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改革:探索素質教育新路徑 育分回歸育人

暑假結束,上海新一屆高三學生進行的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也進入了尾聲。對剛拿到上海交大醫學院錄取通知書的沈天正來說,這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正是在仁濟醫院的一段社會實踐經歷,記入了他的綜合素質評價手冊,使他在今年高校綜合評價錄取校測面試中取得好成績。

2014年,上海率先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構建“兩依據一參考”的高考招生錄取新模式,記錄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在內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為高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自2017年起,上海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分別在“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自主招生、高水平藝術團和高水平運動隊”“校園開放日”和“秋季招生”中使用。雖然相比於高考分數,“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還是一個“軟參考”。但是,經過4年的實踐,它正在紮實地撬動上海素質教育的深度發展,成為本輪上海高考綜合改革試點中的一大亮點。

從校園走向社會

  8月6日的上海,12號颱風“雲雀”帶來的短時降溫效應早已散去,位於浦東的仁濟醫院東院門口,伴著進出的人群不時地捲起陣陣熱浪,大廳內幾名穿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高中學生,正在熱情回答前來諮詢的病人,指導他們完成自助掛號,引導前往相應的門診樓層。

 2014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規定每位高中學生必須完成不少於60學時的志願服務(公益勞動)。兩年前,正是在這所醫院社會實踐的經歷,激發了沈天正學醫的初心。為了給未來的醫學學習打好基礎,他在高考3門選考科目中加入了“化學”和“生物”。

 “小學生愛心暑託班”是上海緩解全市小學生暑期“看護難”問題的市政府實事工程項目,每年需要大量社會公益力量參與。項目實施5年來,已有超過1萬名高中生志願者參與其中,梅奕秋就是其中之一。在“愛心暑託班”裡,需要參與課題、備課,梅奕秋說,這段經歷讓自己懂得了責任、付出,也提升了管理能力。

從醫院諮詢接待到博物館講解員、從愛心暑託班“小老師”到社區志願者、從活動輔導員到市場調查員……高中生社會實踐的身影時常閃現在上海公共場所。據上海教委提供數據顯示,自2014年高考綜合改革啟動以來,上海已推出各類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項目)近2000個,提供崗位65萬餘個,充分滿足了上海約16萬高中生的社會實踐需求。

志願服務,既要引導學生懂得“付出”,更要讓他們體會“得到”,感悟在生命成長中的價值——在華東師大二附中校長李志聰看來,強化學生社會生活關鍵能力的培養,形成健康人格,是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的重要基礎。上海高考改革將教育從校園小教室拓展到社會大課堂,它的意義遠遠超出“高考”本身,對人才培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刷題”轉向創新

今年暑假,曹楊中學新高三學生袁哲十分忙碌。為設計的“太陽能水培植物營養液自動調節裝置”做最後衝刺,8月下旬,他帶著這一研究性學習成果,赴長沙參加全國的發明比賽。

“在高一生物課上,看到無土栽培需要人工添加營養液時,我就想設計自動添加裝置,省去人工添加的麻煩,還能提高添加精度。”袁哲說,在共同興趣推動下,他和兩名同學組成課題小組:一人負責傳感器編碼,一人負責外形設計和搭建,他承擔課題論文的撰寫、數據記錄等。

在兩年的課題研究中,3名同學用到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多個學科知識。“再回到課堂,我對各種學科都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袁哲說。

在高考新政的推動下,一大批像袁哲這樣的“小小研究員”,有機會從“刷題追分”中突圍,投身感興趣的課題研究,研究性學習成果將以論文等形式記入綜合素質評價報告。

截至2018年8月1日,2019屆高三學生已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2.5萬餘份。科技創新、人文行走、環保監測、鄉村考察、數據分析……這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研究性學習,構建起上海高中學生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學生所長與社會所需之間的橋樑。

誠如上海市首家特色高中曹楊中學校長楊琳總結的那樣:“將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關聯、融合,學以致用,提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正是高中教育的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