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估值邏輯炒A股

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估值邏輯炒A股~~

雖然我自己覺得自己還算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但我想我的價值投資的邏輯只是很少參與投機性買賣,但絕對不是一個長線交易者,我大部分的交易還是持倉在1-6個月時間內,我想並不是我不想長線持倉,這或許跟我22年買A股的經歷有關。

我雖然一直詬病創業板的估值虛高,但是從96年開始炒A股到現在,最長的牛市就是創業板從2012年12月的585,到2015年6月的4037,歷時2年半,漲幅590%,同期創業板裡從最低到最高的10倍股估計有100只左右。而最長的熊市從2009年7月到2014年6月,上證從3478綿綿陰跌到最低1849,底部區域大概是2000-2200點,整整5年時間。

上面的話題扯得有點遠,東方財富股吧也好,最常見的就是很多人總在自己股票跌了之後,說市場錯了,對於這一點我認為,市場在下跌的時候,肯定會有誤傷,但是誤傷率總體來說還是很低的,大部分都不會錯殺。在股價被殺下去之後,大部分當時業績和成長性都還不錯的股票,最短1個季度,至多1年之後,都會用業績來證明當時市場的選擇其實是對的,這個“市場”其實準確的說,就是信息來源更充分,對未來分析更透徹的主力資金,他們的選擇,才是真正決定股價變化的源動力。

總體來說,A股的最基本的邏輯就是兩條,除了下面兩個邏輯自A股開市以來一直不變,其他的邏輯一直都在變變變。

第一,是一個單邊做多才能盈利的市場

雖然開通了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但實際上,絕大部分投資者是隻能靠做多來盈利,畢竟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都有50萬的門檻線,而即便過了門檻線,基本融不到券也是無法做空盈利的,更何況很多高估得離譜的公司,都不是融券標的。

第二,是一個政策性極強的市場,

因為咱們國家屬於大政府,政府管的東西比較多,這個就不深入多說,大政府小政府各有利弊,只是大政府的資本市場,對政策更敏感一些。

因為以上兩點,政策性決定了眾多行業容易受政策影響而出現較大的週期性變化,而市場又只能單邊做多才能盈利,於是前兩個條件決定了市場牛市的時候,會用各種理由把股票的估值推得很高,確保在這個政策週期內把題材和概念徹底挖掘乾淨,再下一個政策週期到來之前可以把貨出掉,所以咱們的牛市一般時間遠遠短於熊市的時間。因為市場的主力資金對於政策變化的擔憂,導致他們迫不及待的想把本該3-5年做的事情,1年就做完。

所以我們經常看見的就是,不論是垃圾股,題材股,成長股,還是藍籌股,一旦開始被資金關注,那麼股價上漲幅度是遠遠的會甩開真實業績漲幅的,會用3-6個月,至多1年多點的時間,把未來3-5年的業績預期對應的股價,全部直接短期兌現。

舉一些典型例子。

第一,單純炒業績增長,且估值低PE(典型股票,三聚環保,瑞康醫藥)

比如15年暴跌之後,16年市場主要就是炒作業績上漲迅速的中盤白馬股,雪球裡很多大V,都是這個時候開始重倉且長期持倉這些白馬股獲得了不菲收益,兩個典型的例子,一個是三聚環保,一個是瑞康醫藥,這兩個都是報表業績增速非常好的公司,三聚環保13-17年業績增長了1200%,瑞康醫藥則在13-17年增長了600%,,瑞康醫藥與三聚環保在2017年3,4月份股價見頂,而當時對應的2017年一季度業績,瑞康醫藥有營收和利潤仍然在暴漲,利潤增速更是達到200%,而三聚環保利潤增速也超過100%,同時兩個公司當時的估值並不高,動態預估PE均沒有超過25倍,股價卻再也漲不動了,原因其實很簡單,16年市場只關注了業績的高增長,而到了17年,市場除了看報表業績的增速外,還更多的關注了現金流情況,增長原因等。

