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強縣榜單出爐,前十名中江蘇占據六席,並霸占了前四名,江蘇的縣域經濟爲何如此強勁?

日芯


江蘇在百強縣“霸佔”前十強中的六席,不是沒有緣故的。

先說江蘇本身,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遠古人類、吳越文化、長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便是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

江蘇本身地理就得天獨厚,江蘇地形以平原為主,平原面積7萬多平方公里, 佔江蘇省面積的70%以上,比例居中國各省首位。主要由蘇北平原、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

然後江蘇天然是一個好地方。位處東部沿海地區中部,是南北、東西經濟發達地區的交通要衝。

江蘇人力資源豐富,人口有8000多萬,這是基礎。江蘇歷來文化底蘊深厚,現有有普通高校142所,這是重點;其中有“211大學”11所,“211+985”雙重點2所,總數位居全國前列。2018年,江蘇省通過北大清華自主招生人數,江蘇排名全國第四。

最後,江蘇經濟發達,受中國經濟中心上海輻射最為直接,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僅略次於廣東。

這些基礎因素有了,我們再看看這6個江蘇強縣,分佈是:江蘇崑山、江陰、張家港、常熟佔據前四強;太倉第七、宜興第九。

江陰、張家港、常熟、太倉都是沿長江邊上分佈。而崑山乾脆就在上海邊上,都有聲音說要把崑山納入上海管轄。

換一句話說,這些縣市,都是上海的基地,生產基地,而且基本上都是製造業為核心。因為上海的輻射能力太強了,但上海本身土地資源是極其有限,那麼總部在上海,製造業基地分佈在周邊,這種超級城市發展模式,顯然是全球共通。以上海的經濟體量,帶動這麼幾個縣市是一個小意思。

宜興雖然不在長江邊上,但也是在太湖邊上,是我國鄉鎮企業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蘇南發展模式”的發源地之一。在電線電纜、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環保等傳統制造業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宜興紫砂壺更是眾所周知。

但江蘇本身沒有超級大城市,所以這些縣市,沒有變成區。這樣,江蘇在十強縣市中獨佔6席,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算上區,那麼江蘇就沒有那麼厲害。

比如全國百強區前十強中,江蘇雖然有三個,與浙江三個持平,但少於廣東的四個。

不過,總體來講,江蘇還是很厲害。長江成為“內河”,還與上海做鄰居,就是好處多多。


波士財經


雖然說江蘇在百強縣中,成為最大贏家,且在前十強中佔據6席,遙遙領先,顯示出江蘇縣域經濟的強大和基礎的厚實。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江蘇的縣域經濟,也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格局。從東到西來看,百強縣前十中,蘇州佔了4席,無錫佔了2席,逐漸向西的常州、鎮江、南京一席沒有。特別是南京,GDP全省第二,竟然前40位也沒有一家,包括百強區前40位,南京仍然沒有。常州雖然在百強縣的排名不佳,前40位一家沒有。但是,在百強區中,武進區位列第三。鎮江則在百強縣前40位中有兩家。所以,百強縣在江蘇呈現的是東強西弱格局。

再看南北,也是十分明顯的南強北弱。進入前十位的6個縣,全在南面,進入前40位的,也只有5家,其他都是蘇南城市的。所以,南強北弱的格局,也呈現江蘇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夠平衡。

儘管如此,江蘇經濟發展的平衡性,比起其他地方來,還是要強得多。那麼多縣進入百強縣前,本身就說明了江蘇在城鄉發展方面的平衡。江蘇的縣域經濟所以這麼強,除了基礎好之外,最主要的還是發展環境好、居民創業創新慾望強、引進的外資和其他所有制資本多。


譚浩俊


看到這份名單,筆者有兩點體會,體會之一是,這些百強縣多數為老面孔,例如,在百強縣的前十名中,江蘇省佔據了6席,並且江蘇崑山市不出意料地奪得榜首,而它,至今已連續14年衛冕該榜首,屹立至今。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問題一是,改革開發40年以來,國內的百強縣格局已定,優秀的它們已難以撼動,它們牢牢佔據了中國縣域經濟的前列位置,如果不出現特殊情況,這種隊形將仍然保持;問題二是,這份名單的意義何在?實際上,這麼多年來,結果都是相同的,難以改變, 這樣的結果每年都如此,說到底,意義已不大,因此需要創新指標和方式,最終能夠導出更加開放並且新的排列,對優秀者以更好的方向,給後來者以更有力的勉勵。

體會二則是,這些百強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都是依託於實體經濟,有實體經濟,就有產業經濟,有產業就有經濟基礎,經濟基礎雄厚,地方經濟必定發展得好,進而導致社會、文化等全面的發展。


財經觀察徐叔


在討論十強縣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最近公佈“全國十強區”。因為在行政級別上區與縣是同一個級別,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縣被城市覆蓋而變成一個區。

這十強區的排序分別如下:順德區、南海區、江蘇武進、杭州蕭山、黃埔區、江蘇吳江、杭州餘杭、番禺區。當中4個區來自於粵港澳大灣區,還有隱藏在後面的南山區、天河區、福田區、龍崗區等巨無霸區。

而這次評選的百強縣中排名前十的分別為: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湖南長沙縣、浙江慈溪市、太倉市、福建晉江市、宜興市、遼寧海城市。在這十強縣中其中六個來自於江蘇。

這也是江蘇從1978年—2017年的40年改革開放裡GDP一直排名前二的重要支撐。並在與廣東的追逐賽中,還在2015年的GDP經濟總量上以70116億直逼廣東的72812億,相差不到4%。可以說這些年江蘇的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這些縣市級區域的努力,也為全省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江蘇強,強在基層!

2017年的GDP數據,崑山3500億、江陰市3500億、張家港市2590億、常熟市2280億、太倉市1240億、宜興市1500億。這六個縣(市)的GDP總量合計為14610億。佔全省8.59萬億的17%。

但也不得不承認與廣東的城市集中度上還是有一些不同,整個珠三角地區就集中了無數個強區,這種高密度的投資集中,將會產生足夠的集聚效應。這是江蘇地區經濟佈局與廣東最不同的地方。

未來的城市競爭將會逐步過渡到服務業、科技產業、金融產業、創新創業等方面的競爭,江蘇要在強縣發展道路上尋找新的突破點,重點打造高端製造業、創新創業和科技領域在縣域範圍內發揮更加重要作用,創造更輝煌的成績。

百強縣前40排名如下

百強區前40排名如下:



鞅論財經


其實何止是百強縣,百強區、千強鎮中江蘇也佔不少。在百強區裡,常州武進區排名第三,蘇州吳江區吳中區分別第七第九。所以並非江蘇縣域經濟如此強勁,而是江蘇各方面都很強。

江蘇的經濟,一直以來都名列前茅。最後一名宿遷市也位列全國第85名。要問到為什麼,很多人會回答和上海有關,這的確是一方面。上海作為超級大城,輻射周邊幾個城市是理所應當的。除此之外,江蘇全省幾乎都是平原,地形決定了發展格局。

但不能忽略江蘇政府也是出了名的廉政,既然有天時地利必然不能缺少人和。江蘇尤其蘇州南京,在古代就是經濟很好的地方,且江蘇在古代就擁有及其多知名的城市,延續到如今。可以說有很強的底子,擁有了經濟更容易發展經濟。所以縣域前十名地位基本不會撼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