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生|關於太極松功!鬆柔是楊式太極拳修煉的終極目的,離此則一無所有

福利:關於太極養生堂公眾號:Taichitang

回覆“內功”可以獲得李和生太極內功講座視頻完整版

回覆“老六路”可以獲得李和生老六路教學視頻完整版

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關於太極松功,在我所編著的《楊式太極拳內功解秘》(以下簡稱內功解秘)一書中的第二章,對此做了較為全面的闡述。本書出版後,通過信息反饋,一些讀者對本章的內容特別重視,覺得很有新意,但感到有些不足。所以,根據讀者的意見,結合本人的反思,撰寫這篇短文,願與廣大讀者和太極拳同行商榷。

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本文想從“鬆開、鬆散、松沉、松靜、鬆柔、松化”六個方面,對修練太極松功進行深層次的探索,藉以提高對太極松功的認識,找到如何才能練好松功的途徑。

一、鬆開

鬆開主要是針對全身的筋骨方面說的。楊澄甫宗師說:“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淨,餘者末事耳!”又說:“松,要全身筋骨鬆開,不可有絲毫緊張,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只有筋耳,筋能鬆開,其餘尚有不松之理乎!” 這說明,“鬆開”是太極松功的第一步。《太極拳譜?三節》中,關於人身關節、筋骨之間的劃分中,恰好符合太極松功中有關“鬆開”的要求。如文中:“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以中身之言,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以臂言之,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並說:“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從中不難看,儘管此文是談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的太極拳整勁功夫,但也說出了太極松功中全身各關節筋骨之間的關聯,太極松功的“鬆開”,就是在意識的誘導下,使渾身筋骨、經絡的“三節”關係,依次鬆開,對拔拉長;運用梢引(也稱端引)、中隨、根催的方式,逐步達到松筋活絡,全身關節如脫臼一般地鬆開。對此我在《內功解秘》一書第四章“無極樁”一節裡,有關節節貫穿的次序中說:

“上肢: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

下肢:腳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胯關節

軀幹:胸椎一節節拉開——腰椎鬆開——尾椎鬆開

頭部:百會、玉枕、下顎微收,頸椎一節一節鬆開。”

此外,還附有功訣:

“骨節一鬆氣自通,周天一轉暖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縛虎擒龍我為公。”

二、鬆散

鬆散在是鬆開的同時,要求全身各主要關節、筋骨在意識的導引下向橫的方向擴散。一般情況下這種擴散是和內氣相聯繫的。汪永泉大師在他所著的《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說:在運用內氣使全身放鬆時,可以想象內氣通過小腹,經兩腿內側微前下行,經過內踝到達足心湧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側上引至兩胯,並且以意導氣,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個直徑約一米左右的氣圈,胯在氣圈之中。散的過程可以比喻為石頭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紋逐漸散開。如果用“一石激起千層浪”來比喻“鬆散”的話,人們所捕捉到的擴散曲線,還是在水平面上的擴散,還不足以說明“鬆散”在太極松功上的真實意義。所以,汪永泉大師從內勁的角度進一步闡述主要關節在風氣運行中,或者在內氣擴散中所形成的“三道氣圈”,即人們都知道的肩圈、腰圈、胯圈。這“三道氣圈”在內氣催動下,尤如運動場上的“呼拉圈”,當人們運用內氣擴散時,“呼拉圈”就會迅速地從腰部向上運動,就象一個“氣圈”把人罩住,無限膨脹,這就是往外鬆散,形成園球的旋轉,產生巨大的離心力,這就是“放”;相反,如果運用內氣收斂,“呼拉圈”就會迅速地回攏,形成疊狀的收縮,這就是“收”,從而產生世大的向心力,這就是我們要研究“鬆散”的目的和意義。正如拳訣雲:“形體圓球轉、周身是曲線、內氣後支援、碰上如觸電。”