比如三聚在股價見頂不久之後被市場質疑通過關聯交易操縱業績,而瑞康醫藥則是通過大規模併購以及鉅額現金流流出被質疑業績的兌現能力。雖然同樣是高增長,一旦市場關注點發生了變化,依然用業績增長來推斷未來股價變化就不可行了,如果還長期持有,其實是很危險的。

第二,週期股的年化利潤(典型股票,方大碳素)的估值方式

去年最令人關注的股票,方大碳素毫無疑問的至少能排進前三名,年化利潤是招商證券為方大碳素創造的特有名詞,即通過某一個月的業績情況,乘以12來估算年盈利能力,由於政策變化,對石墨電極的需求爆發,方大碳素享受了暴利,股價也暴漲,隨後受益於供給側改革的週期股普遍業績出現井噴,市場開始套用方大碳素的年化利潤算法,給某個季度取得暴利的週期股按季度乘4或者月份乘12的方式計算業績。早一點的滄州大化,後面如17年底到18年初的建新股份,魯西化工,新和成,再之後的風華高科,神馬實業,以及現在新晉的攀鋼釩鈦,邏輯依然是那麼個邏輯,只不過炒作的週期都逐步縮短,漲幅也越來越少,因為熊市的到來讓市場對這些因為政策或者某些外部不可抗力造成的短期業績暴漲看得更冷靜了,知道這些業績不會長期出現,更多的類似於發的半年或者1-2年的政策紅包而已。如果還指望再出現方大碳素那種連續暴漲而高位買入,其實風險就很大了。

第三,行業變化這裡分兩種

一種是市場引起的,比較典型的是手機產業鏈(典型的股票,長盈精密,藍思科技,京東方,深天馬,信維通信,歐菲光等)。在17年底之前,市場對手機產業鏈,尤其是國內的手機元件行業還有很高的業績預期,包括一些蘋果增量訂單,手機市場繼續擴容等等,但是年底的手機出貨量數據和金立危機,徹底讓市場對手機行業的認知從增量市場,變成存量甚至減量市場。存量和減量市場就意味著規模擴張結束和價格戰的開始,整個市場預期一變,整個估值邏輯就變了,從之前的30-50倍,直接打到20-30倍,雖然我們看到業績尚好的歐菲光,信維通信,立訊精密等截止目前位置仍然有不錯的增速,但是市場卻無法給他們去年頂峰時50-60倍的估值,直接打到了20-30倍,(股價跌去了30-60%)而業績已經受到影響而下滑的長盈精密,藍思科技,京東方等,股價則更是下跌了50-75%)。

「報告」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估值邏輯炒A股

另一種是政策引起的。比較典型的就是PPP(主要就是園林工程,和靠做政府項目的公司),光伏,新能源汽車,這裡就不細說,反正政策一轉向,原先整個估值邏輯作廢,天堂到地獄。還盯著在原有政策下形成的業績和增速來作為投資或者估值邏輯來買,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四點,明顯高於同行的估值(老闆電器,金牌櫥櫃)。

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老闆電器,雖然屬於家用電器,但是在暴跌之前,主流的家電板塊的PE估值是在10-20倍之間,相對來說,廚電作為細分的家電板塊估值一直比較高,老闆電器憑藉多年都維持的40%的增速,一直維持著35-40倍的估值水平,但是僅僅是業績增速下滑到20%左右,就造成了老闆電器的估值塌方,現在老闆電器股價比最高點下跌差不多60%,估值跌到15倍,進入了家電股的平均估值區間,

「報告」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估值邏輯炒A股

我就想知道,估值高高在上的蘇泊爾,股價何時塌方呢。另一個塌方的是金牌櫥櫃,與老闆電器不同,金牌櫥櫃是個一上市就被資金盯上的新股,在業績和成長性均為行業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卻走出了一波超級牛市,當然接下來就是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走勢,估值從高出同行一倍,到重新回到同類股票估值水平。

「報告」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估值邏輯炒A股

所以,一個行業裡,要是某個股票的估值明顯高於同行,不管市場裡給什麼理由,都還是別碰為妙。

最後,我想說下創業板的估值。

我一直是創業板黑,雖然很多人喜歡說不看指數,看個股,但是我還是想問問說這些話的人,有幾個做到了板塊崩潰下的盈利的?整個板塊的估值邏輯都不合理,處在這個板塊之內的股票總歸是會受到影響的,就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交易所新股發行制度的一點細微區別,都會對新股估值產生巨大影響,為什麼,滬市中籤可以買1000股,深市只能買500股,所以假如同樣一個股票在滬市上市跟在深市上市,在上市之初的連板數量就一定會不同,

