響力。

尤其是老一輩人基本上很少會說普通話,那是因為他們受教育的限制所造成的,隨著現在教育的大力發展,其實普通話相比以前已經很大眾化了。我覺得普通話和方言都要掌握好,相輔相成,因為方言也是我們成長的一個記憶。


玩轉西藏


前段時間剛從成都回來,對這種現象感受頗深。其實吧,我覺得不是他們不說普通話,他們說的是成都普通話啊,他們在對待外來遊客時,很熱情,為了讓外地人聽懂,已經盡力說普通話了,但是由於地域問題,不管怎麼說都帶有成都口音,你聽聽他們本地人之間交流你就明白他們真的是儘量給你好好說普通話了,當然成都有很多普通話特別好的人,這些主要是景區的導遊之類,一般商店,飯館的人都說不好。


給大家講個有意思的親身經歷的故事。

在去成都的車上遇見一個四川大叔,聊得挺嗨,他說的普通話就帶有四川口音,聊到家鄉的時候,他說他是來自四川徐林市,我一聽就懵了,從來沒聽過四川還有這地方,於是我想,或許不是地級市而是縣級市吧,出於好奇問了一下。


大叔您說的徐林的徐是哪個徐?

就是那個火車走過的徐道的徐。

火車走過的徐道?是隧道對吧?您說的是遂寧?

對對對,就是那,我家就在那。


於是我和周圍的人都打消了疑惑,至今為止,這也是見到的四川口音最重的人了,可能是大叔年齡大了,口音一直重吧。見到的其他四川人說的都能聽懂。

儘管見到的四川人普通話大多都不好,但是人是真的好,特別熱情,尤其是服務行業,真的感覺用心服務,不坑你,你有需求都會盡力滿足,成都旅遊一趟,沒遇到一個坑,感覺這個城市滿滿的都是誠意,都是真誠,希望有機會再去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