三、松沉

如果說前面談的“鬆開”與“鬆散”是從人體的平面和立體兩個角度分析放鬆的作用的話,而“松沉”則是從放鬆的質量內涵上來研究對松的要求。當然,下邊接著要論及的“松靜(淨)”、“鬆柔”、“松化”也都包含在松的質量方面。但就太極拳的特點來說,這裡說的“松沉”是相對“松而輕浮”的現象來說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這種現象,有的人很穩重,說他腳下有根;有的人行動起來東搖西擺甚至風一吹就倒,說他腳下沒根。太根拳所要求的松,不是後者,不是牆頭草更不是懈或疲塌,而是如負重之舟,沉而不浮,氣積丹田,猶如水銀向全身灌注,渾身充滿松棚之勁。關於棚勁,我在《內功解秘》一書中說:“棚勁意何解,如水浮舟行,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全身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它千斤力,漂浮也不難。” 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必須注意的,即沉與重之間的不同之處,與此相互關聯的還有輕與浮之間的關係。這是極易混淆的兩對詞彙。一般人認為沉與重是一也,實在是誤解。在武術詞典裡重為有形,其力呆滯,而沉則不同,沉勁活,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之形,與重不同。進一步說,雙重在於填實,填實則氣閉力呆,所以雙重為病;雙沉不為病,因為雙沉活潑能變。同樣輕與浮也有相似的關聯,輕為靈活,不為病。浮則縹緲,虛而不實,所以為病。以此類推,雙輕不為病,雙浮為病。所以在堅持松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雙重之病,在堅持輕靈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克服雙浮之病。在練拳和推手中要處理好“沉、重、輕、浮”之間的矛盾關係。

四、松靜(淨)

在這個問題上,應從兩個方面來研究:一是松淨;二是松靜。

首先,就一般意義上講,松於沉相對應,這在前一個問題裡已經闡述過了。如果再進一步研究,就涉及到松的程度問題。《拳譜》中說,要松得“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就是我們首先要分析得乾乾淨淨、一絲不掛。李雅軒在他的《太極拳精論》中說:“周身鬆開,上下完整,是太極拳必需的條件。如動作不整,整而不松,或者兩肩松而腰胯背不知如何為松,或肘腕指節等處不知如何為松,或練後掌心無膨脹之意,凡此皆無正宗傳授耳。”接著他在談到“剛柔相濟”的練法時,更一針見血地說:“吾輩練拳,以全心全意去想松而尚不能將身勢松的乾淨,如在練時,心中先存一個剛柔相濟的思想,那還能將身勢松的乾淨……。如果這樣子的剛柔相濟的練法,我相信一輩子也將身體松不純粹了。”

其次,關於對“松靜”的理解,可以說是初學者很難弄懂的問題。《拳譜》中最先談到“松靜”二字的,是在王宗嶽的《十三勢歌》一文裡的第五行,其原文是:“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再就是武禹襄的《十三勢行功要解》所記載的,“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從字面上理解“刻刻留心在腰間”應注意什麼呢?我認為腹腔要松,要松靜,既有放鬆之意,又有安靜之意,才能實現武禹襄所註釋的使身體順暢,提得起精神,沒有絲毫的“遲重之虞”。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沒有“雙重”之隙。在行功走架或推手搏技中不會出現上下、左右、前後所存在的參差牽掛之意和遊疑抽扯之形。

五、鬆柔

楊家從祖師露禪始就認為,練太極拳和推手,應從鬆柔、沉穩入手,一鬆百松,一鬆百隨。要把兩臂練得鬆軟如繩,猶如吊著重物一樣的往下松墜落,有沉甸甸的氣貫十指鼓脹之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意即說,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能應之而柔順,想嬰兒一樣,內無思慮,外無政事,精神不去也。同時,老子又說:“及吾之身,吾有何患?”假若無身,得道自然,輕舉升雲,去入無間,與道通神,當有何患?對此練拳得道者是深有體會的,如果你練得身無所有,碰那那轉,撲那那空,奈吾何來,這都講的是鬆柔,柔若無骨,空空如也!《拳譜。太極下乘武事解》中說:“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含堅剛,而求柔軟之於外,久而久之,自得內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並說:“所難者,內要含蓄堅剛而不外施,終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而化無有矣!”我經常對學生們說:“楊式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種的最顯著之處,就是要遵循《拳譜》、《拳經》的要求,去求大松大軟,柔弱百折無骨的練功效果。可見,鬆柔是楊式太極拳修煉的終極目的,離此則一無所有。只有在鬆開、鬆散、松沉、松靜(淨)、鬆柔五個方面一步一個腳印地修煉,才能練就一身輕靈之功,神化之境。真正實現太極拳“松、散、通、空”的終極目標。此外,就松功所涉及的內容來說,還有一個“松化”的問題,所謂松化,就是化勁。也就是說,無論你採取什麼手段化或發,首先都要鬆開,有意識地在接觸點上微微鬆開,那怕是一個韭菜葉的變位,你才能談得上松化,才能實現“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你才能做到“捨己從人,取長補短”;才能體現出“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為有!”

有關如何松化,走、引、拿、發的問題,在我所著《內功解秘》一書中都有較詳細地論述,在這裡就不一一講述。

李和生|关于太极松功!松柔是杨式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离此则一无所有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臺(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覆“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