當然,我想深圳不會比上海多漲1倍,但是多漲3-4個板是會有的。所以同樣類型的股票,在深圳上市(中小創上市)和在上海主板上市,開板估值就會高出50%左右,而這50%隨著漫長的時間推移,最終會被抹平掉,不管抹平的方式是業績增長補上來(業績增長股價不漲來填平估值坑),還是股價跌下去來補估值坑,總之計入指數的時候是高估的。

所以源源不斷的新股以高估值注入創業板(注意,不是創業板成分指數399006,當然,399006也是個坑,下面也會說)。就需要漫長的業績增長來或者股價下跌來填坑,或許創業板已經積累了較多的股票,且常見的399006是成分指數,新股填坑對指數的負面影響看不那麼清楚,那麼有個指數399678深次新股指數則很清晰的看得到新股上市後不斷下跌的影響。 先介紹399678深次新股指數的計算依據,深次新股399006的樣本股票為在深圳上市的新股上市後45天計入指數,滿一年後調出指數,也就是不斷的加權平均次新股上市開板後到滿一年的走勢的加權平均。從下面的K線圖是近兩年399678的走勢,可以看到,整體是不斷震盪下跌的,也就是說白了,絕大部分新股上市之後45天到滿一年的時間是在下跌填上市高估值的坑。而哪個板塊的新股比例最高呢,毫無疑問就是創業板了。

所以,創業板的股票買入之後,虧損幅度和比例是肯定高於主板的。

「報告」千萬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估值邏輯炒A股

說完創業板所有股票,再接著說399006這個坑,按理說,399006是選的創業板裡的100個優秀品種,也不存在大量接納新股上市的高估值這個雷的問題,為什麼399006走勢也這麼差勁呢?甚至比創業板綜合指數399102(計算所有創業板公司市值加權跟上證綜指一樣)更差勁。399102從最高的4449跌到現在的1638,跌幅63.2%,而399006從4038跌到今天的1346跌幅66.67%(真巧,剛好是1/3)。只能說,也是個選股坑。

因為399006的選股模式與上證50,滬深300類似,主要考慮總市值高和交易活躍度高即成交量大的創業板股票,而這類創業板股票,往往都是被炒到估值很高(炒高了自然市值高交易量大)的時候計入創業板成分指數的,於是就可以看到,高估值時期被計入的樂視網,堅瑞沃能,華誼兄弟,華大基因(2017年12月18日227元時計入指數,計入當天跌停)等等等等,泡泡捅破之後跌得差不多又被踢出指數,然後又調入新的市值高,交易量大但是泡泡一樣很大的股票,所以才出現了很可笑的一個以創藍籌為基礎的成分指數399006卻比所有股票加權的綜合指數399102跌幅更大的奇特景象。 要黑黑到底,現在最多的認為創業板估值見底的依據,叫做估值百分位,就是說目前點位在歷史估值最高和最低點之前的位置,百分位越低,證明與歷史最低點越近,反之就是離最高點越近,按照深交所的數據,目前創業板動態PE33.5倍左右,確實與歷史最低的2012年12月的585點(當時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我記得應該是動態30-32倍)。但是有一些情況必須要說明,那就是當時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不足300家,市值最高的不足200億,大部分市值5-20億之間,與現在的創業板市值水平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可以簡單理解為2012年底那時候創業板是一堆市值5-20億,市盈率在30倍的新股(均是上市0-3年的股票),再與現在的創業板相比(有大批幾百億市值的股票,有很多已經逐步淪為殭屍股的公司,還有大量併購帶來的潛在商譽損失,以及不友好的融資環境,高比例質押,大規模減持預期)。同樣是30倍的估值,我想卻是完全不同的投資價值。所以此30倍與彼30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不要簡單的就用一個百分位來確認創業板的底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